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朋友圈偷偷读个研?| 校园

2022-05-08 18: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校园部 RUC新周

近日,词条“央视起底天价考研保过班”登上热搜,考研教培机构又一次进入大众视野,引发了广泛关注。而在众多考研人中,数量庞大却最容易被忽视的便是在职读研群体。作为国家继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读研究竟怎么读?广告营销铺天盖地的教培机构,在其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围城”内外的人们又怎么说?

在职读个研?真就这么容易?

“5月读个研究生吧,1.5年起,不用辞职。”

“考个研~‘卷他们’~~ 你可以的!!!”

在微信朋友圈,我们经常能看到类似的考研机构广告,由于广告的推送机制和朋友圈的评论设置,常能看到众多微信好友齐聚广告评论区“团建”。

(朋友圈的在职读研广告)

“每次看到这类广告和评论区,第一反应就是有点好笑,”经济学院2020级本科生熊妍(化名)说,“大家在评论区也主要是在玩梗调侃考研这件事。”国际关系学院2020级本科生郭泓睿则认为,广告文案里面的“考研”“卷”等字眼都是跟大学生群体联系紧密、大家平时都关注的问题,“算是触及同学们的痛点了吧,所以大家就在评论区打趣,开解自身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迷茫。”

在职读研广告评论区“团建”场景

实际上,此类广告的受众并非在校大学生。据广告下附链接中的“培训招生简章”可知,培训机构招收的报名对象为“在职专科/本科人员”,就读形式也为“在职带薪在线学习”。郭泓睿坦言,自己对此类广告的关注还是源于文案本身,而且他本人也不太会考虑在职研究生这类选择,“特别是这类由第三方机构推介的,总感觉不太靠谱,给人一种‘花钱买学历’的感觉。”

而我们调查发现,虽然朋友圈常见的考研机构广告往往冠以“在职研备考中心”“研究生申读”等名号,但是点击链接后,却大多跳转到了同一家教培机构——“尚德机构”的咨询页面。

链接跳转后,各个咨询页面基本都会先收集咨询者的最高学历、所在城市等信息,随后需要报考者提供个人微信号或手机号,等待机构老师的后续联系,届时将再为咨询者介绍所能提供的服务。

朋友圈在职读研广告链接内容

填写信息一天后,尚德机构的一名“黄老师”在微信上与记者取得了联系。

暗访记者称自己于2019年本科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目前正在一所公立学校教小学语文,希望在职提升个人学历。随后,“黄老师”建议记者优先考虑与工作相关度较高的“学科语文”专业,并且由于“获得学士学位尚未满三年”,所以建议通过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即“考研”来获取读研资格。

“黄老师”推荐记者报考首都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的“专业硕士学位”。而在职考研与一般应届生不同的是,这一专业虽然也需要参加政治、外语和两门专业课的统考,但是未来的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也仅招收“在职定向就业的考生”,因此记者“条件刚好符合,在笔试期间也不存在与应届生的竞争”。

“黄老师”推荐记者报考的专业

且“黄老师”称,机构将为消费者提供“一条龙”的在职考研培训服务,从笔试到面试都会有老师实时跟进。机构提供每周三次的“高清直播+录播+AI”线上课程,课程设置也对在职人员非常友好,可以“把两小时的课程压缩到10分钟”,考前还安排有“高命中率”的密训试卷。而在面试方面,他称“机构能够拿到院校的一手资料,这也是面试高通过率的关键!”

“黄老师”随后介绍,这样一套全程辅导费用是13800元,上课前一次付清钱款后就能享受全过程服务,后续也不会再收取费用。而且“第二天就有对应专业的新班开课”“备考周期非常完整”。“黄老师”也多次鼓励说:“只要能满足相应的出勤,一次考过没什么问题的。”

然而在2018年,新京报曾爆料尚德机构涉嫌虚假宣传,销售人员不仅扮演多重身份,甚至还虚假承诺补录学籍,导致考生丧失考试资格;2019年,央视财经也曝光该机构出现霸王条款现象,原本承诺无条件退款,却在执行时向消费者索要25%的手续费。

央视财经曝光尚德霸王条款

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中,搜索“尚德”这两个关键字,出现频率较高的评论是“虚假宣传”“退费难”等。例如,当消费者质问“包考过”“包拿证”承诺的时候,却被告知“是让你一直考到拿证”,还有人称“退了三个月的学费到现在还没有退下来”。

针对这些情况,机构“黄老师”回应:“尚德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受市场监管,有负面评价很正常,而且这些新闻大多发生在三年前。”而针对退费难这一问题,“黄老师”则强调,机构内有一套严谨的退费机制:“一方面,机构要求销售人员在售课期间必须讲清楚退费规则,否则就没有提成机会;另一方面,退费流程需要时间审核,有些学生是因为没达到要求才不予退费的。”

而记者发现,近日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公布了2022年查处的违法广告典型案件(第一批)。其中,武汉尚德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metro大都会”APP上发布广告,宣称“上海市985、211高校同等学历申硕项目可以颁发学位/学历双证,上海市985、211高校MBA推免招生项目可以针对专科生”。该广告允诺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属于虚假广告。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此作出行政处罚:责令停止发布违法广告,罚款1.6万元。

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公布2022年查处的

违法广告典型案件(第一批)

在职读个研?读的到底是什么?

虽然以尚德机构为代表的一批研究生辅导机构的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调查和探究,但诸如“读研”广告中宣传的在职读研渠道,作为国家继续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早已有之。

“继续教育”是指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对于很多上班族来说,继续教育是系统学习高等教育知识,更新补充自身技能重要渠道,同时也可以获得相应学习证明,以提高自己求职时的竞争力。

继续教育包括实施高等教育的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学历教育,也包括各类进修、培训、辅导班等非学历教育。如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提升学历,那个人对继续教育需求就主要集中在学历教育的专科、本科与研究生部分。

要搞清这一概念,首先需要辨析“学历”和“学位”。“学历”,也就是俗称的“文凭”,以本科为例,学生四年内修完培养方案中的全部学分并达到一定标准才能取得学历证明,也就是学校发的“毕业证书”。而“学位”则是一种证明学术水平的学术称号,按学科门类授予,本科毕业后可以获得“学士学位”。

完成学历教育后,学生能同时获得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而参与非学历教育的学生,最终只能获得由学校或培训单位授予的相应写实性学习证明,如研修班的结课证书等,教育部也明确规定,非学历教育不得颁发和学历教育相混淆的证书或文凭。

在职读研类型汇总

当前国内在职读研主要分为“统招专硕”和“同等学力申硕”两种类型。其中“统招专硕”就属于学历教育。“黄老师”为记者推荐的方式就属于这种。顾名思义,通过“统招”读研,就需要报考每年十二月举行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而受“在职”的限制,就只能报考部分专业硕士的非全日制授课类型。但与普通全日制学生相比,只是授课方式与方向不同,毕业后也能与全日制研究生获取同等效力的硕士学位证书和研究生学历证书(双证)。

如果说统招是“先考后学”,那“同等学力申硕”可以说是“先学后考”——先“学”专业知识,再通过“考”来检验申请人的知识结构与科研水平。如果达到了“研究生同等学力”,也就是说申请人虽然没能接受像普通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研究生一样的教育,在“学历”方面没有达到标准;但是在能力和知识上已经具备了研究生的水平,即在“学位”方面达到了要求,申硕就可以通过。相应的,“同等学力申硕”仅能获得证明学术能力的“硕士学位”,但依然属于非学历教育,申请人仍为“大学本科”学历。

在“学”的部分,申请人可以自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报名参加院校开展的在职课程进修班学习,通过考核并获得结课证书。而“考核”部分,申请人需要在规定期限内通过由国家统一组织的外语和学科综合考试,并完成学位论文写作与答辩,才能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某在职读研机构汇总的高校研修班招生情况

与“统招专硕”不同的是,同等学力申硕的国家统一考试为通过性质,并且可以多次参加。小红书博主@钮钴禄羊申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的同等学力硕士,据他介绍,“加上研修班,一共需要经过校考、院考和国考。国考题不难,只要过了60分就可以通过。”在记者暗访咨询时,“黄老师”也提道,对于其他在职读研途径,同等学力申硕更加容易,“提交审批资料即可入学”。至于这样一种非学历教育中的“入学”究竟指代如何,尚不清楚。

而尚德机构宣称的“上海市985、211高校同等学历申硕项目可以颁发学历/学历双证”问题就在于,同等学力申硕中不存在同全日制研究生一样的“入学”概念,所谓“学校”也只是高校开设的在职研修班,因而也是无法取得学历证书的。

此类“虚假广告”的本质就在于,机构常打着与名校合作的幌子,在宣传中混淆了全日制教育和继续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的概念,过分夸大“同等学力申硕”这一较容易申研途径的含金量,从而达到营销目的。

在职读个研?读还是不读?

在小红书博主@选择大于努力看来,对于在职人员来说,同等学力申硕相较于其他类型有很大的好处。这种先学习再考试的模式门槛较低,“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小红书博主@努力不拖延的PAULINE正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职研究生班中学习,她说:“对于管理类工作,(在职申硕)有一定的作用,在提升业务能力和扩展管理知识两个方面都有帮助。”小红书博主@辉小白选择这一途径则是因为自己所在的省级医院在晋升时认可同等学力申硕的学位。

然而,在这种“先学后考”的规则下,“考不过”的焦虑会在学习全阶段持续困扰学生,一期一年半左右的研修班费用也在几万到十几万不等。有网友担忧:“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没考上,至少节约了成本。”

网友@qhhero曾评论@辉小白的帖子说:“目前还在犹豫要不要报名同等学力,感觉职场上都要求学历而不是学位。”@辉小白则回复:“如果有单位了话,这个(同等学力申硕)可以锦上添花。如果想用这个找工作的话,我不太建议。”而对于在职人员,兼顾日常工作与学习也并非易事,在“宽进严出”的要求下,成功申硕也并非如考生想的一样容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博主@吃土进行曲这样总结说。

小红书同等学力申硕相关帖子下网友的留言

实际上在继续教育这一领域,政策也时有变化。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在今年2月28日发布了《关于中国人民大学不再承担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工作及相关事宜的通知》。 实际上,随着高等教育的日渐普及,越来越多的重点院校都不再承担自考主考院校的工作,退出了自考舞台。目前来看,继续教育发展的趋势将是精简院校、缩招专业、上涨学费。

也有业内投资者认为,学历教育培训本身可能就是一个伪需求,“说到底,这类培训不需要教会学员一种技能,只是拿到一个证而已”。而当产品的质量并不那么重要时,营销则成为了效用最大的选择。随着政策变化、需求缩小,以及学历贬值、学历歧视等问题的影响,不少原先主要进行在职研究生培训的机构目前也纷纷开设了会计资格、教师资格等职业教育课程,从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技能教育扩张。

国家设立继续教育制度体系的初衷是为每个人提供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但哪怕是将一纸证书作为求职的敲门砖,在把门打开之后,能否在门内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真正考验。对于在职人员,是否要选择在职读研,具体又选择哪一种方式进行申请,每一个站在十字路口的人都有自己的考量,每一个慎重考虑后的选择都值得尊重。

小红书博主“辉小白”关于同等学力申硕的帖子

就像@辉小白在帖子中写的那样:“38岁的我开始同等学力申硕的漫漫长路……冷静之后想想这真是一个孤独寂寞且漫长的过程。”

参考资料

[1] 《尚德,别刷屏了》

https://mp.weixin.qq.com/s/miof1JMvKNXR3VO1zeaNKg

[2] 《负债率139%,尚德的钱去哪了?》

https://mp.weixin.qq.com/s/AG48m33sVwysjV0po7Y-1A

[3] 百度百科词条“继续教育”

[4] 百度百科词条“同等学力申硕”

文字:曹乐涵 薛思远 陈文坍 熊宾东

罗梦迪 侯雨含 魏冰影 林灵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在朋友圈偷偷读个研?| 校园》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