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山珍海味配碳水,福建早餐吃得有多奢华?

2022-05-09 08: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风物菌 地道风物

包山包海,混搭之王

中国早餐千千万,福建早餐最“奢华”。

这种“奢华”在于独特,在于唯一,在于混搭,在于丰富,归根结底是福建人太会吃了!福建人将“山海之味”统统做成了千变万化的早餐。

丰富的早餐集合,总有一款适合你。

摄影/刘艳晖

大清早,福建人便会化零为整,从家向着街头巷尾的早餐店聚拢。鱼片、虾干、海蛎,海味在福建的清晨便是可嗅到的;地瓜、芋头、花生,山味在福建人的早餐中也是可尝到的。

沙县手工烧麦和常见烧麦很不一样,晶莹剔透的。

图/图虫·创意

扁食、花生汤、满煎粿、三角糕等餐点也打破了山海的距离,既连接了山珍海味与碳水,也连接了居于各处的福建人。辣椒……辣椒?!福建人居然还在早餐里混搭辣椒?

米浆在沸油中迅速膨胀成圆球形,

形似两个旧式灯盏吻合一起,故称“灯盏糕”。

摄影/刘艳晖

夹在广东、浙江,以及热辣的江西之间,一面是连绵的山,一面是富饶的海,福建在饮食上总给人一种“其他地方从没见过”的神秘感。

光饼,在福建大部都有分布,

各个地方的光饼也各具特色。

摄影/GAGALing,图/图虫创意

福州人的早餐,

吃出了福建的山海之味!

谈到舌尖上的福建,山海之间的风味总是离不开的话题。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福州是最能象征山海荟萃的城市之一!

闽东、闽北一带,面与粉干齐飞,

图为闽清茶口粉干,耐嚼又顶饱。

摄影/GAGALing,图/图虫创意

一面是西部群山的甘甜,一面是蔚蓝东海的鲜美——大米、红薯是福州早餐的基调,肉和海鲜就是唤醒福州人的密码。

锅边糊(鼎边糊、鼎边垂等),“山珍海味”和碳水完美结合的代表。传统的锅边糊以鲜甜的蚬子汁为汤底,浸泡的大米磨成米浆,沿着锅边浇入。

锅边糊,就是大海的气息。

摄影/刘艳晖

滚烫的锅壁迅速将米浆烫成米片,米片翻进蚬子汁吸入第一层海味。后加入的鲜虾、鱼干、花蛤、虾米赋予米片第二层海味,香菇、白菜、芹菜则将山与海的鲜甜实现串联。

鼎边高手们向放蚬子汤的煮锅周边,

摊上一碗磨好的米浆。

摄影/赖默

更妙的是,已经荟萃山海滋味的锅边糊往往还是协伴而行。福州人给锅边糊选择的老搭档还是海蛎饼、三角糕、芋粿这样的煎炸之物。

一口海蛎饼,一口锅边糊,就算不在海边,福州人在清晨也能轻松闻到大海的气息。

海蛎饼,福建人的油炸碳水多了一口鲜!

摄影/哦哦哦知道了,图/图虫创意

三角糕和芋粿都是三角形,但福州人分的明明白白。前者以糯米为主要原材料而制成的三角形油炸碳水;后者则以芋头配上米浆或者面粉,或蒸或炸。

当然,大米、糯米和芋头还不足以构成福建早餐的碳水世界。在福建人的心中能供晨雾和海味徜徉的,还有另一位妙物——地瓜(番薯、红薯)。至简的地瓜粥,在不少福州、宁德人眼中和海蛎饼、三角糕是绝配。

一碗番薯粥,几碟小菜,即是一顿丰盛早餐。

摄影/lcc54613,图/图虫·创意

而若是再发挥一下创造力,地瓜以地瓜粉的形态出现在滑粉汤、福鼎肉片,以及火爆全福建的扁食之中。

你要问全福建家家户户都有什么,地瓜粉必须上榜!再多说一句,地瓜粉——你是我的神!

番薯粉不仅能让食物变得更加有韧性,

还能锁住汤汁的鲜美。

上图/网络,下图/soogif

简单直接的说,滑粉汤就是“地瓜粉勾芡煮一切”。以福建人挚爱的地瓜粉为基底,大胆地放入藏着清脆马蹄的鱼丸,凝练了海味的虾干,新鲜的萝卜、香菇、包菜,甚至还奢侈地加点新鲜海蛎和扇贝。

而在宁德人心中有着难以撼动地位的福鼎肉片,则有另一种质朴的豪气。

裹满地瓜粉烹煮后滑嫩嫩的肉片,人见人爱。

摄影/卢鸣浪

猪瘦肉剁碎,撒入适量的地瓜粉,再揪着他们同沸腾的清水来一场新的会面。再在碗里纳入姜丝、紫菜、香菜、米醋,以及看起来在福建没那么有市场的辣椒。

如果滑粉汤或福鼎肉片还没能加满新一天的元气,那在福建常见的扁食、肉燕、炒米粉、鱼丸、肉丸、煎包等等,可以继续给你提供“丫霸”能量。

福州捞化,市井乡民的海鲜盛宴,

也是料比面(粉)还多的存在。

摄影/桃子夏天与海,图/图虫创意

至于,福州人、宁德人离不开的线面,不仅各种节庆,也是早餐选择之一。毕竟,线面里放两颗鸭蛋,就立马“压浪”、“压乱”了。

平安的一天,从早上开始呀!

在福建,面条与粉丝并驾齐驱,

卖面条的地方,通常会卖米粉。

图为福州红糟线面。

摄影/GAGALing,图/图虫创意

大早上,肉香一飘,

闽南人的DNA动了!

对闽南人来说,碳水如果算是“生命之源”,那肉就是“灵魂”。

每天早上,都为面线糊丰富的配料该选谁而犯难。

摄影/杨玉诚,图/图虫创意

面线糊称霸泉州早餐界!

面线糊——肉和碳水的完美融合,就是泉州早餐的王者!

面如其名,泉州的面线糊非常“糊”。用福建特产、细如发丝的面线,以及地瓜粉勾芡,让这碗面线糊,更像一碗羹。

吃面线糊,萝卜糕、油条都是很好的搭配。

图/视觉中国

作为“早餐一霸”的面线糊,包含了虾仁猪心大小肠、海蛎蛏子鸡鸭鹅、香菇豆腐海鱼肉、卤味下水大蹄髈,另外,也少不了泉州人最爱的醋肉。

用了陈醋的缘故,新鲜的醋肉便带着一股难以琢磨,又令人灵魂一颤的酸爽——酸叠加甜,酥交织稠,颤动直达灵魂。还能搭配油条或马蹄酥,香哦~

醋肉,猪肉浸满永春香醋,油炸而成,

可以单吃,可以入菜,也能配面线糊。

摄影/爱吃蛋挞的小林,图/图虫创意

泉州的清晨还常见菜粿和拳头姆的身影。

菜粿,以米浆裹萝卜丝,融合了大米和白萝卜的甘甜,又有蒸的劲道和油炸的香酥。且泉州安海的菜粿,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三角形或正方形,是小小的一块块,吃起来太方便了。

传承了三代人的安海菜粿,制作起来行云流水。

摄影/山野美味咖

拳头姆,在其发源地泉州深沪镇一带,是比扁食还要厉害的存在。

据说拳头姆本名“筋头母”,是深沪人在百余年前对肉丸边角料的再创造:做肉丸时剩下的肉筋混入鲜肉、香菇、油炸葱头,揉搓成巴掌宽三指粗的肉筒。

拳头姆,吃起来硬核得很。

图/网络

就大小而言,小拳头般的拳头姆简直能一拳锤翻扁食。而就口感,依凭肉筋而生的拳头姆从起跑线就一路赢到底。

也难怪,吃完早餐的泉州人会元气满满地撑开远洋的风帆,干劲十足!

在漳州吃早餐,

选择困难症犯了!

“千辛万苦为腹肚”,对漳州人来说,吃是这个世界上的头等大事。

漳州人回乡,下车第一顿往往就是卤面,而卤面也是漳州人一天的开始。

卤面,是漳州人难以忘怀的家乡味道。

摄影/新能源,图/图虫创意

漳州卤面选用熟碱面,简单过水捞出后,浇上一勺勾过芡浓郁鲜甜的卤汤,配料有肉片、虾仁、鱿鱼干、豆芽、香菇丝等,再加蒜蓉醋、炸至金黄的蒜丁,撒点胡椒粉……食材之丰富,和面线糊旗鼓相当。

可压轴的还在后头,等一碗热气腾腾的卤面端上桌,食客老饕还能往里加炸肉、卤蛋、卤大肠、鱼丸……再搭上一份五香卷,筋道弹牙的面与外酥里嫩的卷堪称天作之合。

多样的卤面配料,不比面线糊少。

摄影/摄影师162484553187078,图/图虫创意

漳州人吃卤面的讲究,也将卤面视为“灵魂食物”与“舌尖乡愁”。

漳州人喜欢人情味、注重宗亲,早上吃的“锅边糊”有时候也增添了不少仪式感——要和“厝边头尾”的邻居聚在一起,边聊天边吃才香。佐上些家长里短的闲事,藏身于人间烟火中。

漳州的锅边糊,充满乡情的古早味。

摄影/吴瑜琨

在漳州,早餐的竞争十分热烈!每一种美食仿佛都在朝你大喊:选我!选我!

豆花粉丝、粿条汤,咸粥、鱼粥,鸭面、蚵仔面线等豪气地掺了各式肉肉的碳水炸弹,至今也没能争论出,到底谁才是漳州这座神奇美食之城的“早餐一哥”。

蚵仔面线,一碗下肚就是大海的气息。

摄影/imagemore,图/图虫创意

再加上花生领导的干拌面、面煎粿,以及用豆子制作“豆纤”,这“一哥”宝座的争夺的确激烈,谁叫咱们漳州美食这么多呢!

极具漳州特色的面煎粿。

摄影/挖哈,图/图虫创意

在厦门的清晨,

粽子疑惑:怎么总吃我?

厦门——国际一线旅游城市,不仅中式、西式早餐选择众多,福建各地美食更是大聚会,但厦门也有自己的“鹭岛”风味。

“内心”丰富的烧肉粽。

摄影/欧阳泓略

在厦门,粽子大抵是最没有节庆之仪式感的食物。一碗沙茶面如果觉得太复杂,不如来看看烧肉粽。

粽叶包裹猪肉、虾米、板栗、香菇,趁热剥开后再粘上沙茶酱、蒜蓉……虽然粽子年年有,但像厦门这样肉粽天天见,也不得不说厦门人的早餐确实有点“顶”。

花生酱干贝烧肉粽,口味很重啊~

摄影/默默的小日子,图/图虫创意

而厦门的古早味,满煎糕和麦奶也有一席之地。

外表平平的满煎糕,里边夹馅是花生芝麻糖。刚出炉的时候,表皮小脆,而中间咬起来很Q。一口下去,花生、芝麻的香在口中环绕,实在满足。

满煎糕,香香甜甜惹人爱。

摄影/豆帝煮,图/图虫创意

而麦奶其实就是麦浆,里边没有牛奶啥事。好喝的麦奶,一要看食材优质,二也要看店家老道的制作水平。所以,那种“高水平”麦奶老店,成了厦门几代人的记忆。

莆仙人的早餐,“炝”字为王!

在莆田,地瓜粉和猪肉的组合已成为一种定式,炝肉横空出世。

炝肉的做法乍一看很省事:猪里脊肉切片,腌制,裹上地瓜粉便直接投入滚水。可事实上,小小一碗炝肉却在莆田人对“浑然天成”的追求中满溢肉香,又留住地瓜的甜香。

在锅里咕嘟咕嘟,热腾腾的炝肉马上就好。

摄影/刘艳晖

同样名中带“炝”,炝粉号称莆田的“早餐之王”。

兴化米粉和地瓜粉为基底,干贝、蛏干和香菇、豆腐等各种海陆鲜美配料汇合,共同打造了这道甘甜爽口、老少皆宜的,具有460多年历史的莆仙味。

与炝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炝粉,

汇多种海鲜于一体。

摄影/半城人,图/汇图网

当以米粉的形态活跃于街头巷尾,自宋代便赫赫有名的兴化米粉,有着经久不衰的热度。

以豆浆先煮后炒的豆浆炒,依靠奇妙的口感亦成为早餐的宠儿。地瓜化身的泗粉和粉芯片则一煮一炒,以泗粉和炒粉芯为地瓜打下早餐界的另一片山头。

豆浆炒米粉,这么奇特的组合,你一定要试试。

摄影/刘艳晖

且在莆田,大米和糯米也迎来自己的新机遇。

磨砺成米浆的大米或糯米直接进蒸笼便是米糕;入宽油便是油糍和马蛋;先炒后蒸便成方糕和枫亭糕;香煎后即为薄如蝉翼的煎粿。

油滚滚的马蛋,你们那里叫啥?

摄影/南茜笔记,图/图虫创意

莆田人太会吃了,多得几颗小星星,也顺理成章。

从龙岩到三明,

山味福建来的更猛烈!

山海福建,没人比闽西人家更懂大山的馈赠。

米粿不仅是客家人常吃的食物,在闽南、潮汕等地也常见。

图/图虫·创意

在龙岩随处可见“牛牪犇”里,山味与海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地瓜的又一位爱好者,龙岩的客家人将地瓜粉的CP换成了牛肉,就成了牛肉兜汤。

一整桌牛肉系列,就问你牛气不牛气!

摄影/ZRG鱿鱼,图/图虫创意

被地瓜粉调和后的牛肉,没有了它作为硬菜时的霸气,而是多了一份山间晨风般的温柔,成为龙岩老少皆爱的一道搭配拌面的绝味。

龙岩的拌面“花心”的很,除了牛肉兜汤,它还和牛肠汤、牛肚汤、牛百叶汤等有着奇妙的默契。

别看拌面简简单单,香飘全国~

摄影/刘艳晖

处于湿润的山区,龙岩长汀人将煎炸过的干姜磨成粉,熬成红糖姜汤,再加入油炸过的米饭和煎过的鸡蛋,组成一碗不输于牛肉+拌面的饱腹糖姜蛋,成为早餐界的一抹暖阳。(龙岩人知道,糖姜蛋还有其他用途)

姜糖米骨蛋,我想称之为热量炸弹。

摄影/刘艳晖

大米也被龙岩人赋予了其他模样。米浆入竹簸箕隔水蒸熟,再裹上四季豆炒肉或虾仁焖茄子。装盘后淋上一勺葱油,再撒几撮花生碎——一份与广东肠粉从工具到汤汁都不同的龙岩客家簸箕粄,就算大功告成。

簸箕粄能和广东肠粉掰手腕。

摄影/刘艳晖

在三明,早餐的豪气则不再靠牛的猛攻。这里的早餐,凭借的是一种更加直击灵魂的香醇与柔韧。

虽说福建几乎全省都爱花生,泉州人将花生汤吃成了名食,闽南的沙茶酱也是不加炸花生便不正宗,但沙县拌面里的这勺花生酱却最有让人难以逃离的馥郁。

拌面和扁肉,堪称沙县小吃黄金搭档。

摄影/李艺爽

三明的客家芋饺也早已从客家人的“客秋包”,成为不少福建人的早餐心头好。来自芋头的丰富碳水,又包含肥而不腻的饱满肉馅,更有其他水饺所不能比拟的柔韧易储,QQ弹弹还能拉丝。

沙县小吃中的芋饺,嘿嘿,你吃过吗?

图/视觉中国

福建人不吃辣?

南平人不答应!

南平与福建的其他地方都不太一样,虽然也有海鲜、油炸碳水的身影,但更能诱惑到一个赖床的南平人的,还得是一份加辣再加辣的“非典型性福建早餐”。

南平在吃辣这件事上,与江西人有着跨越省份的默契。

辣椒油是南平人早餐里的魂。

摄影/陈锋尘,图/图虫创意

尤其是在武夷山、光泽、邵武和浦城这四地,武夷山紫溪粉、光泽泡粉、邵武煮糕片、浦城拌面各个都是将辣椒油、辣椒酱或鲜辣椒作为标配。在建瓯,被香醇豆浆浸泡着的豆浆粉也能配上一勺辣椒。

别以为武夷山只有茶,这里还有紫溪粉,

口感筋道,滋味劲辣,爽得很呢。

图 / 网络

南平“无辣不欢”?当然也没这么夸张。

堪称绝活的非遗美食顺昌灌蛋,还有一个名字叫“银包金”,寓意团团圆圆、财源广进;米浆加粉蒸猪肉做成的,形似被脚后跟踩过的脚跟糍;新鲜豆浆做汤底的豆浆粉和豆浆面;与抗倭英雄戚继光,有着千丝万缕之联系的建瓯光饼……南平也给出了许多不食辣的早餐选项。

顺昌灌蛋,不仅是美食,也是一种“杂技”。

摄影/卢鸣浪

当然,你也能“叛逆”地给这些清甜早餐配上辣酱?大雾疑惑~

海味、山味,甘甜、微酸,软糯、酥脆,清爽、火辣……八闽大地好似成了一个聚宝盆,汇聚了福建人所能拥有的一切滋味。

沙县井后村,老人家在晾晒萝卜干、菜干、辣椒等。

美食、茶叶和拜神,也许是福建人不可或缺的三件大事。

图/视觉中国

说到底,生活不也是各种人事物的交流与融合吗?山珍海味配碳水的福建早餐,归根结底还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啊!

文 | 叶三土、ZXZ

文字编辑 | ZXZ

原标题:《山珍海味配碳水,福建早餐吃得有多奢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