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老年人如何通过公域与私域的融合来丰富社交生活?

2022-05-27 16: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Living Longer - How Shanghai elders bloom their social life by collaborating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

作者 | 沈悠南

指导老师 | 张吴煜

前言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年龄老人占国家总人口比例的18.7%,合2.64亿人。在一步步迈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占如此高比例的老龄人口应该也需要展现出越来越多的社会参与可能。上海作为一个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但也最发达的城市,可以被看做是能展现出中国城市老龄人口未来生存状况与可能性的一个缩影。通过实地走访、访谈、与问卷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希望探索一种中国老人养老生活中独特的社会参与之路。

私对私,自发组织的社会活动让老人重新链接社会

“其实像我们这种老人退休之后就相当于是和之前的工作关系断开了,如果不找到新的事情去做的话在家一个人是相当孤单的。”王阿姨是居住在上海浦东的76岁的一位老人,在访谈过程中,她热情的向我们分享了她每天生活的必做事项:买菜、打太极、做饭、遛弯。而其中,打太极是她最重要的活动,她也细致的给我们说明了像打太极这样一个看上去个体化的活动,是怎样被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们组织起来的。“我们最开始其实是有那种自发组织的太极班嘛,在附近市民中心那里,每天定时去,然后有时还有老师教,我在那里认识了很多姐妹。但是最近疫情之后那边考虑到疫情就停止开了,我们就只能又自己组织着趁着步行街早上没开门去那里打了。”

作者与王阿姨针对户外活动参与情况展开访谈

对于王阿姨来说,多年坚持打太极拳不只是其76岁仍然非常健康的生理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和其姐妹们形成的兴趣团体更是其精神支柱。在打太极外,王阿姨也会有时和她们互道家长里短,拍拍照片约着散步等等。集体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的枢纽,将互不认识的老人们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朋友网络等联系到一起。外出集体活动对于老人们的意义远不止活动本身那么简单,正像王阿姨在开头说到的,活动是老人们重新找到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参与感的重要依托,丧失了这种依托,老人就会在退休后社会关系的快速抽离中陷入精神上的困境,进一步甚至加速其身体上的衰老。根据我对60余位上海60岁以上老人的问卷调查显示:93.16%的老人认为参与集体活动会使其心情保持愉快,而选择了“交到好朋友”和”社会参与度提升”两项中任意一项的占到了总体的95%以上。这样一种老人之间私对私的社会参与方式,无疑构成一张家庭和老朋友之外的,能够更加贴近老人日常生活的网络。

 

参与集体活动对老年人的哪些方面有所改善?
数据来源:作者2022年4月对上海城郊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活动参与问卷调查

私对公,再次作为行动者的老年人

除了基于兴趣爱好的自发组织以外,一些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参与形式即居委会、业委会和社区志愿者也成为了上海老人社会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同上海一个高老龄化程度社区南华城居委会的某位负责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负责人提到:“可能会颠覆你们认知的是,在我们社区或者说上海大部分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中,老人是参与到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的最重要人群。社区里的情况与公司中不一样,你最常看见的是老人,活动参加最多的是老人,自主管理的是老人,甚至志愿者中大部分也是60岁以上的老人。现在实际上是一批60多岁的老人在服务一批80多岁的老人。”

作者同街道负责人进行访谈

 

在深入交流后我发现这一情况可以说是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的,作为刚刚退休的老人,无论是精力、能力、热情上都是具有很强的社会参与可能的,甚至说这一阶段的老人并不满足于去当一个被服务者而是希望能够去主动找到一些有一定社会意义、力所能及的角色。而社区治理与居民自治,恰好为这一需求提供了平台。这种由老人私人形成合力并进一步改变公域的社会参与形式无论对老人还是社会来说都是有着深刻意义的。一方面,这满足了部分较低龄老人的社会参与需求和高龄老人的照顾支持需求;另一方面,这展现出了近五分之一人口的老年人身上仍然具有贡献社会价值的巨大潜力,这种潜力是可以从社区治理扩展到社会治理的。

公对私,老龄赋能是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根本保障

当然,老龄人口社会参与的意图是一方面,参与能力则是另一方面。在科技产品不断更新的今天,仍然有很多老人连手机微信的顺畅使用都存在问题。其它一些诸如艺体技能,科学知识(特别是反诈骗知识),生活健康技能等的欠缺构成了一道无形抗拒老年人实现顺利社会参与的高墙。然而令人高兴的是这堵高墙正随着另一种公域对私人的社会参与形式及老龄赋能加以消解。在上海的很多社区,诸如手机培训班、防诈骗宣传班、厨艺班都在针对性的面向老年人进行开放,而这一形式更加集中的体现在老年大学的不断增加和普及。在60余位被调查到的老人中有55.7%的老人已经参与过老年大学。而对于希望在老年大学学到什么,答案是五花八门的,包括:电脑、摄影、钢琴、时政热点、视频制作、智能设备使用等等。我希望这样一种老龄赋能的方式,能够帮助老年人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被社会所抛弃,告别社会“边缘人”的存在。

上文中提到的三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类别:私对私、公对私、私对公是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生活一个最简单的概况。深入调查后我发现,老年人的生活完全是可以多姿多彩而非按照部分认知中只能带孩子或枯萎在家中。实现让老年人充分的社会参与需要时间也需要在现阶段开始搭建起合适的舞台并对老人进行长期的赋能。访谈过程中部分老人反馈了有的设施或者活动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参加,存在诸多障碍。比如通行不方便,只在线上发通知导致老人看不到等等。我希望这些障碍能够引起城市或社区治理者的关注,让老人本就坎坷的社会参与之路再通畅一些。我更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看到一批又一批饱含热情和精力的老人,能够重新出现在社会舞台的聚光灯下,展现出一种长而不“老”的精神风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