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顶刊编译 | 可欲、可能与可及:文化资本和农村学生在中国精英大学的社会融入

2022-05-11 11: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可欲、可能与可及:文化资本和农村学生在中国精英大学的社会融入

摘要:

最近关于文化资本的研究表明,机构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等具身化形式的认可,对精英大学中享有特权的学生很重要。这些研究预设了一个相对静态的社会结构,以及主导社会阶层将其评价标准强加于教育机构的能力。本研究发展了布迪厄的误识(misrecognition)概念,并强调了文化资本的关系性。通过使用中国四所精英大学的农村学生的数据,本文展示了由于他们误认为城市的同学更有能力,因为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在校外获得了知识和技能,他们是如何将自己排除在参与学生团体之外的,而这对于社会和文化资本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贡献在于强调了当劣势群体误认为特权阶层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象征时,也会产生社会劣势,即使这种知识和技能不一定被任何制度标准所承认。

作者简介:

谢爱磊,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文献来源:

Xie, Ailei. (2022). Desirability, technical skills, and misrecognition: Cultural capital and rural students’ social integration in elite Chinese universities. Poetics, 101645.

本文作者: 谢爱磊

市场转型和兴起的文化再生产模型

中国的市场转型带来了资本、教育和地位竞争的问题。社会经济地位越来越被在市场导向的经济中获得的成功来决定,导致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会壁垒。社会经济差异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上也留下了印记。

不过如果没有教育系统的改革,即学校课程灵活性的增加和大学录取标准的多样化,文化资本和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改革意在确保教育公平,但是却创造了学校在资源、课程安排、教师质量方面的差异,为家庭影响留下了空间。

大学的录取标准也改革了,其基石是2003年推出的自主招生政策。该政策允许大学根据自己的标准选拔学生,在全国高考中加入自己的测试和面试。其改革意在克服高考对于死记硬背和基于教科书的学习的过度强调,而自主招生注重学生在课堂之外获得的面试技巧和知识。换言之,促成学生成功的是他们从他们的童年和早期学校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文化资本。这一制度被认为增加了不同社会群体学生之间的入学差距,最终在2019年被新模式自主招生所取代。

上述的改革促使中国家长加大对孩子的文化活动投资,带孩子去课外补习(shadow education)。补习分为补习文化课的补习班和意在增加文化丰富程度的兴趣班。2021年中国政府新规禁止了补习班,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但是没有禁止兴趣班。

文献回顾和理论框架

以往文献提出了两种途径,借此来自特权家庭的学生在精英环境中时,将从他们的高雅文化中受益。首先,他们对精英大学文化的熟悉使他们在精英环境中获得一种轻松、自信和权利感。其次,在家庭中获得的文化资源被带到了校园,可以为城市学生创造优势。

这两种机制都与布迪厄的《区隔》和《国家精英》联系在一起。对于布迪厄来说,文化资本的本质是文化本身,它可以被视为是一种用于投资的资源,能够进行代际传递。迪马乔将文化资本视为一种文化特征、品味、风格的特定形态,是高雅文化。

Lareau认为,文化资本应该被理解为微观的互动过程,其中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战略性使用符合学校的评价标准。所以,文化资本指的是所有的文化品味、知识、技能和能力,它们被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机构认可,并能给个人带来好处。

不过这两种途径都假设了一个主导文化和其向机构评价标注的成功转化,暗示着这些具身化形式的文化资本将被大学的守门人承认。然而,这种主导文化和制度认可的耦合,使得文化资本的概念无法被用来分析转型期的社会。在一个如中国一样迅速变化的社会中,不同的社会群体可以通过赋予自己的文化品味、倾向和实践以更高的地位来争夺文化霸权。然而该策略本身是矛盾的,具有在高雅文化参与和通俗文化参与之间混合的性质。

本文认为,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是关系性的,强调了符号表征的重要性。因此,特权群体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优势可以通过他们与合法文化的接近而产生,也可以在劣势人群误识它们为能力时产生。误识被描述为一个日常的、动态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资本必须伪装在能力的面纱之下,有助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和社会差异合法化。

研究方法

数据来自于一个大型的混合方法的研究设计,面向四所第一梯队的985大学。调查部分的样本有1900人,在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的大一、大二和大四结束时进行。部分受访者参与了后续的访谈,每所大学有25人以上参与,样本共102人,其中53人来自农村。本文数据主要基于访谈和前两年过渡期的数据。

研究发现

(一)渴望和游戏的感觉:“它不是那么重要”

来到一个具有不同社会阶层文化风气的环境中,配置方式的不匹配导致了参与课堂之外的社会活动的低欲望。在本研究中,受访者表达了他们对官方学生机构的愤世嫉俗,然而,这并不限于农村学生。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选择面对这种愤世嫉俗,并在可能的利益之间取得平衡。

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对半官方学生机构的愤世嫉俗通常会导致自我排斥(self-exclusion)。到大学后,自由的时间,新的社会空间,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奇感,通常会鼓励学生在课外活动方面探索新的可能性。然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带来不安和迷失感,甚至是痛苦。因此,探索可能会导致脱离。并且,这种不安也引起了学生对学习和社会生活之间平衡的担忧,进一步阻碍了农村学生对新事物的尝试。而对来自城市的学生来说,这种不安不太可能成为一种负担。他们认可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并将参与课外活动视为大学生活的正常组成部分。

来自城市的学生可以清晰地指出校园参与的好处,认为这是一种学习社交知识,发展领导技能和拓展其社交网络的方式。而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并不清楚地了解校园参与的好处。对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说,参加学生团体没有那么重要。不过,一年后,许多农村受访者提到他们在第一年的选择是由于缺乏考虑。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在第二年开始更多地参与各种学生团体的活动,不过常常感觉这太晚了。

(二)技术知识和技能:“能力和技能门槛”

许多农村受访者提到他们欠缺关于大学生活的知识,不知道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参与到各种学生团体中来。而大多数城市受访者有着更多信息,在早年的学校教育中所积累的知识不仅使他们了解何时应该参与,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判断哪种类型的学生团体最适合他们的能力,以及他们应该为之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

并不是所有的农村学生都忽视了参与的机会,然而他们对大学的探索常常止步于他们有机会进入面试阶段之前,或在面试过程中。他们提到能力和技术门槛,因为当这些半官方的学生团体往往需要更多的文化技能。而许多农村学生没有参加过文化兴趣班或者用过电脑。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招募面试。许多农村学生提到自己不了解面试过程,而无法准备面试。

(三)误识:“我社交能力不太强”

一些农村受访者提到的能力和技能门槛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真实的。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门槛是想象出来的。加入学生团体与否的决定往往是在他们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团体的招生要求之前做出的。他们通常会感到恐慌,因为他们不得不猜测每个部门在不同学生团体中的职能。随后,他们也误识了所需的能力。再加上担心被拒绝,他们对大学的探索通常没有实现。此外,缺少参与也是因为缺少自信,他们认为相比于城市学生,自己的社交能力不强。

尽管有研究者认为“低人一等”的感觉是农村学生个性的重要部分,但是本研究中,大部分农村受访者将其归为误识:在一年后,他们感觉自己改变了想法,并且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

受访者将对自己能力的低估与他们早年的经历联系起来。他们认为,他们在课本之外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有限,这使他们无法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他们倾向于认为城市的学生更有能力,尽管他们不知道每个城市学生是否真的拥有这些技能,即他们对自己缺乏文化资源的看法直接转化为对自己能力的负面判断。他们根据自己拥有的不同文化资源,在自己和同学之间构建了一个象征性边界。然而,只有当象征性边界被认同时,它们才能形成校园里的社会互动,并转化为社会界限。农村学生对自己和城市学生的社会认知与社会不平等的象征性秩序相对应,构成了与社会结构的情感联系。

讨论与结论

本文意在解释中国农村学生的低校园参与度,提出了三种机制:他们对精英环境的不熟悉导致了不安、低欲望和对校园参与游戏的低感觉;与城市学生相比,大多数农村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较少得到精英环境的认可;他们倾向于错误地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更无能,并在校园参与中自我排斥。

前两种机制已在以往的研究中提出,而本文发展了布迪厄误识的概念,指出当农村学生把知识和技能误识为关乎能力时,也会产生社会劣势,哪怕这种知识和技能没有得到任何机构标准的认可。

误识过程的概念化扩展了文化资本概念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的应用。在一个文化与制度认可脱钩的社会中,误识在劣势的社会再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新的社会结构正在兴起,城市家长将其优势传递给孩子的方式正在变得更加复杂,因为尚不存在文化霸权,他们所使用的文化资本投资策略往往是复杂的、细微的和矛盾的,其特点是他们高品位和低品位的文化参与之间的混合性。这就提出了在精英环境中,优势是如何为他们的孩子生产的问题。本研究强调了文化资本的关系性而非其实质性,指出误识作为农村学生融入精英大学的文化屏障的重要性。尽管文化秩序仍然是无定形的,城市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仍然导致了农村学生的自卑感和无能感。这可能部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以贤与能为基础选拔人才。任何拥有的文化知识和技能都可以被理解为有助于提高个人竞争力。

本文也为文化流动和文化再生产提供了有趣的经验数据。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大学环境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精英文化,积累文化资本,并将其转化为社会成功。然而,在精英环境中,他们往往比城市学生花更多的时间社交,并感到他们总是比城市学生落后一步。在个人层面上,农村学生从持续接触精英文化中受益。然而,在群体层面上,他们的城市同学仍然占据着更有竞争力的位置。

编译 | 王诗宁

审核 | Anders

终审|李致宪

©Political理论志

前沿追踪/理论方法/专家评论

ID: ThePoliticalReview

“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原标题:《顶刊编译 | 可欲、可能与可及:文化资本和农村学生在中国精英大学的社会融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