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疫情中的高三和大二

2022-05-12 07: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所属系列/疫情中的图画心理:严文华团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撰文/白羽玄(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本科生)

运营/王云汐

在严文华老师带领的表达性艺术治疗活动中,我会和大家一起用非言语的方式探索、捕捉那些内心深处难以言表的情思。由于疫情原因,最近都是线上活动,每一次活动都带给我不同的感触。

春日的礼物

第一次活动的主题是春天,媒材是水彩笔和油画棒。这次的活动中,我们共画了两幅画,一是春天中的自己,二是春日礼物。我将着重阐释第二幅。

我想象中的礼物不会是一辆大卡车都装载不完的巨物,那样太浮夸。奈何内心的祝愿实在充盈,当这些祝愿幻化为礼物时,却是十辆大卡车都装载不完。好在想象的世界无需恪守物理学的种种死规,我可以将所有礼物与情谊压缩起来,装载到一个小巧的容器里。容器虽有限,心意却可以无限。

于是有了这幅画和这样一个故事:某个春夏交接的黄昏,我将一个封好口的小巧花盆赠予好友。好友一手接过,重量超乎想象,险些没接住,心里犯嘀咕:人常言人不可貌相,果然盆也不可貌相,这盆,外表如鸿毛,重量竟如泰山!

中国人的习惯是不能当面拆礼物,于是她到家后,才又拿出它。此时期待已有些耗尽,她懒散又随意地拿开盆上的盖儿,定睛一看,这盆底竟汇聚了一团闪亮的光球,蓄力几秒后,数道斑斓的色彩喷涌而出。她吓得跳开。缓和一阵,再定睛一看,这都是些什么呀?

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春日暖阳为它涌动的姿态勾上金边。岸边分布着碎石,澄澈的溪水里鱼儿在畅快地游;一株花开得正旺的樱花树,繁茂如粉色云朵,似乎真能乘着它飘向天空尽处。清香萦绕鼻尖,诉说着春天的味道;一道完整又耀眼的彩虹,七种色彩交相辉映,汇集人世间所有美好,海纳人世间一切独特性;一片广袤的竹林,细竹在迷蒙的春日细雨中摇曳,蒙上水汽的竹叶如抛过光的翡翠。微风拂过,阵阵窸窣;音符、电影胶卷、书籍和画,跃动地飘散在空间里,象征着一种不可剥离的精神需求、诗意的生活态度。程式化的生活中,这些想象力的载体让我们重拾自由的疆域。

时间回到一个月前,我陆续为好友准备这份礼物。用一种可培育世间万物的神秘土壤给花盆打底后,便开始寻找“种子”。“种子”可以是生活中捕捉到的任何细碎而美好的事物——一勺丽娃河的水、一片落在泥尘中的樱花瓣、一颗彩色的泡沫、一片瘦小的竹叶(取自河西食堂旁那排稀疏的细竹),以及各类文艺相关的碎纸片……搜集好后,我便为花盆盖上盖子,期待这些“种子”都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期待这些生活中美好而细碎的事物,在朋友开启礼物时,都能成长为一种广袤无垠的美。

 

图1  生命的盆栽

 

安放身心之处

这次的活动,是要使用身边的小物件,去为自己打造一个“安放身心之处”。

我用一个文件袋代表疫情下封闭的生活,象征我所在的宿舍小房间。

文件袋里装着书本、香蕉皮和手套。手套和香蕉皮指向“温饱问题”,是需要层次理论的第一层,生理需要。疫情期间总是吃得不如意,香蕉皮代表着饮食需求得到满足的希冀。手套则代表着对倒春寒早日结束的希冀。书本象征精神需求,直接跃进到第五层,自我实现需要。封闭期间,似乎是个静坐沉思的好时刻,躯体的向外探索遭到疫情阻挠,则可进行精神上的向外探索,无法行路,可以读书取代。

我为这件作品命名为《生活的需求》,或许只有在某些特定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安放身心”。

 

图2 生活的需求

 

疫情中的我

在做这次活动时,上海疫情形式严峻,大家都封闭在楼内。我当时的生活状态大抵是:与室友三人共处狭小的室内,吃饭、上课、休闲都在同样一张书桌上进行。电脑屏幕永远亮着,要学习,同时还接受疫情管控的各种消息。生活日复一日。窗外的天是明是暗好像和我没关系,或说窗外的一切早已与我丧失连结。

周五晚上,我一如既往地盯着电脑荧屏,眼睛已有些疲乏和酸痛。活动开始,耳机里传来严老师轻柔的指导语,让我终于有个喘息的机会,合上电脑,看向惨白的墙壁,再间或闭上眼。就这样一黑一白交织着,思绪游离。提到“疫情中的我”,我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当下的惨况,因为我已麻木,好像是一块没有灵魂的肉体,飘摇在浑浊的水中,任由时间的暗流冲刷。而,往日时光中,那些情形却再度生根发芽,悄然浮现,绚烂多彩、极具生机。尽管都是在闭塞的疫情背景下,给我的感触却截然不同。

那时候是2020年初,高三的寒假。武汉疫情爆发,极大的不确定性席卷而来,人心惶惶,却未波及到我所在的华南小城。我背着父母计划了一场出行——去隔壁城市探望我的朋友。那天早上七点便乘上驶向汽车站的地铁。或许是当时时间太早,又正值春假,抑或是因为疫情,大家都不敢出门,地铁上空无一人(图3左上角)。当晚便回程,乘坐一辆载满人的小巴士。半数乘客都没戴口罩,我对此很惶恐,赶忙拉好口罩,找一个无人的角落入座。巴士行驶在镇子里的小道上,我看向窗外,被路旁纷杂的店面吸引了(图3左下角)。虽说店门大抵是关着的,可我乐于去读招牌上那些店名,似乎可以从中感受到附近民居的日常生活。紧绷的神经因此放松了,回忆起一天里和朋友度过的快乐时光,加之这次短程旅途的特殊性,我决绝地想,就算因此染上新冠,我也不会后悔。

接着便是高三下学期开学,由于疫情无法正常返校。这最后冲刺的阶段、关键紧张的时刻,高三学生竟只能待在家里上网课,这对我们来说都是十分新奇的体验。和现在的状态差不多,当时的我也是一个人封在房间里,坐在书桌前(图3右上角),没日没夜地面对着电脑,有上不完的课要上。老师不停在课程群里催交作业,我却还想着能拖一下是一下,无所谓地干着其他事。妈妈当时也在家办公,“兼职”照顾我。每天醒得比我早,准备早餐,叫我起床,偶尔进房间确认我的学习状况。在她的照顾下,我吃得饱睡得好,唯一的烦恼就是高考。我是一个应试教育体系中的普通孩子,只会考试,不够成熟,太多事情都依赖妈妈。妈妈也只是个普通的中国女人,愿意牺牲事业,照顾孩子起早贪黑在所不辞。同样是日复一日的封闭,和妈妈在一起,就是有血有肉的回忆,否则只是麻木的虚度。

图3上半部分中间是我房间的窗外。小区坐落在山脚,窗外是群山环绕和小栋楼房。学累了,就朝外看去,每次都觉得很美、被治愈。图3右下角,则是我网课时期通关的一个游戏。游戏也是当时我闭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陪伴我抵消程式化又无聊的生活。

我将这幅画命名为《我的黄金时代》。之前总是自嘲说,高考成绩出来的那天就是我人生的巅峰时刻,之后就要走下坡路。这其实也体现了一种迷惘,高考前,人生好像就只有高考这一个目标,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好好学习,在身份认同感理论中属于同一性早闭。而高考后,却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广阔,评价标准多种多样。寻求同一性与生命意义感的征途充斥着太多矛盾,我为之凌乱。有时只想逃避,回到过去,回到那个高自我效能感的“黄金时代”。

过去的记忆都模糊了,这次的图画活动让我重拾。可余下的依旧与我渐行渐远,说不清是我忽视了它们,还是它们抛弃了我。未来又还有没有机会,让我再次抓住它们?

 

图3 我的黄金时代

结语

线上的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活动无疑是独特的体验,我从中获益良多。通过艺术的形式,尽情释放自我,重拾往日时光。我惊觉自己的高三和大二都在疫情封闭期度过。严老师作为带领者的反馈也让我重新看到原先被忽视的部分。期待今后的活动。

 

 

在图画中和过去黄金时代的自己相逢

点评/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严文华

通过作画者的第3幅图画和分享,我才知道:疫情原来是和她的高三毕业季联系在一起。图画3是她花了最多的笔墨来描画和阐述的作品,因为这里面有着她的记忆,有着她重新厘清自己过往的痕迹。她从无数的过往中挑选了非常有代表性的记忆画面,呈现在图3上面,我猜她最先画的是左边,这是她记忆当中疫情开始的起点,她有惊讶、恐惧、勇敢和麻木等非常复杂的情感体验。当时的疫情也和高三在家上网课联系在一起。作画者对自己当时上网课的经历有非常详细的描述,透过她生动的描述,也让我们看到电脑屏幕上的@是老师不停的提醒,如果可能,当时的老师会伸手透过屏幕把这个慵懒的孩子抓住,让她按时交作业。画面右边的那杯牛奶文中没有提及,但她在分享的时候提到的是妈妈为她准备的,所以当年疫情和现在非常大的一个差别是当时和家人在一起相互支持。

尽管作画者没有画出具体的人物,但这幅画让我感受到:对她而言人际支持非常重要。画面左边尽管画的是地铁和街边的小店,但那分明是连接她和同学友谊的交通线。右边也是在家里享受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画面中间下方的图画没有被提及,可是也呈现了人际互动。

尽管很多人都完整地经历了两年多疫情的过程,但只有在这个作画者的作品当中,非常清楚的呈现了当年疫情时的境遇。在她当下的感受当中,有可能很多画面和当年的疫情有叠加,借助这次活动,当年那个高自我效能感的自我也再一次出现。相信这个高效能感的自我对她应对当前疫情会有很大帮助。而且,如果她对当年的回忆不是凄惨的、难过的,回忆画面当中有非常温馨美好的部分,如同图3中那些彩色的部分、那杯有营养的牛奶,我也相信,当现在成为未来的回忆,画面也不全然都是暗淡的。

作画者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在图1当中也有呈现:她送给朋友的礼物,那么用心,那么厚重。她整整准备了一个月,都是来自她身边的美好而细碎的事物,“一勺丽娃河的水、一片落在泥尘中的樱花瓣、一颗彩色的泡沫、一片瘦小的竹叶,以及各类文艺相关的碎纸片”,而这些小确幸可以成长为广袤无垠的美。她非常详细地讲述了好朋友收到礼物、拆开礼物的过程,就好像她和朋友一起分享了礼物的美好。收到这份礼物的朋友何其有幸啊,可以被她这么用心地对待!而(渴望)收到礼物的,何尝不是她自己呢?她在生活当中收集和记忆这些美好,即使她把所有的美好都赠送给了朋友,她仍然拥有这些美好。

在我们第二次活动中,作者选择了用文件袋来安放自己。我想这是作画者在疫情期间非常真实的感受,在那个阶段充满了不确定性,她也会有一些沮丧、不安全、逼仄感和脆弱。但尽管环境不尽如人意,她仍然会放书本在文件夹里,这代表着她在精神上的探索从未停止。

疫情期间的封闭隔绝了我们向外迈出的脚步,却给我们留出一条通道,让我们打开记忆的大门,寻找联结过去和现在的桥梁,让我们从自己的黄金岁月中汲取力量和信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