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探寻|机车背后的故事

2022-05-11 20: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交大,因铁路而生,因铁路而兴。铁路,对于交大人而言,是一种毋庸赘述的情怀。在交大的校园,随处可见铁路主题的景观。而最为独特和珍贵的,还是校园里陈列的铁路机车们。

转眼间,交大即将迎来第126个生日,往日的记忆再次浮现在我们心间。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校园的机车们,一起探寻机车背后的故事。

一 .“蒸爷!”

机车博物园

名称:建设型蒸汽机车

编号:JS-8328

配属:呼局包段

制造厂商:大同机车厂

制造年份:1988年

构造速度:85km/h

华氏轮式:2-8-2

在这个光与电的时代,古老的蒸汽机时代似乎越来越遥远。但在当年,蒸汽机的出现,却象征着人类科技划时代的进步。蒸汽机车驰骋在祖国大地纵横的铁路网上,升腾的蒸汽和庞大的外形让他们拥有了无与伦比的气势,作为交通工具,他却拥有了比交通工具更加丰富的象征:工人与力量。随着嘹亮的汽笛,滚滚车轮载着希望,奔向四方。

或许如今,我们已经很少有机会亲眼一睹蒸汽机车奔驰的雄姿,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他们的丰功伟业,不应该忘记那个如蒸汽机车一样热情似火的年代。

新疆哈密 三道岭

建设型机车正在运用中

馆藏的这台蒸汽机车,自诞生以来已逾三十年。这个年龄对他来说并不算太老,但无奈科技的进步,他早已落后于飞速发展的时代。

如今他站在这里,与其说是为了纪念,其实更像是回忆。略显陈旧的车身似乎在暗示蒸汽时代的渐渐远去。蒸汽机车被铁路爱好者们亲切地称做“蒸爷”,因为他们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而作为新中国生产的第一款蒸汽机车,“建设”之名,已经是中国铁路史的长河中一朵永恒的浪花。

“蒸汽滚滚的时代,不会被轻易忘记;沸腾的心,从未冷却。”

1988年12月21日

大同机车厂生产的最后一台蒸汽机车

下线仪式

二.超话背后的“网红”

机车博物园

名称:东风4型内燃机车

编号:DF4-7019

配属:宁局邕段

制造厂商:大连机车车辆工厂

制造年份:1992年

构造速度:100km/h

轴式:C₀-C₀

“你是火车迷吗?”

交通气息浓厚的交大,对铁路的喜爱早已蔚然成风。

在铁路爱好者的微博里,总是会有一些“奇怪”的超话,比如:

有铁路的地方就有DF4,他的数量之多、运用之广与铁路爱好者之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他是中国第二代电传动内燃机车,自1969年研制成功后,他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奔跑了整整50年。而他的后辈们,比如DF4C、DF4D,依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交大见证和参与了中国铁路几乎所有的重大时刻。当然,在从蒸汽到内燃的巨大跨越中,少不了交大的身影。西南交大参与了中国内燃机车的早期研发过程,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60年3月26日,我校机56-3班学生与济南铁道学院师生协作,完成了我国第一台柴油内燃机车的设计任务。

交大师生合影照片

图中机车是东风4的前辈 东风1型机车

东风4型机车无疑是中国内燃机车的经典之作。在“一边生产,一边改进”的坎坷研发之路后,他的出现带来的是中国内燃机车技术质的飞跃。

DF4-0002

第二代“毛泽东号”机车

现保存于丰台机务段

DF4型机车牵引货列

在2022年的今天,数以千计的东风4们依然活跃在各条干线上。成熟可靠的技术,客货兼容的性能,是他们大受欢迎的原因。126年来,数以万计的交大学子,也正像这一台台东风4一样,在各自的岗位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三. “一米宽”的故事

校史馆

名称:东方红21型内燃机车

编号:DFH21-089

配属:昆局昆段

制造厂商:四方机车车辆厂

制造年份:1984年

构造速度:50km/h

轴式:B-B

轨距:1000mm

让我们暂时离开机车博物园,沿着交大犀浦校区的“文化中轴线”,来到凝聚着交大历史的校史馆。步入校史馆的正门,就能看见一台绿色的机车停在展馆正中,在浮雕和隧道模型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高大,机车上,“东方红”三个字熠熠生辉。

如果走近观察,细心的你也许会发现这台机车比机车博物院里陈列的“大块头”们稍小一圈,而机车下方铺设的轨道也有些特别。是的,这台来自昆明铁路局开远机务段,后改配昆明机务段的东方红21型机车,是全国少见的米轨铁路机车。在滇越米轨铁路上,他们曾经是运输的主力军。机车下铺设的钢枕轨道,也来自于滇越铁路,迄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云南十八怪中有一怪:“火车没有汽车快”。说的就是云南的米轨铁路系统。复杂的地形和有限的施工技术让米轨铁路的最高时速只有三四十公里。云南米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7年。是年法国获得了滇越铁路(昆明-河口-越南海防,中国段现称昆河铁路)的修筑权和经营权。在此后的十余年间,在设计人员和无数中国劳工的努力下,滇越铁路于1910年4月1日全线通车。云南的米轨铁路曾经有一定规模,在昆明周边曾经有着十分完备的米轨交通网,在2003年之前,在昆明北站还可以乘坐米轨国际列车直达越南境内。而在昆明的准轨铁路网成型之后,这些曾经辉煌的米轨铁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线路或改为准轨,或停用废弃,仅有以昆河线为主的线路继续承担以货运为主的运输任务。“火车没有汽车快”成为了过去时。

滇越铁路也许是中国近代铁路史的一个缩影:大部分铁路的筑路权和经营权被列强掌控,原本可以成为发展开路先锋的铁路,却成为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财富的帮凶,实在是令人叹息。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不堪回首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但沉重的历史,不容我们遗忘。

在机车背后,是成昆铁路第一长隧沙马拉达隧道洞门的模型。滇越铁路和成昆铁路,两条铁路的交汇仿佛有所深意。一条修建于近代最黑暗的年代,一条诞生于新中国最火红的年代。一条铁路为资本,一条铁路为人民。

修建铁路连接成都和昆明,是四川和云南人民的夙愿。八十多年前,在大山深处,全国最顶尖的设计和施工力量为了成昆线而汇聚,以交大为首的科研人员和数十万铁道兵在这里奉献出他们的智慧与力量。“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为了打通战略大通道,为了祖国的三线建设,无数人为了成昆铁路的早日通车而日夜奋战。其中有许多人更是将生命永远留在了青山绿水间。从1953到1970,十七年的努力终于铸成一条蜿蜒在西南山区的钢铁长龙。在曾经被苏联专家承诺喻为“地狱之门”的大凉山中,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不怕危险,不惧牺牲,挑战权威,战胜自然。给古老的大山带去了现代科技的气息,用汗水和生命造就了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迹。

2022年3月 检测列车行驶在成昆线上

如今,滇越、成昆两条老铁路已经不如往日的繁忙。当列车的轰鸣声渐渐远去,留下的是对历史的回忆与思考。每条铁路都承载一段专属于他的往事,每台机车都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铭记是最好的报答。

四. 开往春天的“芍药”

机车博物园

名称:韶山1型电力机车

编号:SS1-0818

配属:兰局兰段

制造厂商:株洲电力机车工厂

制造年份:1988年

构造速度:90km/h

轴式:C₀-C₀

电掣风驰今在眼,巨龙追逐卫星奔。

韶山初见星星火,此日已经燎大原。

——郭沫若

1975年7月1日,宝成线电气化改造完成通车仪式在成都站举行。宝成线从此成为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在通车仪式上,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这台淡绿色的,崭新的机车。

1975年7月1日 成都站

宝成线电气化改造完成通车仪式

图中本务机车SS1-008

现保存于中国铁道博物馆

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电力机车,韶山1型机车见证了中国铁路电气化的发展进程。

电力机车的电力由接触网通过受电弓提供给机车,机车本身不需要携带动力源。同时直接使用电力也更容易提高机车的牵引功率和机械效率,机车的牵引性能得以进一步发挥。因此,相比于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具有显著的优势。早在1957年,中国就开始进行铁路电气化的探索和研究。

从师从苏联,到三次易稿,再到最终抛弃仿制的道路自主研发,韶山1的诞生之路可谓艰辛。从引燃管整流器到硅整流器,看似不起眼的改动却大大提高了机车的可靠性。从研发到定型历经二十余年,才最终完成了从零到一的突破。韶山1型电力机车,是中国科研人员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典范。

20世纪50年代,韶山1型机车立项。我校(时称唐山铁道学院)与上海交大,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研究单位一起参与到韶山1型电力机车的研制过程中去。1964年7月26日,我校参与研究试制的韶山1型电力机车荣获原铁道部一等奖。

由于他深绿和浅绿相间的涂装,还有“韶幺”的谐音,韶山1被火车迷们亲切地称为“芍药”。芍药花在春天开放,而他的出现,也的确给中国铁路带来了春天。在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完成通车仪式上,他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在80年代的中国铁路上,他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直到现在,静静地站在博物馆中的他,还会让人们回忆起那个排除万难,只争朝夕的年代。

五.“我们也要搞磁悬浮!”

机车博物园

名称:交大磁浮CFC-01

设计速度:60km/h

在铁轨的一侧,站台的旁边,灌木丛里停着一节“车厢”。要不是车窗下面醒目的红字“交大磁浮CFC-01”,也许他就在不经意间被人忽视。无论是年龄还是外形,相比于边上的“大块头”,他是名副其实的“小兄弟”,但是他所承载的历史,却毫不逊于另外三位。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磁浮列车”概念兴起。德、日、英等国先后研发出了自己的磁浮列车系统。2006年4月27日,上海开通了中国的第一条磁悬浮线路,而其核心技术由德国提供。从磁浮技术诞生的那一天起,中国人就期待着有朝一日拥有自己的磁浮技术。

西南交大实现了这个愿望。

早在1986年,我国磁浮列车系统技术研究就在西南交大正式起步。1987年,从加拿大留学归国的教授连级三开始招收磁浮列车技术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并组建交大磁浮列车研究团队开展磁浮列车系统技术研究。数十载的研究终于在2006年取得了成功。

2006年4月30日,在上海的磁浮线路开通三天后,在成都的山谷中,“交大磁浮CFC-01”磁浮列车缓缓开上了实验轨道。CFC代表“磁浮车”,也代表“城市快车”。列车具有噪音低,爬坡能力强,通过曲线半径小,无磨损,维修维护量少等特点。这是我国首辆自主知识产权磁悬浮列车。他的成功,标志着我国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自主掌握了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技术。这是交大的高光时刻!

2006年4月30日

“交大磁浮CFC-01”磁浮列车正在试验中

十五年后的2021年1月13日,采用西南交通大学原创技术的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正式启用,标志着世界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从无到有的突破,具备了工程化试验示范条件。从中国第一辆国产磁浮客车,到世界第一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试验线,交大在轨道交通尤其是磁浮技术领域硕果累累。

高温超导高速磁浮样车

时间一晃过去了十几年,曾今风光无限的他,也成为了交大悠久历史的一部分。往日的辉煌值得铭记,而未来的成就还等待着我们的努力。在复兴交大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一定可以创造更多新的辉煌!

从蒸汽到磁浮,五台机车像历史的功臣。他们也曾经飞驰在中华大地,而现在他们满载着历史和荣誉,静静地站在这里。就像交大126年的历史,辉煌而不显张扬,悠久而不容遗忘。

从过往到现实,五台机车默默地诉说着他们的故事,见证着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历史。火车何尝不是一种文物,而铁路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在轮轨的哐当声中,在风笛的嘶鸣声里,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铁路的发展,共同感受中国铁路厚重的历史和光明的未来。

你知道么,在交大的校园里

不仅有这些讲述机车发展史的见证者

也有为各项技术发展默默助力的“幕后英雄”

比如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这辆实验用车

承担了轨道车辆主动灭火系统

城轨车辆细水雾安全系统

还有被称为守护列车安全“最后防线”的

2021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列车碰撞安全关键技术及应用”的科研项目成果

……

等一系列成果的科研成果

是名副其实的“大功臣”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与机车的故事

截至5月16日中午12点前

留言点赞前3名

可以领取交大定制校门灯一个

统筹策划&文案:交大新媒体中心 丁则正

图片:丁则正 孙士清 陈汪琦

部分图片来自西南交大校史馆

中国青年网 中国中车 人民日报

原标题:《探寻|机车背后的故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