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构建科学严密体系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2022-05-12 09: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核心提示: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要进一步构建严密的防范体系,强化技术反制、预警劝阻,建立涉诈信息处置机制,提升防范干预能力。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全方位事前防范体系,注重从源头上堵住个人信息泄露漏洞。

2022 年 4 月 25 日,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公安局山阳派出所民警在辖区企业开展安全检查,并向工人宣传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人民视觉/供图

作者|邓 辉

责编|薛应军

正文共3270个字,预计阅读需10分钟▼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十分严峻,已成为发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广、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进一步构建严密的防范体系,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2022年4月印发的《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对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强化技术反制 建立涉诈信息处置机制

随着信息网络科技快速发展,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技术对抗性日益加大:一方面,新技术运用使得溯源查处难度增大,如行为人通过呼叫转换设备GOIP、改号软件VOIP等可远程拨打电话、收发短信,这使通讯联络手段更隐蔽,违法犯罪行为更难被发现。另一方面,新型诈骗技术的迷惑性和精准度显著增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电信网络诈骗治理与人工智能应用白皮书(2019年)》显示,部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行为,采用云计算、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不仅快速“寻找”或“匹配”相应受害群体,还“深度伪造”其他人的声音或视频(即换脸换声)。因此,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提升技术反制能力,监测、识别和处置涉诈信息和活动,建立涉诈网站、App及诈骗电话、诈骗短消息处置机制,颇为必要。

支持研发电信网络诈骗反制技术措施。《意见》要求,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要强化系统观念、法治思维,重视技术协同治理的理念。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全链条治理中,电信业务经营者、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等,除依法承担风险防控义务和责任外,还应积极研究开发有关电信网络诈骗反制技术措施,包括利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开展涉诈信息关联分析,推动涵盖虚拟拨号识别、诈骗电话拦截与预警、钓鱼网页和仿冒App下载链接研判、诈骗团伙关联挖掘、涉诈转账识别和拦截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从而为涉诈信息的预警、拦截和处置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电信网络涉诈信息监测系统建设。统筹跨行业、企业涉诈监测平台,通过汇集通信、金融、互联网和公安等部门的反诈数据来提升对涉诈号码、账号、域名、App等的监测预警和协同处置能力。加快制定电信网络诈骗反制技术标准,为涉诈电信网络资源分类和评价提供统一的标准和接口。推动电信网络涉诈样本信息数据共享,为利用大数据技术反诈提供制度支持。

建立完善电信网络涉诈信息处置机制。对高风险电话卡、异常金融账户和互联网账号、可疑交易等,电信、网络和金融等行业经营者应依法及时采取重新核验、限制功能、阻断链接、暂停服务或关停账户等技术措施(如通过内部诈骗防控系统实现对诈骗电话、短信等信息的预警和拦截),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或行业主管部门报告。同时,经由技术系统监测识别的可疑犯罪线索和风险信息等应依法及时移送相关部门。此外,被采取技术措施的单位、个人享有法律救济手段,有权提出申诉,经核查通过的,应当及时解除有关措施。

强化预警劝阻 不断提升防范干预能力

建立完善的预警劝阻系统,及时发现潜在受害人。建立合理的预警机制,使反诈中心民警接到预警线索推送后,第一时间对当事人进行劝阻拦截,发出危险警示,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当事人财产损失。如,2019年,福建省厦门市通过建立“市局-分局-派出所”三级联动预警劝阻体系搭建的相对固定的预警劝阻队伍,全面、有效提升了反诈预警劝阻效能。

及时采取相关劝阻措施,嵌入心理干预手段。目前,公安机关主要采取96110预警电话、短信系统和上门劝阻等方式,劝阻预警发现的潜在受害人。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及时、灵活劝阻。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涉诈活动,可以按照从低到高的评估结果分别采取自动短信和语音劝阻,人工电话和网络劝阻、上门劝阻,以及主动关停阻断和其他保护性止付等措施。此外,有的受害人短暂被犯罪分子“心理控制”或“洗脑”,不信任甚至抵触民警劝阻。此时,预警劝阻可以采取动员受害人亲友、专家联动等方式,进行适当心理干预和辅导。

持续跟进预警劝阻效果,探索劝阻长效机制。为使反诈劝阻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建立劝阻回访制度,无论劝阻是否成功或以何种方式劝阻,都应当进行事后回访,以进一步加强情报研判,更新劝阻方法,提升劝阻效能。要对受害人提供救助,如果受害人因电信网络诈骗遭受重大生活困难,有关方面应当按照规定给予救助。要推动劝阻管理规范化,即依托智慧警务系统建立规范劝阻流程,建立劝阻考核和激励机制,实现劝阻工作专业化、精准化和制度化。要完善相应配套措施,明确规定电信网络诈骗涉案资金紧急止付、快速冻结和资金返还制度,尽量避免或减轻受害人的损失。

加大宣传教育 建立全方位事前防范体系

建立完善的电信网络反诈宣传教育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识骗防诈能力,防患于未然,才能让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无可乘之机。北京市反诈中心编写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手册》中收录了若干真实案例。公安机关组织开发的“国家反诈中心”App和“全民反诈”App也设置了反诈宣传模块。加强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建立全方位、广覆盖的反诈宣传教育体系,需要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反诈的浓厚氛围。

把握好电信网络反诈宣传教育重点受众。近年来,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高等院校学生等特殊群体的电信网络诈骗时有发生。因此,开展反诈宣传教育,应进一步结合受害群体分布特征,有针对性地在学校、企业、社区、农村等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揭露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提高大家对各类电信网络诈骗的鉴别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醒重点群体谨防上当受骗。

不断创新电信网络反诈宣传教育方式。目前,反诈宣传主要依靠发宣传单、印册子、办讲座和播放宣传片等,这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有限。今后,应当充分利用短视频、微博、直播等新媒体多渠道宣传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相关知识。此外,反诈宣传教育还可以考虑采用沉浸式体验方式,适时推出反诈主题的“剧本杀”和“浸没戏剧”等,通过互动形式还原诈骗的真实场景,使观众置身其中,切身感受,时刻警醒。

保护个人信息 斩断电信网络诈骗上游链条

2022年4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例时,相关负责人表示,“公民个人信息已经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基本物料’。”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截至2020年,超过七成的电信网络诈骗与个人信息泄露或被窃取有关。因此,从源头上堵住个人信息泄露漏洞,十分重要。

落实个人信息保护相关规定,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要求,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因此,有关单位和个人应该严格落实有关法律规定,进一步建立防范个人信息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的工作机制。

加强重点领域内个人信息的监管和保护。对通信、银行、保险、房产、酒店、物流等领域内可能被电信网络诈骗利用的重要信息,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单位应当实施重点监管和保护。如2022年4月,国家邮政局、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启动邮政快递领域个人信息安全治理专项行动,聚焦突出问题,确保涉邮政领域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得到明显遏制。

严肃查处个人信息非法交易产业链。要实现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有效治理,就必须铲除诈骗犯罪的上游生存土壤,将个人信息保护有关法律法规贯彻到底。公安机关在办理利用个人信息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时,应当同时查实个人信息来源,依法追究相关人员和单位的责任。

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便利条件。在用户实名制登记背景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物联网卡、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互联网账号,不得为非法行为提供实名核验帮助。对于实施非法行为和帮助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可以采取限制其有关卡、账户、账号功能、暂停新业务等惩戒措施。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数据法学研究院)

原标题:《构建科学严密体系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