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详看金瓶梅 | 第六十四回:太监与秀才

2022-05-13 18: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兰藉文化 红楼梦研究 

点击收听本文音频

作者

洞烛

从第六十二回一直到第六十六回葬礼结束,作者整整用了五回篇幅,事无巨细地描写西门庆的面子和李瓶儿的哀荣。

当然,虽是极尽铺陈,详略还是要分配。六十二回的重点是瓶儿去世,六十三回重点虽然是画影,但从小殓、报丧、停灵,依次而过,面面俱到。

时间已经到了头七。

这就有个结构设计的问题了。

上一回一路紧张,赶着走。

下一回是大殓,重中之重,文气必须要鼎沸而贯通。

那么,这一回,就要缓一缓,闲一笔,顿一顿。

总之,不能泄气,但要松一口气。篇幅不宜太长,信息量也不宜过多。

背景不能撒开,要笼住;主题不能偏移,要继续收着,情节还是要推,但不能妨碍大殓这出即将到来的高潮。

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居于内而涉外。

这个写法,俗称外插花。

因为官方的同事夏提刑在上一回出过场了,这一回安排了宫中常驻当地的两位太监。

唯一的情节推动,就是书童出逃,一个小枝节。

既然故事不能多说,那就谈谈杂项吧。

第一项,是李瓶儿的那口棺材。

显其难得,显其贵重。

同样是写对亡者的感情,《金瓶梅》写西门庆对李瓶儿,要比贾珍对可卿深重。

贾珍的付出固然昂贵,但全在面子,一路都是买买买,官是临时买,棺材也是临时买,虽然事发突然,他也确实坚持了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但用心大多是在光鲜。

而最看重钱的西门庆,棺材固然也是挑了最好的,但并不为了突出殷勤,书中也是借应伯爵随口提起,一切丧葬形式,他最看重的却是瓶儿的遗容影身。

这是真的上了心,存了永久纪念的心。

第二项,有点复杂,西门庆祖籍山东,正经北方土著,请来唱戏的却是海盐子弟。

海盐腔发源于浙江,起于元代,大成于明,用的是海盐方言,吴侬软语。

刘太监明说听不懂,不喜欢。而且人身攻击,说爱听这戏的是一帮“酸子”。

照我看,西门庆多半也听不懂。

但他不管,坚持用,听不懂也用,还要暗地笑人土鳖。

没办法,时髦。

海盐腔是南戏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之首,在明代取代了北曲杂剧在戏曲舞台上的统治地位,并为以后昆曲集南戏之大成后一举领袖中国戏曲界,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这就是清代的徽班进京,民国的上海电影,新中国粤语金曲走上央视春晚。

属于中国戏曲史上妥妥的一件大事。

金瓶梅的历史背景是宋代,但一切故事都是明朝现状。刘太监听不惯海盐班子,骂“外官”为“酸子”,连太师蔡京,在他口里也成了“老贼”,这就不单是为了唱戏了。

明代的太监,依托皇帝权势,在内手握“披红”实权,在外掌管各地矿山等国营经济,是一个可以绝对与文官系统相抗衡,甚至凌驾于其上的组织。

太监有权,但出身卑微,一般来自于京城附近,北方人为主,而明代的文官系统,科举出身为尊,因为经济发展的原因,三甲进士,大部分出于南方地区。

南北经济不平衡是个很大的矛盾,直接关联朝堂的帮派斗争,到了明朝后期更加严重,魏宗贤和东林党的生死对抗,很大程度上也是因此而来。

南北之争,不是方言,是权力。

太监和秀才,可不就掐起来了:

温秀才在旁边笑说道:“老公公说话,太不近情了。居之齐则齐声,居之楚则楚声。老公公处于高堂广厦,岂无一动其心哉?”这薛内相便拍手笑将起来道:“我就忘了温先儿在这里。你每外官,原来只护外官。”温秀才道:“虽是士大夫,也只是秀才做的。老公公砍一枝损百林,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薛内相道:“不然。一方之地,有贤有愚。”

这种掐,没有刀光,没有输赢,但两位太监态度是和善的,做法是坚决的,他们不管主人的安排,自己去听别的了。

正如他们可以骂蔡京为老贼,对童贯,却是不敢称“媪相”,只敢称“童掌事”的。

正如同样是来祭奠的客人,应伯爵照样敢勒逼李桂姐她们几个出来伺候,并不觉得有啥不对。

太监也罢,秀才也罢,谁有权势谁厉害,皇帝帮谁谁厉害。

和西门庆眼中的清客、妓女,有什么区别呢?

原标题:《详看金瓶梅 | 第六十四回:太监与秀才》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