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经济痕迹︱灰犀牛与救市
2008年危机以来,美国国债越发越多。国会已连续十二次上调政府债务上限,达19.8万亿美元。不出意外的话,这个额度还得往上调,因为目前联邦债务已达上限,再不调整,政府就得打烊。
上一篇专栏提到,美国国债“庞氏”特征明显,是头灰犀牛。那么这头灰犀牛是如何养成的呢?既然存在显而易见的风险,美国为什么不趁早把它给灭了?
我们截取三个时间点来观察:反危机措施启动前、量化宽松(QE)结束时,以及当前。
① 2008年9月底,美国联邦债务余额约10万亿,其中公众持有5.8万亿,政府持有4.2万亿,一年利息支出4200亿;
② 2014年10月底,这个数字升至17.9万亿,公众持有12.8万亿,政府持有5.1万亿,一年利息支出4280亿;
③ 2017年7月底,美国国债达19.8万亿,公众持有14.3万亿,政府持有5.5万亿,一年利息支出4500亿。
不难发现,危机以来联邦债务净增10万亿,主要靠公众增持(8.5万亿)。不过债务虽然以每年1万亿的速度快速膨胀,但其年息支出规模却变化不大,仅上升了300亿美元。也就是说新增债务的成本率非常低,仅有0.3%。

说白了,这是美国政府亲手养大的灰犀牛——这厢财政部大举发债,那厢美联储降息量宽,摊薄债务成本。为什么要这么做?
为“救市”。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美国市场一派肃杀,微观经济体的信用链条全面收紧,产出缺口(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差)快速扩大。此时,如果没有外力提振,则微观经济个体很可能因为市场出清而大面积猝死,“大萧条”的凛冬再次到来。
具体而言,美国“救市”包括货币刺激和财政刺激两个方面——央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对冲微观经济体的信用收缩,这是货币刺激;政府扩大支出,投资教育、培训、基础设施等领域,以提高经济产出,这是财政刺激。
两方面的刺激并非各行其是,而是统一在市场机制的运作中。财政刺激不是随意发债。上面说过,联邦债务是有上限的,其交易则依照市场规则,在金融市场内完成,即便是美联储购买,也要按市场定价来。
至于货币刺激,也不是直白地印钞票,更不是股票跌了就买股票,而是要降低融资的成本,进而弥合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差距。危机爆发后,美国名义增速直降2.5个百分点,其中1.5个点是产出缺口所致;经过货币刺激,各部类融资利率至少下降了1.5%,短期国债利率的降幅更超过2.5%。这样一来,不但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也提高了国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利率越低,投资者所持国债的价值就越高)。
可见即便是政府养的(犀)牛,那也是吃着市场的草长大的。财政、货币双重刺激的尺度再大,也不能不尊重市场。
在财政刺激下,国民生产的产出缺口逐渐修复。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又开始活跃起来,微观经济个体的经济活动变得有利可图,投资信心恢复,企业居民转而加杠杆。事实上这就是过去十年美国经济的大概脉络,也是其增长复苏的逻辑所在。
肯定有人会不以为然——为了抵挡一头灰犀牛/次贷危机,而制造出另外一头灰犀牛/联邦债务,有意思吗?
的确,美国的复苏不够强劲,GDP增速远远赶不上国债的增速。但至少目前,经济刺激将传说中的凛冬挡在了城墙之外。接下来,随着经济的提速,刺激政策逐渐退出,灰犀牛也可能消失在市场的盛夏中。起码,特朗普是这么认为的。“(债务和赤字)不会一直膨胀下去,也许再有两年吧”,只要增速达到目标的3%-4%,美国财政部估算,未来十年的联邦税收将增加2万亿。
剧本已经写好,未来是否照着演,我们拭目以待吧。
注:美国国债的公众持有人包括国际投资者、美联储、个人投资者、共同基金、银行机构、养老金、州与地方政府等;政府持有人则为联邦政府机构和社保。08年经济危机以来,国际投资者增持美国国债3.4万亿,其中包括中国增持的5000亿。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