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纽约大都会呈现的墨西哥巴洛克艺术你见过吗
拉丁美洲殖民时期的艺术十分罕见。从今年7月25日至10月15日,如果你走进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就会发现中世纪雕塑厅的屏栏后面,些许奇特又精彩的图像正在向外张望。这些巴洛克艺术是17世纪墨西哥最重要的画家克里斯托瓦尔·德比利亚尔潘多(Cristóbal de Villalpando)的作品,与欧洲巴洛克相比,它的风格更明快灵动,擅长使用亮色与装饰物。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特刊《纽约时报》评论家杰森·法拉格关于大都会博物馆中的“克里斯托瓦尔·德比利亚尔潘多:墨西哥巴洛克画家” 展的评论文。
通往雷曼收藏馆的门廊一般是空的,现在却挤满了目瞪口呆的圣徒。他们裹着玫瑰色或百合色的绸衣,先知则蓄着长长的白胡子,背后是耀眼的太阳。画幅正中是一袭白衣、满脸髭须的圣子,引导观众追随——他的身体半是尘世的血肉,半是天国的荣光。
《摩西、铜蛇和耶稣显圣容》,克里斯托瓦尔•德比利亚尔潘多,1683年目前所见只是这幅28英尺高(约8米)的祭坛画的上半部。作者是17世纪墨西哥最重要的画家克里斯托瓦尔·德比利亚尔潘多(Cristóbal de Villalpando)。当时的墨西哥叫新西班牙总督辖区,版图从中美洲一直延伸到如今的佛罗里达州及路易斯安那州。但这幅祭坛画1683年完成后却从来没有离开故乡(墨西哥普埃布拉的殖民时期大教堂)一步。
这幅祭坛画代表了墨西哥巴洛克艺术。与欧洲巴洛克相比,它的风格更明快灵动,擅长使用亮色与装饰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画中圣徒与凡夫的碰撞可以在观众心中激起深深浅浅的敬畏。2001年,古根海姆美术馆为了展示一幅巴西巴洛克风格的名作将内墙刷成黑色,在这一行为的带动下,拉丁美洲如此规模的祭坛画名作才开始登陆纽约。
“克里斯托瓦尔·德比利亚尔潘多:墨西哥巴洛克画家” 展(Cristóbal de Villalpando: Mexican Painter of the Baroque)还包括10幅较小的画作,在雷曼翼馆楼上展出。但要想近距离完整观看这幅大型祭坛画,还需要再下一层。下半部分色调较暗,刻画了《民数记》里的一段:以色列人由于怀疑圣言而遭到巨蟒袭击。女人们或哭泣或惊恐地瞪视;一条巨蟒缠绕着地上一具男人的身体。然后,带有角状光环的摩西指引着以色列人看向中间一尊巨蟒铜像,盘在一个类似十字架的杆上,恰好位于耶稣正下方。上帝说,这尊铜像将会治愈以色列人。
《摩西、铜蛇和耶稣显圣容》局部刚开始,由于画中人物的姿势与衣饰都非常夸张,你大概要花些时间分辨出人物角色;而且,因为上下两部分没有严格的分界线,你还会思考上下两部分究竟如何整合。摩西不仅出现在恐慌的以色列人中间,还在上半部的云中,靠近光环围绕的圣子。画中的地形陡峭,上下一致,像一个戏剧舞台。犹太人流亡的荒原向上延伸至骷髅地(耶稣受难地),十字架隐入黑暗,饰以荆棘之冠、鞭、矛以及《受难曲》中的一些乐器。
那么,这两幅《圣经》中并无关联的情景为何出现在同一幅画里呢?答案就在一位脸色阴沉的天使手持的板上。上面用拉丁文写着:“摩西在荒原上献祭蟒,人类之子耶稣也必将被献祭。”很明显,献祭铜蟒就是耶稣受难与世界得救的预示。
但摩西十诫的第二条明确规定“不可崇拜伪神”,这幅画中上帝却公开要求以色列人望向一件艺术品——铜蟒。它不是偶像,却能救人性命。它代替了耶稣基督的使命,而且本身是一件艺术品,因此可以看出,这幅祭坛画实际是比利亚尔潘多为自己绘画的正名:既可引发人的敬畏之心,又能展示艺术的魅力。
《贤士来拜》,克里斯托瓦尔•德比利亚尔潘多,1683年关于比利亚尔潘多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他最重要的作品都在教堂,几乎从不外借。可以知道的是他出生在墨西哥城,30岁出头就完成了上面这幅著名的祭坛画。他极有可能向墨西哥城老一代艺术家和鲁本斯风格的弗莱芒版画学习过巴洛克人物画的基本技巧。毕竟,鲁本斯与比利亚尔潘多大约都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臣民;墨西哥城成为殖民地后,大量与西班牙帝国相关的图像与思想横跨大西洋,涌入这片中美洲土地。
《园中痛祷》,克里斯托瓦尔•德比利亚尔潘多,约1670–79年楼上十幅较小的绘画进一步表明欧洲与墨西哥的文化交流对比利亚尔潘多艺术的影响。除了其中一幅,其他九幅均借自墨西哥,并且十幅画的技法熟练程度也不同。早期意大利风格的《园中痛祷》(Agony in the Garden ,1670年代),在衣饰上的笔法尚有犹豫,比例也不甚合理;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这幅小画与弗莱芒数以千计的画工作品并无区别;但作于1695年前后的《圣母圣名》(The Holy Name of Mary),以一种不对称的形式表示圣母沉思云中出现的自己的名字,比利亚尔潘多却巧妙地将欧洲巴洛克艺术的戏剧张力与新世界的万丈光明结合在了一起。
《圣母领报》,克里斯托瓦尔•德比利亚尔潘多,1706年拉丁美洲殖民时期的艺术在美国十分罕见,因此此次展览的规模虽小也在情理之中。要想了解比利亚尔潘多的全部成就,你还应该亲自去墨西哥城。不过就这幅祭坛画来说,称它为今夏的朝圣地也不为过。在祭坛画的右下角,一道金光刺破黑暗,艺术家落款:“创造者比利亚尔潘多”。这个自信的名号他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再也不是欧洲艺术的追随者,而是具有自我创造力的、眼界拓展至天堂的伟大艺术家。
(本文作者为《纽约时报》评论家杰森·法拉格;“克里斯托瓦尔·德比利亚尔潘多:墨西哥巴洛克画家” 展将持续至10月15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