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可能是近三年,林奕华“最好懂”的戏

安妮
2017-10-04 09:50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小飞侠彼德·潘之机场无真爱》预告片(01:22)
2015年《红楼梦 What is Sex》、2016年《梁祝的继承者们》《心之侦探》、2017年《小飞侠彼得·潘之机场无真爱》,三年里,“非常林奕华”依然以超长时长(3小时以上)、舞台一景到底,以及演出以群戏为主、演员分身有术的鲜明特征进行创作。

中国大陆观众也在《贾宝玉》《三国What is Success》《恨嫁家族》等作品相继造访之后逐渐熟悉了林奕华导演的创作风格,对他的创作,无论喜爱与否,“喜欢问问题”,是导演及其团队留给所有观众的深刻印象。

导演林奕华。摄影 张博然

《小飞侠彼德·潘之机场无真爱》(以下简称《机场无真爱》)是林奕华近三年中与徐砚美进行文本合作的第三个作品,从中国经典名著《红楼梦》,到西方文化世界中的大IP福尔摩斯,再到童话故事《彼得·潘》,在我看来,这三部作品在对观众的理解要求上逐步降维,《机场无真爱》大约是“最好懂”的一部。

然而,在表达层面,“成人童话”《机场无真爱》出现的时候,我坐在观众席可以隐约感觉到,林奕华用三年多的时间逐步向自己内心深处迈进,以不断发问的方式剥开心房,“为什么要长大”、“我是谁?”、“为什么飞机总是delay?”

这些看似重复的问句每一次出现,都因特定场景的设置具有不同的含义——正如我们的生活千变万化,未来是不变的吗?现在走的这条路是正确的吗?波澜不惊的外表之下内心深处的不确定,在我看来,是林奕华抛在舞台上的永恒主题。

《机场无真爱》剧照

比起《红楼梦What is Sex?》中的“你知道大冬天那女孩儿为什么在雪地里抽柴火吗?”,《机场无真爱》中的“你还记得虎克船长为什么害怕小鳄鱼吗?”显然好懂得多。

如果将戏剧比作一道菜式的示范,那么看戏的人想要吃到顶级美味,就必须亲自下厨。从这个逻辑看,林奕华即是一名以精致佳肴邀你入席,又在席间逼你下厨的导演。《机场无真爱》提出了“欢迎来到薄情国”的口号,然而飞机却持续delay,到底要不要长大?能不能长大?成为了自舞台发出,蔓延至整个观众席的问题。

这出戏的创作灵感来自“欢场无真爱”这个词,迎来送往,欢场薄情,而当代,“欢场”退出了历史舞台,对于现代人来说,手机就是“欢场”,海量消息和表情隔着屏幕快速爆炸,在这背后,“情”变得缥缈起来。

《机场无真爱》的舞台上有“娱乐明星”、有社交网络,看过《心之侦探》的观众会心一笑——这样的呈现和表达,用以诠释“彼得·潘症候群”,的确更加恰如其分。

《机场无真爱》剧照

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指由于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创伤或对生活的怀疑而找不到正确解答,产生的一种不愿长大的心理。

在林奕华眼中,人人都罹患“彼得·潘综合症”,而将西方童话放置在东方背景下,从舞台表现来看,创作者洞察了华人社会的问题:成年人喜欢说大话、不负责任,被动依赖似乎习以为常,他们将华人社会作为“彼得·潘集中营”,舞台上出现的一切元素与观众席互为镜像,观演之间是一种互相审视。

镜像反射是林奕华创作的最重要特征,自“非常林奕华”1991年成立以来,26年时间,他一直站在自己的视角,看到很多人都在面对的问题,由内窥到反射。

作为观众,我从每一场戏中都看到林奕华仿佛站在舞台上,探讨被华人世界回避的“我是谁”这个问题。“我是谁”是林奕华作品的“主食”,在这个叩问中,“成长之难”与“欠缺自我”形成呼应,这一点,在《机场无真爱》中,第一次毫不遮掩地明朗起来。

《机场无真爱》剧照

然而,如若长期关注林奕华的创作,尤其是对于看过他近三年来到大陆的4部作品的观众来说,《机场无真爱》显得简单了一些,这也与原作本体有关。

与很多熟悉林奕华创作的观众相同,在完全了解他的舞台呈现方式、清楚他的演员表演方法,甚至是明白他的“编舞式”舞台调度之后,我更期待看到的是舞台与原作之间的互文,走进剧场前,我心里的好奇是“这一次,林奕华将就这个文本做出怎样的解构?”

可是,坐在《机场无真爱》的观众席,我看到很多过分熟悉的设计:模糊的性别认知、用投影制作的现代社交网站页面,以及略略过气的“谷阿莫”模仿秀……这些设计当然不露痕迹地控制着场与场之间的节奏,也确实为演出制造了作为点缀的笑点,但是于我——我看到“林奕华”符号般地坐在舞台上,远没有以上元素在几年前第一次出现时那样活力四射。

《机场无真爱》剧照

不同的观众因为不同的原因走进林奕华的剧场,一部分观众如我,期待看到如此文采斐然的香港导演如何阅读名著,所以无论是《西厢记》《贾宝玉》,还是“四大名著系列”、《梁祝的继承者们》,这位受西方剧场观念影响极深的导演在处理中国文本时似乎比面对西方文本更容易让人找到共鸣。这也与我们所处环境的集体文化根基有关。

“非常林奕华”步履不停,新戏《聊斋 Why We Chat》将于今年底在台北首演。这出戏启用林奕华的老朋友张艾嘉、王耀庆担任主演,再度与《贾宝玉》的编剧黄咏诗进行文本合作,回归中国故事——我感到,从这出戏开始,林奕华将进入下一个创作阶段了。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