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他早就看透了国人的弱点,至死都不曾妥协

2022-05-18 13: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虚度er 

#虚度大师录#

鲁迅

最近一段时间,“鲁迅”又被频繁地提起,这个一脸愤怒,至死都不曾向时代妥协的男人,某种程度来说,成为今天的时代偶像。而诸如《狂人日记》这样的文章,即使放到100年后的今天来读,仍然充满了警世意义。

少年时,很难欣赏“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样严肃的杂文。

要等到很多年以后,读多了他的作品,才发现光从教科书中去认识鲁迅是多么狭隘。严肃、沉重固然是鲁迅性格中的一部分,但绝不是他的全部,除了这些,他性格中还有自嘲、轻松、戏谑的一部分。这样的鲁迅不仅不令人望而生畏,反而挺好玩的。

鲁迅曾经写过一篇很好玩的文章叫《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了解了他之后,我发现他本人俨然就是《世说新语》中的人物,一身的名士作派,这作派,你可以叫作魏晋风度,也可以叫作民国风流,骨子里是一脉相承的。

魏晋名士中,鲁迅最像谁?

我认为是嵇康。

文 | 慕容素衣

▲ 主播/ 夏忆 ,配乐/ 杨青《问茶》,zero空景,十年少 《 呐喊(纪念鲁迅先生)》

撰文|慕容素衣

设计|97

编辑|伊登(Eden)

01.

先来说说鲁迅先生的长相。

陈丹青认为他长得很好看,说他这张脸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和俏皮。又说“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的五四,非常的中国,又其实非常的摩登”。

他并不是第一个说鲁迅好看的人,当年萧伯纳来访时,就曾夸过他:“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漂亮!”鲁迅毫不谦虚地答道:“等我老了还会更漂亮。”

他好不好看,见仁见智,但毫无疑问,他长得非常醒目。他和其他人合影,你第一眼看到的总是他,那么瘦小的一个人,偏偏精气神十足,用现在的话来说,他身上自带气场。

他的头发常常是乱蓬蓬的,粗而且硬,笔挺地竖立着,古人所说“怒发冲冠”就是如此。

他的胡子也很有个性,浓厚的胡髭,好像用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陈丹青曾经形容美国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我觉得,鲁迅则长着一张任谁也欺负不了的脸。

他年少时家境从小康坠入困顿,欺负他的人估计不会少,可一看他那张脸就知道,生活没有磨去他的棱角。他把硬朗和不买账都写在了脸上。

鲁迅长得有个性,打扮得也相当有个性。这一点他和扪虱而谈的魏晋名士们相似,都是出了名的不修边幅。

许广平记得,第一次上他的课,他手弯上、衣身上缀满了补丁,皮鞋的四周也满是补丁,女学生哄堂大笑,也许还有人想:“怪物,有似出丧时那乞丐的头儿。”看在她眼里,这满身的补丁却如同黑夜中的星星,熠熠耀眼。

由于不修边幅,他去内山书店买书时,店员打量了他一番,偷偷对同事说:“盯住那个人,他可能会偷书。”

一次,他走在街上,有人走过来贸贸然地问:“那种特货是哪儿买的?”原来他身形消瘦,面色灰败,看起来像个烟鬼,所以此人才有此问。

许广平曾形容他“囚首垢面而谈诗书”,有趣的是,嵇康也是这样一个长得好看而懒于修饰的人。嵇康拒绝出来做官,其中一条理由就是自己身上长虱子,穿上官服难免束手束脚,不好搔痒。

02.

看过他那篇文章的都知道,魏晋名士们好饮酒,好嗑药,他们吃的是一种叫作五石散的药,吃了后全身发热,只得穿着宽大袍子走来走去,用来“发散”。

鲁迅本人虽不嗑药,却也是个“瘾君子”。他的烟瘾一向很大,抽起烟来一支未灭接上一支,无论写作、休息还是待客,他的烟一直燃着。

▲ 电影《鲁迅》剧照。

他还有“糖瘾”,随时都口不离糖。他手头有闲钱时,会专门去买些精巧的法国点心,自己吃,也用来待客。这种点心他通常只招待女客,因为女客们不会多吃,而男客们总是不客气地一扫而光。

生活中,鲁迅是个非常爱开玩笑的人,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给人取外号。当时北大有位青年教授叫川岛,留了个学生头,他便给人家起了个绰号“一撮毛”。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后,送了川岛一本,扉页上写着:“请你从情人的怀抱里暂时伸出一只手来,接受这干燥无味的《中国小说史略》,我所敬爱的一撮毛哥哥呀!”

许广平参加学生运动,被校长骂成是“害群之马”,于是他便开玩笑叫她“害马”。他们正式同居那天,他在日记里写道:“夜为害马减去鬃毛。”许多研究者认为,这是隐语,大约指二人开始同居。许广平也很风趣,给他取了个昵称叫“小白象”,取皮坚肉厚之意。后来他们生了海婴,鲁迅就戏称儿子为“小红象”。

阿Q是他创造的经典人物,人家问他为什么要给一个中国人取个洋名字,他笑着说:“你看这个Q字,像不像一个光溜溜的脑袋后面拖着根小辫子?”这形容,还真是绝了。

除了爱起外号外,鲁迅本人其实相当幽默。和所有擅长讲笑话的人一样,他讲笑话时,总是板着脸,一丝笑容也不露,听的人却被他逗得捧腹大笑。

1934年,北平市长袁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鲁迅先生听到这件事,对几个青年朋友说:“男女不准同学、同泳,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气,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袁良市长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这样;每个都是,喏!喏!……” 说着,他把头微微后仰,用手模拟着防毒面具的管子,大家被他的言谈动作逗得哈哈大笑。

鲁迅写起文章来也很好玩,他很喜欢写一些纯属游戏的文字,比如打油诗之类。他写什么都生动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胡兰成评价说,鲁迅最可爱的地方,是他的“跌宕自喜”。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他为自己的文章写得好而得意,又控制着不让这种得意露出来,写着写着,脸上禁不住露出了自得的微笑。

读鲁迅的文章充满了阅读的快感,想必他写的时候也一定充分享受了写作的快感。

他的文风,实际上深受魏晋文章的影响。他用四个词来概括魏晋文风:清峻,通脱,华丽,壮大。这4个词用来形容他的文章也未尝不可。

好友刘半农曾经送给鲁迅一副对联:“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意思是鲁迅在思想上服膺托尔斯泰和尼采,而文字风格崇尚魏晋文章。这副对联得到鲁迅的认可,他认为刘半农是懂自己的人。

03.

鲁迅最像嵇康的地方,是那种“刚肠嫉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的性格。

嵇康就是死在他这张嘴上的。

当时掌权的司马昭想让他去当官,他不去就算了,偏还要和前来邀请他的山涛绝交,还写了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在信里指桑骂槐,一口气列出做官的七不堪和二不可。

这信为他留下了千古之名,也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对于嵇康的坏脾气,鲁迅是很了解的,他在文章中写道:“嵇阮二人的脾气都很大,阮籍老年时改得很好,嵇康就始终都是极坏的。”

其实他自己和嵇康一样,脾气始终都坏得很,很多人可能没怎么看过他收进教科书以外的作品,但却都知道他爱骂人,爱和人打笔战。

据陈丹青考证,那时候的打笔战,并不像我们今天想象的这样剑拔弩张。文人们往往白天还在报纸上大骂对方,到了晚上又能一起坐在酒席上谈笑风生。打起笔战的鲁迅以一针见血的毒舌闻名,邵明之给他取了个外号叫“毒奇”。

他和人争论,大多只是立场不同,并不涉及到人格的攻击。

比如他看不惯徐志摩失恋后写的那些情诗,就写了一组打油诗《我的失恋》:

爱人赠我百蝶巾;

回她什么:猫头鹰。

爱人赠我玫瑰花;

回她什么:赤练蛇。

这诗是用来挖苦当时那些“阿唷,我活不了啰,失了主宰了”之类的失恋诗的,不过私底下,他并没有和徐志摩闹得太僵。

被他骂了的人,也并不那么耿耿于怀,有人甚至以此为荣,一位和他打过笔仗的老先生晚年还得意扬扬地说:“好哉,我就给鲁迅先生一枪刺下马来!”

一个好的斗士,会得到和他论战的人的尊重。嵇康和鲁迅都是如此,嵇康去世后,是他公开与之绝交的山涛照顾他的儿子,鲁迅和那么多人打过笔仗,却赢得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尊敬。

▲ 1909年,鲁迅在东京蒋抑卮病室。右一为鲁迅,左一为许寿裳。

叶公超曾赞扬鲁迅说:“我有时读他的杂感文字,一方面感到他的文字好;另一方面又感到他所瞄准的对象实在不值得一颗子弹。骂他的人和被他骂的人实在没有一个在任何方面是与他同等的。”

有人为鲁迅惋惜,说如果他不那么爱生气,不把这么多精力花在骂战上,可能会活得更久些。

说这话的人真不了解鲁迅,他卧病在床时,还不忘斜躺在床上,用一只手搭在茶几上写论战文章,这样一个斗士,怎么可能赦免挑衅他的人?更何况,骂战于他,极有可能是一件乐事,而非苦事,毕竟,古往今来没几个人具有他这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斗力,留着不用未免有点可惜了。

04.

鲁迅曾经花费二十多年时间,对《嵇康集》进行了十几次校勘。

他为何对嵇康如此心折?

原因可能并不仅仅在于他们都是绍兴籍,也不在于他们性格上的相似,而在于他们有着同样孤立的处境和同样愤世嫉俗的精神,可以把鲁迅看成嵇康的异代知己。这是两颗不屈的灵魂,隔着时空今古一相接。

嵇康也好,鲁迅也好,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是一个不合时宜者。因为不合时宜,所以深受孤立,也因为不合时宜,所以备感寂寞。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嵇康曾公开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鲁迅呢,一生更是对封建礼教深恶痛绝,用手术刀一样的文字,解剖中国人的国民性弱点。

他不但时时解剖他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这点和张爱玲相似,他们都是那种对人对己都下得了狠手的作家。

可细读他们的文章会发现,张爱玲的书读了只叫人发冷,且冷到骨子里去了,鲁迅的书读了却让人情沸于中,难以自已。

这和他们的创作态度相关,张爱玲是冷眼冷心,鲁迅却是冷眼热心。

他最好的朋友许寿裳评价说,鲁迅之所以伟大,就在他的冷静和热烈都十分彻底。冷静则气宇深稳,明察万物;热烈则中心博爱,自任以天下之重。经过热烈的冷静,才是真冷静,也就是智;经过冷静的热烈,才是真热烈,也就是仁。

鲁迅是仁智双修的人,既是仁者,也是智者。

一般人总是过分强调他冷静的一面,而忽略了他热烈的一面。他骨子里其实是很深情很热血的,“我以我血荐轩辕”,正是他的夫子自道。

他曾和日本友人柳原等说起中国政治方面的很多不足,柳原问他:“那么你讨厌出生在中国吗?”他不假思索地答道:“不,我认为比起任何国家来,还是生在中国好。”说到这里眼眶都湿润了。

日常生活中,他也是一个深情之人。对待攻击他的敌人,他是“横眉冷对千夫指”,对待亲友,却是“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对两个弟弟都很好,身为长兄,他一度承担起照顾弟弟的重任,在日本求学时提前回国,也是因为周作人结婚了需要他经济上的支援。奈何后来和周作人失和,这成了他的隐痛。《百年五牛图》的作者梁由之认为,他的大爱不是许广平、也不是周海婴,而是周作人,他写《伤逝》,实际上抒发的是兄弟失和的怅惘之情。

他一直期待着有天能“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可惜没有等到,但他从未说过周作人一句坏话。

他对朋友和青年学子更是不遗余力。萧军、萧红两个素昧平生的文学新人给他写信,他收信后欣然为他们提供帮助,正是在他的大力促成下,他们的处女作得以出版,这才有了后面的文坛二萧。出于惜才之心,他对萧红尤为欣赏,萧红曾经问他:“你对我们的爱是父性的还是母性的?”他愣了一下,肯定地说:“是母性的。”

▲ 电影《黄金时代》中鲁迅请肖红吃饭剧照。

有些人认为鲁迅是悲观厌世的,我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也许悲观,但并不厌世,相反,他深深地爱着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他对国家、对同胞、对身处的这个世界,完全是爱之深则痛之切。他生平最痛恨的,是叫年轻人去牺牲。

05.

诗词大家顾随曾评价说:“鲁迅先生有与嵇康相同处,他们专拿西瓜皮打秃子的脸,所以到处是仇敌。然而像鲁迅、嵇康他们,说真话是社会的良医,世人欲杀,哀哉!”

由于不听话,嵇康最终被司马昭找个借口杀掉了。临刑前,他坐在阳光之下,叫人拿古琴给他弹,弹完后淡淡地说了句:“《广陵散》从此绝矣!”

这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鲁迅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则是:“让他们怨恨去吧,我一个都不宽恕!”

这两个绍兴籍的文人,真是一样的硬骨头,至死都未曾妥协,正是他们这样的人,形成了“中国的脊梁”。奇怪的是,他们虽特立独行,却并不想儿子学自己。嵇康生前将儿子嵇绍托付给了山涛,让他跟着山涛老老实实地学做官,鲁迅也曾留话给海婴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千万别做什么文学家或者美术家。

他们深知,自己走的这条路太寂寞,也太苦了,所以不愿意儿子再走这条路。但他们自己后悔走这条路吗?从他们临终的遗言来看,虽九死其犹未悔。

鲁迅去世后,举行了相当于国葬的隆重葬礼。这其实是他所不愿意的,他在病榻上写成的散文《死》里提到过,他去世后“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这样的遗嘱,倒是相当地名士作派,让人想起刘伶“死便埋我”的豪言。

可见魏晋风度早已融入他的骨子里,可惜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理解他的想法,于是他只能被覆盖在写着“民族魂”的大旗下,被隆而重之地埋在了上海万国公墓。

理解,一直都是如此之难,尤其是对于他的理解。

原标题:《他早就看透了国人的弱点,至死都不曾妥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