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华每日电讯:上好“西湖还柳”这堂民意课

“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
2022-05-17 18:12
舆论场 >
字号

杨柳依依,一枝一叶亦关情。5月16日下午,杭州市召开“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听取专家、媒体、市民代表对进一步做好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工作的意见建议。至此,在经历了群众质疑、部门解释、政府致歉、断桥“柳还”之后,“西湖换柳”事件已从“柳暗花明”的怅惘,演进到“兼听则明”的欣然。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湖畔赏绿,多数人未必能想到植物学上的定义——“杨柳科柳属植物,高大落叶乔木”,只会想到这边的垂柳曾经是白居易的最爱、苏东坡的手植。柳,已然是西湖边须臾不可或缺的生灵。

西湖之畔,目之所及的垂柳,距离白居易与苏轼这两位杭州“父母官”,已经不知隔了多少代。不过,市民仍对断桥边缺了七株柳树介怀,而整座城市都被柳条牵起了别离的愁绪——这就是传统的力量、文化的力量。

5月13日清晨,西湖断桥西侧北山街沿湖岸边,七棵柳树已补种完成。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供图

传统和文化,继承自先人,理应由我们妥善保管看护、留给后辈。传承的前提,是形成珍视其价值的共识,也正是民意的凝聚。“城,以盛民也”,尊重民意、善用民意,既是城市发展的本质与核心要求,也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的关键。城市公共事务,时时处处涉及公众情感和利益,城市管理者更要聆听公众的声音、接受公众的监督。特别是基层微权力运行,要具备共情能力和敬畏之心,摆正心态、放下身段,方能赢得民众支持。

近年来,一些城市在发展进程中,也会出现与一草一木“较过劲”的案例。回顾这些案例,初衷未必有错,却往往因为没有充分体察民意、听取民声,从而引发公众不满。

在“西湖换柳”风波中,决策的初衷其实也是为了“护柳”,却存在“与市民间互动不足,听取民意不够”的问题。好在政府部门及时回应、纠正、致歉和反思,实现良好互动,“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

十余年前,杭州西湖“还湖于民”之举留下美谈。如今,“还柳于民”也为我们上了深刻一课:一座城市的脉搏不在别处,而在每一份民意中。尊重民意、倾听民意,应该成为城市治理的基础。现代城市管理者一定要牢记“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的道理,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落到实处,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增加与市民的互动。

最新进展——

杭州致歉:“教训十分深刻”

据“杭州发布”消息,16日,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刘捷在“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上表示,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大家多年来对杭州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也为西湖沿湖部分柳树移栽事件的发生表示歉意。

刘捷说,西湖是杭州的文化名片,是杭州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标识,也是所有杭州人心中的精神家园。西湖沿湖部分柳树移栽,破坏了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伤害了人民群众对杭州的美好记忆和深厚感情,教训十分深刻。他强调,要本着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态度,更加坚定地扛起保护西湖的使命担当。

在此之前,杭州西湖西溪管委会副主任陈林13日也就此事回应并致歉。

    责任编辑:万婷婷
    图片编辑:李晶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