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到这本书,我知道自己有多糟糕。

2022-05-19 17: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魏小河

2011年3月份日本发生了大地震,那时候我正好在家。那天上午,我拎着相机独自来到镇上,试图拍下一些照片。

我走过造纸厂,拍下了一张它的围墙。

它还在运转,烟囱里冒出黄色的烟。我记得初中时骑自行车上学,经常会在路上看到载着干稻草的拖拉机。稻草堆得老高,远远超过拖拉机本身的容积。我们用一只手抓住拖拉机上的稻草,一只手扶稳龙头,享受免费的自动行程。据说那些稻草的最终归宿就是这个造纸厂。

我继续往前走,街上很安静,可以听到路旁的小超市里人们正在讨论抢购食盐的问题。有一个老人从我前面走过,我拍下了她的背影。

然后我一直往下走,走到几乎废弃的火车站。这里曾经有许多传说,我小时候听过最恐怖的故事就是有人被火车撞得四分五裂,需要胆大的人拿蛇皮袋去铁轨附近捡尸体。大人一再告诫,不可以去铁轨附近。

现在这里已经没有火车停靠,加速的火车忽略了这座已经萧条的小镇,除了一个厕所和一小片菜地,只有一幢挂着“招待所”招牌的空楼房站在那里。

这个曾经热闹过的镇子因为国营工厂的悉数关闭,渐渐被时代抛到了后头,除了街心菜市场那一块,处处都显得宁静。

我回到热闹的街心,发现有一个幼儿园开在曾经电影院的后头。一个大院子里很多孩子在疯跑。

我走近,举起相机准备拍几张孩子们玩耍的照片,还没等我调好快门,就有一个大姐冲到了我面前,呵斥我不要拍照,并问我想干什么。她很生气地看着我,让我赶紧走开。

后来,我跑到陌生的城市,时间慢慢被工作填满,很少外出,日复一日生活在规定日程里,已经很少面临冲突,面临陌生环境。对于这个国家的一切,都习以为常。

当我看到何伟的《江城》时,我知道自己有多糟糕。在那本书里,何伟讲述了他90年代在涪陵某学校教书时的经历,他是个美国人,走在街上会有许多人围上来看热闹,但是他仍然乐此不疲的四处行走,记录下了许多精彩的人物和故事。

接着又读了《寻路中国》,他住在离北京不远的河北农村一户农民的出租房里,开着租来的汽车从北京一路向西行驶,在温州的某个小城观察生活。柴静说,通过何伟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一个“我们熟视无睹的中国”。这不仅是外国人视角的关系,更是缘于我们对生活的惰性。

以我为例,生活在城市,吃快餐,看电影,到商场买衣服,去理发店理发,偶尔去城市周边游玩。一切都在可预见的范围之内发生。唯一一次例外是信错了网上的指南,跑到了一处偏僻但毫无景致可言的海边村庄。

那天天气炎热,摩托车带着我们在山路间穿梭,干巴巴的山路,只有风吃过耳边。日后回忆,那可能比去一次游乐场更有意思。但我越来越少有这种体验了。

何伟的《奇石》是他关于中国的第四本书。相对于前三本,这是一本主题并不那么明确的合集,文章从他为《纽约客》的供稿中选编而成,共24篇。

大部分是写中国,但也有几篇关于美国、埃及、日本。总体来说,这仍然是我们熟悉的何伟,虽然短篇没有长篇叙述来得过瘾,但切片式的观察另有一种斑斓。

何伟从来不害怕陌生,他去广东吃老鼠肉,去因三峡工程即将淹没的村落寻访,去号称“中国巴比松”的油画村一探究竟,在政治气氛浓厚的北戴河被盯梢,在朝鲜边境的旅社里和一个小偷正面相对……

这是我在文章一开头讲那段没头没尾故事的原因。在那一天,我处于一种四处探寻的状态。即使范围很小,却处处吸收着陌生的信息,由于那是我曾经生活过的小镇,陌生中还夹着熟悉。是何伟的文章唤起了我对于那天的回忆,我希望自己能够重新找到对外部世界好奇的感觉,而不是成为一具走到哪里都盯着手机的躯壳。

何伟的文章让我们看到了许多中国现实和有趣故事,这当然是美妙的阅读体验,而对于我个人最大的启发,是抬起头多看看眼前,不要错过这个丰富有趣的世界。

原标题:《看到这本书,我知道自己有多糟糕。》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