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祠堂、戏台、古村落,一次宁海访古

2017-10-11 19: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心匠

“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

现存《徐霞客游记》开篇的第一句,谈到的第一座城即是今天宁波最南端的宁海县。历史上它长期属于台州府,直到建国以后才划归宁波。宁海人的祖先基本上都是宁绍台温人,在唐宋年间陆续迁居至此。其文化是北部的宁波,西部的古剡,南部的台州等多种类型文化的交锋的结果。四明山脉和天台山脉在这里交汇,西部高山为屏,东部低矮丘陵绵延至东海边。山的闭塞和海的广袤造就了宁海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情,同时也影响了古建筑。

之所以去宁海,是因为宁海颇具特色的祠堂庙宇中的古戏台。2006年,其中的十座被确立为全国文保单位。所以祠堂和庙宇是我本次宁海访古建筑的重点。在这过程中,顺带看了宁海老城,以及祠堂庙宇周围的村落,桥梁。

宁海城关镇县城

两山对峙,大溪南环。宁海县城在历史上是一个沿着南部大溪扁长展开的城市。其最主要的街道是连接东西城门的东大街和西大街。现在的宁海老城几乎已被破坏殆尽,幸好还有几座孤零的建筑可看。现存的最佳老建筑当属非常完整的宁海城隍庙。除了完整性以外,这座城隍庙区别于一般城隍庙的特点是入口是从东边侧进,转轴线进入中轴。其次是戏台宏伟,是宁海单藻井古戏台的代表。在布局上,戏台并不正对大殿,而是正对泛轩,轩下亦有藻井。

城关城隍庙戏台 本文均为 心匠 图

与城隍庙相距不远处,是宁海现存最有特色的民国洋房建筑--顾宅。在那个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它诞生的建筑形式自由而洒脱。顾宅外洋内中,不可思议的风格结合让人惊叹。城隍庙周边还有宁海剧院、天主堂和柔石故居。

城南大溪,水流清澈,沙石见底,可观日落。大溪上有叠弧形水坝,只在两端留出水口,型制独特,为众坝所不及。大溪转折处有跃龙山,其上有八十年代重建的风水塔。

深甽镇

深甽镇掩藏在宁海城之西北大山中,可能是宁海古村落最多的乡镇。若论现存古村落最佳者,当首推龙宫村。此村兼有四溪合流的气韵,狮象对峙的山形。古木交柯,溪流叠台,潭瀑相交,恍若仙宫。

龙是贯穿整个村落的主题。这里仍存有三庙宇两祠堂一书院一古寺,再加上民居,古代村落中应有的功能体系保存完备。祠堂戏台是单台造型,但也是精雕细刻。离龙宫村相距不远的马岙村有俞氏宗祠,我去时锁着门,讨要钥匙被拒绝了,所以没能看成。

另一个山头下是清潭村,民居几已颓败,这里最大的看点是双枝庙和紫金石塔。前者临溪而立,桥庙相依的造型令人难以忘怀。石叠双拱桥偏于庙的一侧,未查其名亦不知其历史,只觉其形其意也是桥梁中的佼佼者。双枝庙就单体建筑来说,华丽高古胜过龙宫村任何一个庙宇祠堂,它也有一个典型的单藻井戏台。另有紫金石塔状如螺蛳,盘绕于村口溪流中,在传说中,是清潭村周边山脉九龙戏珠格局中的珠子。

清潭双枝庙戏台

又一个山头是大蔡村,溪流穿村而过,祠堂也是临溪而立,戏台是双联藻井。然而依然在此吃了闭门羹。沿公路往深甽方向走约2公里左右,就能看到一个沿溪排开的线型村落,其背后高山如屏,极有气势。此村即是梁坑村。它本不在我的计划范围内,只是当时坐车路过,为村子祠堂的气势所吸引。

这是一个侧进的祠堂,背靠大山,面向峰峦,前面是一个非常大的广场,有一株硕大的银杏。广场外是溪流。好的建筑自带逼人的气场,这个祠堂即是如此。我去时,村民正在打银杏。祠堂内戏台藻井十分有古意,它是一个半藻井。村中的宅子,基本都面溪而立,有长屋,也有三合院。

西店镇梅林镇

西店镇石家村有一座拥有三连贯藻井的戏台“崇兴庙”,宁海另外两处也有此种类型的戏台,分别是岙胡村祠堂和西店樟树村祠堂。此类戏台下三个藻井,各自不同。彩画雕刻皆为佳作。它们都是在单藻井戏台的基础上增加了观众厅的部分。一个戏台空间再加上两个观众厅空间是这类戏台的特色之处。

古时,演戏最重要的是给神或祖先看的,所以在最佳视线的位置,没有为观众留下遮风挡雨的空间。宁海戏台型制的变革大概在清末民国年间,独特的时代造就了宁海戏台独特的空间形式。可以说,它是神本要素的削弱,人本精神的进步。

石家村崇兴庙藻井

茶院乡

茶院乡的柘浦街村最出名的当是宁海唯一的街心戏台。戏台夹在两栋现代的民宅之间,隔路面朝关帝庙,然略遗憾的是,除了一对石柱,其屋顶都是重新修筑的。此村的祠堂是工字殿式,戏台没有藻井。中间纵向的一竖,是抬梁结构,排架一路排到大殿前。我觉得这种工字殿模式是三联贯藻井戏台发展的简化版。从戏台部分梁架的彩画判断这种型制也应是晚清民国年间留存下来的。柘铺的露亭虽然十分小巧,但其山墙形式十分灵动。

在回宁海城的公交车上,路过庙岭村时我忽然看到了一座路旁的祠堂。于是便下车参观,祠堂戏台倒塌了,木匠们正在进行翻修。问了木匠才得知,这座王氏祠堂是90年代建造的,平面型制与柘铺街的一致。庙岭村共有三座祠堂,多座庙宇。所有的祠堂和较大型的庙宇如秀山庙,白鹤庙都采用工字殿型制。

村里的王师傅监管王氏祠堂的重修,见我对古迹的热爱,就骑电瓶车带我看完村中几乎所有的古迹。除了上述祠堂和庙宇,矗立在田野边的小巧水口庙,小河中的长溪桥和大溪中的镇宁桥都值得一看。王师傅详细地讲解了庙岭村的前世今生。他认为庙岭最大的古迹是海塘,只可惜前些年破坏了,目前只留下残迹而已。而村中的庙宇祠堂其实并非古物,基本都是在八九十年代重建的。虽然这些庙宇祠堂都不算古老,但我觉得其中的王氏祠堂、秀山庙、白鹤庙仍然颇有意思。

一市镇

若有人问我此行最喜欢的建筑是哪一个,我一定会说那是一市镇箬岙村的镇宁神祠。它貌状高古,建筑与景观融一,小巧秀丽,背依古樟,面朝山峦,其前水塘环围。诺岙村可以顺带一看,其建筑特征也是石木相接。村中祠堂新翻修过,彩画较为拙劣,但整体仍可一睹。村中的民居可能最有特色的是在二层设有美人靠的小姐楼。在主体建筑之外,尚建有望山的小楼。

箬岙镇宁神祠

与一市镇2公里左右的里岙村,有南一台。所谓南一台即是宁海城以南最好的戏台,当地视为宁海一绝。它在里岙祠堂之中,去年修复时,中央电视台专门拍摄记录。我到达之时,戏台藻井已修完,但其屋顶和两侧的看楼仍未完工,甚至连脚手架都未拆除。相比戏台而言,更吸引我的是这座祠堂的大殿。它采用的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梭形柱,颇有宋意。

东岙村可能是一市镇最有历史故事的村落,古称东洲。历史上,它有优良的港口,美丽的海湾。民国年间,这座村甚至有打造另一个繁华上海的野心与梦想。这便是三门湾开发计划,只是因为国民党溃败而最后胎死腹中。东岙村是王、林、陈、褚四大姓集聚的大型团形村落。每一姓都有祠堂。其中王氏祠堂最值得一看。它的戏台藻井比较特殊,是一个内置的轩顶,而大殿同样采用颇有宋意的梭形柱。槠氏祠堂大殿也保有古意,其它两姓祠堂却已经是完全重建,也没有什么看点的当代建筑了。村南的东洲庙已有1500年历史,虽然它是90年代重建的,但仍值得一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