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居家学习期间,如何积极引导青少年的情绪?(特别家教1024期)

2022-05-22 12: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为了在特殊时期为家长提供特别的家庭教育指导,全国妇联推出了“特殊时期 特别家教”微信栏目,家长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微课学习家庭教育知识。

居家学习期间,如何积极引导青少年的情绪?(特别家教1024期)

当孩子因环境的变化而出现懈怠、放松、注意力不集中、懒散等让家长担忧的“问题行为”时,家长不要为此而过度苛责孩子,造成孩子负面的情绪和亲子关系的紧张

作为成年人的家长,要以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居家学习和产生的一些小情绪,并接受线上学习的客观影响,去掉自己对孩子自主学习的过度理想化

居家学习的这段特殊时期,要想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家长首先要做的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平衡好工作和家务的关系,经营好夫妻关系,不乱发脾气,不随便抱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到孩子

今年以来,全国疫情多点散发,不少城市的青少年儿童都需要居家学习。孩子们居家学习的情况如何?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一项针对1500多位家长的调查(以下简称家长调查)显示,80%的家长表示孩子最近经历了居家学习,89.9%的家长觉得有必要重视孩子居家期间的心理状态,其中45.7%的家长觉得非常有必要。

有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是应激事件中的脆弱人群之一。在居家学习的特殊时期,哪些问题会影响孩子们的情绪?家长如何做才能正确帮助到孩子?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家长:居家学习引发“烦恼”

最近一个月,家住北京西城的姜女士一家四口都在居家学习办公,“老大上初一,老二上二年级,本来想我们四人正好一人一个屋,自己干自己的事,但事实并非如此完美。”

姜女士介绍说,家里老二以前经常说自己在学校表现得很好,可是一旦在家上网课怎么就不一样了呢?不能集中注意力,小动作极多,嘴里还嘟嘟囔囔……姜女士经常会走近小心提醒,老二不但会不高兴,而且好状态也只能维持一小会儿。

同时,老二在写作业的时候经常遇到各种问题,总是需要敲开妈妈的门,进行各种“咨询”。“我会尽量耐心地回答他的问题,但有重要工作的时候,还是不免会凶他,他只能灰溜溜地走出去,这时候他的情绪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

姜女士说,老大对于居家学习倒是不抵触,但感觉学习精气神没有在校上学的时候高,而且现在可以全天接触到手机,因为很多学习都要用电子设备协助,所以在使用上完全不可控。“我会时不时提醒她,不要用微信聊闲天等,可其他同学都有微信,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对于正值青春期的老大,姜女士也不敢说太多,担心适得其反。“有时候稍微多说两句,老大就会噘着嘴巴说‘知道了’,但感觉她并没有真正接受。”

对于居家学习,姜女士家的老大对记者坦言,大部分时候感觉还好,比上学的时候放松些,“但有时候上网课,老师的PPT看得不是很清楚,也会有听不懂的情况,又不能及时问老师,所以有点儿担心最近的学习。”她同时也表示,“妈妈有时候会有点儿暴躁,容易针对一些小事发脾气……”

对于容易对孩子居家状态带来影响的主要原因,家长调查显示,64%的家长选择只能上网课、学习效率低,60.2%的家长选择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影响身心。其他还有:生活节奏、起居习惯被打乱(57.5%),缺少与同伴线下的交流互动(51.5%)等。

除此之外,全家都在家的状态,让亲子之间的私密空间缺失,容易产生亲子矛盾。最近,郭女士和孩子就经常处于这样的状态,“孩子嫌我总监督她,可是我不监督她,她就不好好写作业。”郭女士认为,低年级的孩子正是写字塑形、养成习惯的最佳时期,必须严格对待,“但有时候我也含糊,孩子写错了我一让她改,她就特别不高兴,长期这样,是不是会影响她的心情和我们之前的关系呢?”

老师:存在情绪波动的现象

最近这段时间,大兴区某学校初二年级班主任李老师的最大感触来自学生的矛盾和焦虑。“矛盾是因为一方面抵制不了网络的诱惑,另一方面又怕学习成绩下降。焦虑是当意识到别的同学学习成绩超过自己时,又非常着急。”

李老师说,学生在家学习,本身自觉性就会差一些,再加上网络环境的影响,对孩子们是一种挑战。“我上课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个别孩子会一直盯着电脑屏幕,可有的时候我是在让他们记笔记呢,说明这个孩子是在浏览网页。”

最近给李老师发微信的学生很多,学生们会有各种担心,担心上网课效果不好,害怕成绩下降,感觉跟老师有距离感,或是因担心而向老师寻求安慰和肯定……“毕竟都初二了,孩子们都想好好学习,但有时候他们真是抵不住网络的诱惑。这种矛盾心理势必会带来一些情绪上的波动。”

北京朝阳某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孙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开班会的时候,非常注意学生的情绪问题,经常会嘱咐学生有任何问题都要及时给老师发微信,老师会第一时间帮忙解决。

“据我观察,班里学生的情绪总体平稳,但也有一些小问题。”孙老师介绍说,一个是在上网课过程中,设备由于网络等原因,出现卡顿现象,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某个孩子经常遇到这个问题,情绪上就会出现波动。

第二是家里环境对孩子情绪的影响。孙老师举例说,有的时候我在上课时会看到孩子家长的镜头,有的家长在旁边玩手机、喝茶等,一种非常休闲的状态,或者孩子在上课时,会有一些其他孩子嬉戏打闹的声音。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可能对上课的孩子产生影响,使他没办法集中注意力或者产生烦躁情绪。

另外,孙老师提到,有时候父母可能和孩子没有达成共识,就会以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孩子的事。比如,孩子正在集中精力写作业,家长让他去锻炼身体;没有跟孩子商量好,就给孩子增加一些网课或让孩子做一些练习题。如果孩子自己定好的计划总被家长打乱,会增加孩子的负担,造成孩子的情绪波动。

专家:家长要摆正心态适度要求孩子

从以学习为主要目标的校园,到以休息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家庭,这种环境的变化,让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不免受到影响。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张雯明确表示,“环境是影响个体行为很重要的因素。”

她表示,身居生活化的家庭环境,个体如果还要保持住旺盛的课堂学习状态,意味着不仅要付出巨大的意志努力,还需要克服环境带来的诸多诱惑。“所以,当孩子因环境的变化而出现懈怠、放松、注意力不集中、懒散等让家长担忧的‘问题行为’时,家长不要为此而过度苛责孩子,造成孩子负面的情绪和亲子关系的紧张,这点很重要。”

居家线上学习意味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度介入,张雯认为,在这样的学习形式里,让孩子只用网络来学习,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也是非常有挑战的。同时,居家学习中,如果家长忙于工作或者亲子互动能力有限,小年龄段孩子的游戏需要得不到满足,大年龄段孩子的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很容易产生情绪上的问题。“而当孩子把这些现阶段难以满足的需求通过网络来解决时,又很可能得不到家长的认同和理解,甚至被过度批评。”

家长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已经意识到孩子情绪的问题,73.2%的受访家长认为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进行引导、纾解,65.7%的家长认为要给予孩子更多尊重理解,不过度干涉,58.1%的家长选择了“丰富家庭生活,带领孩子多参与文体活动”,57.1%家长认为需要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生活。

“而有些家长会用控制、指责的方式去面对孩子居家学习时呈现的一系列‘看着不顺眼的行为’。这些都很容易导致家长脱离现实去处理孩子的一些真正问题,从而引发孩子的反抗行为和消极情绪。问题没有解决,反而让亲子关系蒙上阴影。”张雯强调。

张雯建议,作为成年人的家长,要以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居家学习和产生的一些小情绪,并接受线上学习的客观影响,去掉自己对孩子自主学习的过度理想化。“解决情绪问题的原则是疏解,而不是压制。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和孩子平静地坐下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背后的认知和需要、学会跟自己的情绪相处、通过情绪的识别和合适的表达来提升情绪的管理能力,这其实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一课。”

上海交通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邱吉青认为,在居家学习的这段特殊时期,要想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家长首先要做的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平衡好工作和家务的关系,经营好夫妻关系,不乱发脾气,不随便抱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到孩子。

邱吉青表示,在居家学习时期,在学习上,家长不要严苛地对待孩子,做到适度要求即可。在生活上,也可适当放松,家长要做的主要是保证孩子的营养。“多陪伴少要求、多鼓励少苛责、多倾听少唠叨”,是邱吉青总结的特殊时期和孩子的相处之道。

在张雯看来,疫情下的居家生活对每个人都不容易,孩子难,作为家长的成年人更难。如果家长能摆正心态,借机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跟孩子好好沟通,未尝不是一种新的家庭模式体验的开始。“不知道怎么做的家长也可以多看看教育类的书籍,比如《父母的5堂必修课:家庭教育的心理学智慧》等,让自己尽快成长为拥有思辨能力的‘成长型’家长。”

栏目:特别家教1024期

原标题:《居家学习期间,如何积极引导青少年的情绪?(特别家教1024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