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交凡尔赛指南

2022-05-23 15: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撰文/傅钒(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

        谢声宏(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

 运营/王云汐

“凡尔赛文学”火了不少日子,它形容那些以迂回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行为。当你想要在社交平台晒出一张美照,在配文最后加上一句“又变丑了”,你就开始进行“凡尔赛文学创作”了。当然,凡尔赛不是网络世界的独有物,线下生活中也不少见。家长指着自己孩子对旁人说:“这孩子啥都好,就是一点都不细心,这次数学考试又算错了一道题目,只得了98分,哪像你们家孩子啊……”而旁边的家长想着自家考90分的孩子,寻思这是该安慰呢还是夸奖呢,最后得出了一个忧伤的结论:你赢了,只有我一个人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以委婉、含蓄著称的凡尔赛,为什么会让听众感不爽或反感呢?而作为表达者,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凡尔赛式表达方式呢?

 

凡尔赛是我们自我表达欲望的体现

凡尔赛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表达,无论是炫耀能力还是财产,归根结底都是向他人传达个人信息。

我们都有表达自己的需要,论文中标、升职加薪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想要分享这些好消息;而刻意隐瞒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心理学家要求实验参与者向他人隐藏一些关于自己的秘密,结果发现,隐瞒让参与者倍感压力和疲劳,让他们很难专心思考其他事情。

而凡尔赛可以帮助我们表达自我、实现自我满足。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绩,不仅可以满足自己被关注、被赞赏的欲望,还能展示自己的成功形象。

 

凡尔赛有时是思考之后的选择

说话者之所以凡尔赛,可能受到家长式动机的影响。家长式动机,简而言之,就是替他人做主。例如,当要把美美的自己和桌上美食的亲切合影发到朋友圈时,在按下发送键前人们会突然犹豫:看到的人会不会羡慕我今晚吃的美食?会不会觉得我是个炫耀自己外貌的肤浅之人?想到此处,小手一改,果断加上“又要吃胖了”几个字,想要转移看者的注意力避免他人产生这些想法。

这么看,经过一定思考和推断,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做出凡尔赛行为,然而这种经过思考的行为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一旦他人识破行为背后的家长式动机,会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负面评价行为发出者。换句话说,他人会想:本来大家相处得好好的,怎么突然你就成为了我的“家长”,替我作决定,我自然很不开心起来呀!

 

以凡尔赛塑造自我形象

凡尔赛是说话者塑造形象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印象管理。“如果把原来计划的工作量翻倍,我也算是勉强按时按量完成了任务吧!”这句话中,我们既向他人讲述了关于工作的成功信息,帮助塑造正面自我形象,同时也运用了幽默自嘲的方式。相比于直接的表达(“我超额完成了一倍工作量的任务”),自嘲的表述让人听起来多了一些情感色彩,有助于拉近说话者和听者的距离。

然而,这种自嘲往往并不能达到我们所预想的效果。研究者向参与者展示了他人的照片和自嘲式表达,例如“我好丑呀,那些猴子都盯着我,好似嘲笑我是不是返祖了”。随后研究者要求参与者评价讲述者,发现参与者会认为讲述者对于自己的外貌不够自信,拥有较低的自尊水平。这样一来,不仅说话者原本想要建立积极形象的目的没能实现,反而会产生相反效果。

 

开心就直接说出来

既然凡尔赛不讨人喜欢,那么当我们遇到升职加薪、恋爱、旅游这些好事情时,是不是只能将其藏在心里,以免招来嫉妒或讨厌呢?当然不是,人类作为一种社会动物,需要与他人沟通交流。我们与他人结识、交往、成为亲密朋友的过程正是一个不断交换信息、披露自己的过程。好事发生时,与他人分享好消息可以增加积极情绪和幸福感,当对方也积极回应时,双方关系的质量会得到提高。那么,我们该如何分享自己的好消息呢?直接说!

升职加薪了?那就告诉几个小伙伴,把他们约出来一起搓一顿!

找到对象了?那就大大方方秀恩爱吧!

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本质是把他人融入自我概念,因此,关系亲密的人听到你的好消息,一定会为你高兴。与其想要分享甚至炫耀,却不好意思直说,只能七拐八弯地凡尔赛,倒不如拿起扩音器向全世界宣布:“我就是这么开心,我就是这么棒!”

 

参考文献

Brooks, A. W., Huang, K., Abi-Esber, N., Buell, R. W., Huang, L., & Hall, B. (2019). Mitigating malicious envy: Why successful individuals should reveal their failur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8(4), 667–687.

Gable, S. L., Reis, H. T., Impett, E. A., & Asher, E. R. (2004). What do you do when things go right? the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benefits of sharing positive ev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7(2), 228–245.

Roberts, A. R., Levine, E. E., & Sezer, O. (2020). Hiding Suc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0(5), 1261–1286.

Sezer, O., Gino, F., & Noton, M, I. (2017). Humblebragging: A distinct—and ineffective—self-presentation strate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4(1), 52–74.

Slepian, M. L., & Moulton-Tetlock. E. (2019). Confiding secrets and well-be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0(4), 472–484.

Slepian, M. L., Masicampo, E. J., Toosi, N. R., & Ambady, N. (2012). The physical burdens of secrec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1(4), 619–624.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