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父母书友故事(一):“一场疾病后,我决定先把自己活好”

2022-05-30 18: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很多人觉得,一个女人只要进入母亲这个角色,就要自动变身为三头六臂,勇往直前的“超人”,在育儿的道路上,不退缩、不偷懒、不言败,金丹一开始也这么认为。

在孩子出生时,她并没有离开职场的打算,有老公的配合、父母的帮衬,金丹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胜任职场妈妈这个角色。但人生无常,在孩子3岁的时候,一场大病让她陷入难以自拔的焦虑中。

幸运的是,迷茫期的她遇上了“樊登读书”,从听到的第一本《正面管教》,到后来的《人生只有一件事》,她逐渐意识到人生最重要的课题,是先把自己活好。在孩子9岁时,她勇敢地按下“暂停键”,开启了“全职妈妈+自我成长”之路。

之后的4年里,她一边陪伴孩子,一边自我提升。2022年,她从“樊登读书·新父母”资深用户变为家长课堂助教,在帮助老师回答问题,分享自己故事的过程中,她意识到,一个全新的自己诞生了。

以下故事,来源金丹的口述:

Part 1. 突患重病,人生突然一地鸡毛

2009年,儿子潍潍出生,我怀抱着这软乎乎的一团,一遍遍地从他的眼睫毛亲到小脚丫,然后兴奋地和老公讨论,哪个地方像妈妈,哪个地方又更像爸爸。不过,这种兴奋没有持续多久,因为新手妈妈的“花式考验”来临了。

这个“糯米团子”就像一个不定时的闹钟,总在我筋疲力尽时铃声大作,迷迷糊糊地抱起、喂奶、拍嗝、哼歌,等到他终于安静时,我又开始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虽然身边有家人的帮助,但因为晚上要喂奶,有些辛苦只能当妈的一力承担,这时委屈、抱怨的情绪就会涌上来,特别是孩子生病的时候,这种情绪更是达到了顶峰,一会觉得自己没用,一会又觉得周围的人不值得信任,然后抱着孩子啪啪地掉眼泪。直到孩子8个月后,我重返工作岗位,这种情绪才慢慢平复。

 

回归工作的初期,真的有一种 “一孕傻三年”的感觉,思维跟不上,记忆力也减退,干什么都不顺手,这时只能自我安慰一番,告诉自己集中精神慢慢来,一两个月后也逐渐找回了工作状态。有人形容职场妈妈的生活是“文件与尿布齐飞,铃声与哭声齐鸣”,精力不济、心挂两头的生活确实让人抓狂,但我并没有离开职场的打算。

一来队友“给力”,我幸运地没有经历“丧偶式”育儿,另外父母公婆也经常过来帮忙;二来我所在的单位福利不错,不仅有自己的幼儿园,而且收费合理。工作和生活,虽然忙碌,但忙中有序,随着孩子慢慢大了,我的脚步从容了许多。

这样忙碌而充实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潍潍3岁那年,一场大病猝不及防地找上了我。从那以后,我不仅身体差了许多,人也变得自卑、敏感。

身体不好的时候,人总是格外脆弱。有时候在路上听到一首歌,都会不自觉哭起来。上下班坐地铁,总能看到步履匆匆的人,我就特别想变成他们其中的某一个。因为在我看来,这世上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积极、阳光,除了我。

我感觉自己掉入一个黑洞里,在一个黑洞里游泳,特别想往上爬。其实我内心还是有力量的,我不甘心这辈子就这样消沉下去,但就是找不到方向,我拼命地在那个黑洞里边周旋。那种感觉特别痛苦。

就这样,我带着整天无处宣泄的压抑回到家中,儿子看见我,立刻兴奋地跑过来。3岁的孩子正是难以“对付”的年纪,他喜欢缠着我讲故事、要我陪他玩游戏。总之,想要得到我的所有关注,可那时的我怎么会有耐心?我难以自控,总是会对孩子发脾气。然后,孩子的哭声,老人的责备声、与老公的争吵声充斥了我的家,日复一日。

 

那时家里总是乱糟糟的,玩具与衣服纠缠在一起,扔得到处都是,碗筷堆在水池里,书房里到处是我练习书法后搓成的一个个纸团,整个家庭的状态就像我的心情一样。

难道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吗? 我不奢望生命中出现脚踏祥云、能将我一把拉出低谷的英雄,只希望生活能递给我一根藤蔓,让我能抓住它往上爬。还好,生活真的把这根藤蔓递给了我。

Prrt 2. 如果人生只有一件事,我的那件事是什么?

2018年,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终于找到了那根藤曼。有一次楼下散步,一位邻居姐姐介绍我听樊登老师的讲书栏目。当时我听的第一本书是《正面管教》,最触动我的是那两个核心词“和善”与“坚定”,孩子只有在和善、坚定的家庭氛围里,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恰恰是现在我无法给孩子的。

从生病以后,我就对孩子没有了耐心。一次考试没考好,我就会不断心理暗示:“完了,现在低年级就这样,那以后怎么学,到了高年级了不就更差了吗?到时候考不上好高中,好大学,就找不着好工作,一辈子就完了!”这种悲观与抱怨,正是坚定与和善的反面,我第一次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后来我又听了很多育儿和心理方面的书和课程,经常听着听着就泪流满面。有一次,我听到一位日本医生日野原重明的书《活好》,当时就想,即使生过病,我大概率也能活到80岁。我不能在以后的1万多天里,每天都问自己“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吗?我应该像日野先生那样,每天起来,首先感谢自己还活着,然后继续探索未知的自己,把自己活成一块“磁铁”,把好的事、好的人吸引到身边来。

后来我又听了台湾作家金惟纯的《人生只有一件事》,当我听到“人生只有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活好,把自己活好了,其他的事情都很简单”时,一下醍醐灌顶。

如果说,人生只有一件事,那么我的那件事到底是什么?——我想努力把自己活好。

 

 

直到现在,《人生只有一年事》、《活好》、《次弟花开》这几本书,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翻出来听一听。讲解者的声音陪伴我度过了无数个失眠、焦虑的夜晚,如涓涓细流一般温润了我焦躁的情绪。

我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段话:成长,就是一个碰撞、破碎、接受、重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不一样的尖锐进入你的心灵,势必带来伤口和疼痛,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拒绝它的理由。

我明白,我必须先拥抱现在的痛苦,才能重构自己的生活。

不跟过去较劲,才能走向新生。

Part3. 全职4年,我把自己活成了“学霸”

2019年,我决定辞职当一名全职妈妈。

辞职并不是多么“无私”的决定,除了因为孩子,另外我也想拥有更多的时间做想喜欢的事情。育儿先育己,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我虽然是独生女,从小却是跟着姥姥姥爷生活。他们疼爱我,但老一辈的教育方式,就是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他们认为打骂才是最好的教育,这让我觉得自己很难得到肯定,但我习惯用大大咧咧来掩盖心中的脆弱。童年的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一个人用水彩笔在指甲上涂颜色,看着这些明亮缤纷的色彩,我的心情才会好一些。

这些虽然称不上苦难,但也给我带来了遗憾。在当了妈妈后,我想把所有遗憾的都弥补给孩子,我理想中的家庭,应该像我童年时涂的指甲一样,充满温馨、理解与爱的光彩。

但现在,我理想中的画面不仅没能实现,孩子也跟着养成了易怒的性格,习惯用大吵大闹来表达想法。我觉得继续在那个熟人圈工作,避免不了再次陷入情绪的漩涡。辞职回家,经济压力虽然会一时大了些,但对缓和家庭关系却是有益的。

 

 

妈妈们不是超人,在挫折与变故面前,要允许自己按下暂停键,蓄积力量再出发。

老公听完我的想法,也支持了我的决定。从此,我的人生切换到了全职妈妈+自我成长的模式。

白天送完孩子上学,我会去书法教室上课。路上和午休时间我会听“樊登读书·新父母”的课程。晚上吃过饭,我还会陪孩子一起学习,不是说他的功课需要我指导,而是我和他一起进入学习的状态,他在课桌的这头做功课,而我则在另一头准备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家庭的学习氛围瞬时拉满。当然,周末我也会经常安排家庭旅行,带着全家去户外放松一下。

 

 

全职这几年,我不仅没有把自己活成一个,围着灶台与孩子转的“黄脸婆”,还逐渐找回了自信。甚至用朋友的话说,“全职4年,我把自己活成了‘学霸’。”

四年里,我先后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与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书法上也突破了瓶颈,掌握了几种字体,得到了导师的肯定。

对于我来说,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突破困难、自我成长的过程。就像学毛笔字,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控制力度、专注于当下,对我的情绪稳定也起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

追本溯源,给我这个改变契机的是“樊登读书”。2022年,我怀着一份感恩之情,报名参加“樊登读书·新父母”线下家长课堂的助教。我想通过这份工作,把自己的经历与所学分享给正在迷茫期的妈妈们,帮助她们走出困境,获得成长。

 

(在樊登读书·新父母的线下家长课堂上)

我干得很开心。在帮老师回答家长的问题,分享我的育儿经验这个过程中,曾经的孤独感与无力感渐渐消失,我知道,自信与从容,又重新回到了我身上,甚至比以前更有力量。

Part4. 惊喜蜕变,活成理想的模样

我曾问过儿子一个问题,“你觉得妈妈什么时候最爱你?”

儿子给我的回答是,“理解我的时候。”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实现自立,而实现自立的唯一手段是尊重。

孩子希望得到我们的理解与尊重,但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我们比较倾向于按自己的意愿去打造孩子。

以前我希望儿子成绩优异、才华出众,将来能实现阶层的跃升。所以,我也会逼着他学、指责他为什么消化得这么慢。

但我在成为全职妈妈后,自己也切换到系统学习的模式,我这才重新体会到了学习的难处,你会经常陷入枯燥和抓狂的状态中,而且能学到哪个境界,达到哪个程度,完全不由自己掌控,我做不到的事情,凭什么让孩子能做到呢? 

(在樊登读书·新父母的线下家长课堂上)

因为有了自己的学习经历,现在的我更愿意用“鼓励和支持”来教育孩子。对他的期望,也从“成绩优异”、“前途光明”,变成了“阳光向上”、“明辨是非”。

前段时间我因为身体不适躺在床了两天,老公不在家,儿子就帮我熬了粥、沏了蜂蜜水,还嘱咐我不要为他操心,他会照顾好自己,也会把作业做好,我只要签个字就行。

我十分享受这样的亲子关系,这是我不断提升自己认知、改进与儿子相处模式的结果。

我经常组织家庭会议,与丈夫孩子敞开心扉,平等交流。父子俩一开始对这种交流方式很抵触,但当我第一次在会议上,很真诚的感谢他们对我的包容和照顾之后,他们被我的情绪感染,也敞开了心扉,之后的议题都进行的很顺畅。

结束的时候,我儿子说,你们从来没有像这样的和我交流,你们都是命令,强迫我干什么,你们说的我就必须做,不做你们就发脾气......这一次家庭会议让他感受到了被父母尊重

现在,家庭会议每周都会进行,家里不再有硝烟,老公也认可我的方法,更信任我去管孩子。

这段时间北京疫情突然严重,我报名做了社区的长期志愿者,每天的工作又增添了一项内容,但依然让我乐此不疲。

 

李希贵校长曾说过,“孩子不会长成你希望的样子,他会长成你的样子。”所以,我要通过自己的以身作则,来向孩子传递责任、助人与自助的意义。

这就是我的育儿故事,更是我的成长故事。在我看来,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是来帮助我实现成长的。他越是问题多,越是逼着我们学习,越是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诸葛越博士曾说过“真正强大的女性,会把养育孩子当作自我提升的机会,重建生活和工作的秩序。”

所有的妈妈,也可以拥有这种强大。

 

(以上故事均由【樊登读书·新父母】团队采访撰写,是由当事人口述的真实故事,获当事人许可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这一期【樊登读书·新父母】的用户育儿故事就分享到这里,每个爸妈都值得被看见。

你的育儿路上,都经历了什么?如果你也想分享自己的故事,欢迎联系我们。你说,我们听,等你。

 

欢迎在留言区,将你的精彩讲给我们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