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父母书友故事(三):“忙碌的爸爸也可以成为好爸爸”

2022-05-30 18: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爸爸是什么样的?

影视剧为我们呈现的,是《亲爱的小孩》里秦昊饰演的肖路,面对家庭琐事向外逃避的爸爸;是《我们的婚姻》中佟大为饰演的盛江川,忽视妻子为家庭的付出,把家境的改善归为“一己之力”的爸爸。

我们常听到的,丧偶式育儿、“带娃三秒,蹲坑三小时”的爸爸......但在育儿中,爸爸们真的如此不给力吗?

其实,在对爸爸们的各种批判声中,还有一群爸爸:他们享受亲密的亲子关系,不愿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点滴,为了孩子重新踏上学习的道路。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平均每天和父亲共处2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男子汉,女孩长大后更懂得如何与异性相处。新时代的爸爸们自然也明白这一点,他们期望给孩子最好的养育,但“如何成为一个好爸爸”也是新的课题。

今天的主人公,是一位来自北京海淀的二胎爸爸。他被周围的朋友们称为“别人家的爸爸”,虽然生活在北京的教育高地中关村,但他不盲目鸡娃,不打鸡血,几乎每一个节假日都带着女儿们旅行在路上……

他的育儿之路有哪些故事,经历过怎样的困境和思考?今天,一起来听一听这位父亲的心声。

以下故事,来自林爸爸口述(文中照片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Part1.原来爸爸也会有“产后抑郁”

林爸爸今年38岁,有2个可爱的女儿,一个8岁,一个5岁。在孩子出生前,林爸爸和爱人的生活恩爱而规律:平时各忙各的工作,周末和假日一起去旅行、看电影,独立、充实且浪漫。

 

孩子出生后,这一切便被打乱了,为了给孩子更好的陪伴,林妈妈暂时离开职场,承担起照顾孩子的重任。

时常会出差的林爸爸,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虽然林妈妈支持和理解,但时间久了,林爸爸还是发现忙碌带来的问题:陪伴的缺失,让家庭本有的平衡被打破了。

没有孩子时,林爸爸和林妈妈遇事商量,尊重对方的意见;有了孩子后,林爸爸的“家庭地位”在不知不觉中,被降级了。因为妈妈和孩子之间建立了依赖关系,所以妈妈的意见,孩子会采纳;孩子的意见,妈妈会采纳。可爸爸的意见,常常被忽视。

林爸爸苦恼了,他开始思考,也和身边的爸爸们探讨。他发现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问题,原来,男人也有“产后抑郁症”:“从外在讲,男性的选择没有女性多;从内在讲,男性不善表达自己的情绪,很难获得理解。所以,爸爸的‘产后抑郁’与妈妈不同,它是随着时间递增的。”

 

的确如此,不管是职场妈妈还是全职妈妈,都会得到舆论的理解和支持。爸爸则不一样,专注于事业,会被说不够重视家庭;做一个全职奶爸,又会被异样的眼光包围。

Part2.为支持妻子,打破“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模板

在林爸爸感受到失衡的同时,林妈妈也陷入困境:因为陪伴孩子暂缓的事业,终是意难平。

这里就不得不提林爸爸的原生家庭了。从小到大,林爸爸的父母一直都是平等互助的相处模式,没有绝对的男女分工,没有规定赚钱的责任是谁的,也没有默认做家务的义务是谁的。

 

所以,对于林妈妈想要返回职场、追求梦想的想法,他十分支持。但对于孩子的陪伴,不能因为妻子返回职场而缺失。

互联网的工作很忙,为了实现相对平衡,林爸爸给自己制定了亲子陪伴计划,先从“每周陪睡2天”开始,争取在孩子睡觉之前先赶回家陪伴孩子,等她们睡了再继续工作。

林爸爸有两个计划表,一个是自己工作的计划表;另一个是两个女儿的周末安排计划表,里面包括兴趣班、出行计划、亲子活动……

林爸爸说,这个世界仿佛对男人更加宽容。男性只要按时回家,偶尔陪伴孩子,似乎就是个好爸爸了。但为什么对妈妈们的要求那么高?因为有了两个女儿,林爸爸更加容易从女性视角来观察世界、反思自己。

林爸爸主动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把闲暇时光都留给孩子。就这样,林爸爸又过上了儿时父母生活的模样:工作互相支持、家务共同承担。

 

教育孩子,更是两个人的责任。“原生家庭的宽容和自由,带给我的大部分是积极的体验,我想让孩子也能有这样的感受。”谈到原生家庭,林爸爸这样说。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相处模式,对于林爸爸来说,没有绝对的分工便是最好的模式。独立女性并不代表不做饭,超级奶爸也不代表没有事业。

Part3.养一个孩子是跑“半马”,养两个孩子是跑“全马”

“如果把带孩子比作跑马拉松,那带一个孩子是‘半马’,两个孩子则是‘全马’,看上去只是增加了一半的路程,但经历前半段路程后,身体和心理逐渐疲惫,后半程路更为艰难。”

把更多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的林爸爸,突然发现,怎样才能把娃带好,是非常需要技巧的,不比职场轻松。林爸爸开始了和孩子们的磨合。

 

因为之前妈妈带孩子多,所以对孩子使用的招数也很多,比如妈妈脸一变,孩子立马乖;但爸爸一变脸,孩子却扮鬼脸。

“哄”的方法时效性则更短,次数一多,便会被孩子识破。好在林爸爸一直爱学习,自从更多参与带娃,他便开始研究起《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家庭教育相关的图书和课程。

8岁的大女儿有主见、好强,那就多沟通;4岁的二女儿比较沉稳、做事慢,那就多耐心。

接下来的日子,林爸爸还要如裁判一样,经常替姐妹俩“主持公道”、“判断对错”。然而,很多事情,可能并没有对错之分。

 

有一次,林爸爸带两个女儿去公园玩飞盘,因为只带了一个飞盘,两个人对飞盘的玩法产生了分歧。率先拿到飞盘的妹妹,拿着飞盘装起土来,姐姐虽然不认同这种飞盘新玩法,但也决定迁就妹妹,于是便也去装土。

可是妹妹却较真起来,她认为姐姐装土的姿势不对,被一再纠正姿势的姐姐不乐意了:飞盘本来不是这么玩的,我让着你,你还管我?

于是便请爸爸来做裁判,要论一论对错。林爸爸也头大了,索性当起“和事佬”,劝两个人一起玩。

没有对错之分,又如何评定对错?

这件事让林爸爸的感触颇深,养育孩子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孩子在成长,父母也需要成长。家有两宝,可两个娃的性格却完全不同。这该怎么办?

林爸爸认为带娃就像带团队一样,两个人有了冲突,不一定是谁错了,只是性格不同、需求不同、处理方式不同。有时候需要针对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逐一沟通,再有的放矢找到解决方案。

现在家里遇到问题,林爸爸还会采用学到的家庭会议的方式来处理。开完会,讨论好方案,两个女儿都服气了,争吵也就停止了。

先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再解决问题。每个孩子都是镜子,会照出你亲子关系里最真实的问题。

Part4.父母越学习,越不会在“鸡”娃的路上焦虑

不仅两个孩子之间的相处问题,孩子的教育也是一个大问题。

因为疫情在家,林爸爸决定为两个孩子制定使用电子产品的规则:玩iPad半小时后,必须至少学习半小时。但规则实施不到半日,大女儿便开始找出“漏洞”:玩iPad半小时,再通过iPad看网课半小时。

既然妹妹可以玩iPad半小时,再通过iPad看网课半小时,那我也要这样。林爸爸制定规则的本意,是想要孩子的眼睛得到休息,但规则被她这样一改,初衷便不复存在。

就这样,女儿又给爸爸上了一课:“不要给孩子制定不严谨的规则。”其实,女儿会懂得如此思考,和林爸爸不把孩子培养为“做题家”的育儿理念有关。

 

虽然身在北京的海淀,林爸爸却一直不赞同“鸡娃”这件事,他想让孩子有一个自由自主的童年,拥有一定的自由,让孩子去思考,去体验决策。当然,自由有一定的界限,自主也不代表拒绝任何学习。

为了不被“卷”进去,更为了孩子在将来拥有足够的竞争力。育儿先育己,林爸爸加大了对育儿知识的学习,他不再满足于单一获取知识的途径,在寻觅中,找到【樊登读书∙新父母】这种学习方式。

就这样,林爸爸养育的心得越来越多:面对学习,自驱力的培养远胜于强硬的命令;面对规则,红线与虚线的灵活配合,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甚至,很少去关注女性话题的林爸爸,因为两个女儿,开始关注“女性独立”,思考女儿的未来方向......

当然,陪伴孩子的时间多了,个人的时间便少了。为了保持精力、体力和较高的工作效率,林爸爸每天早起送两个孩子上学后,再去健身半小时。让自己变得更自律,既是平衡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也是给孩子做好榜样。

父母这一位置,其实是世界上最难的位置,照顾好孩子的身体,只能算是合格,照顾好孩子的内心,才能算是非凡。

Part5.忙碌的爸爸,也可以成为好爸爸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出生,打破了二人世界的平衡。想要婚姻幸福、育儿快乐,便是重建这种“平衡”:夫妻之间的平衡,亲子之间的平衡,工作家庭的平衡,自身心态的平衡......

“家是一个讲情的地方,养育孩子更是如此,把红线变成红虚线,尊重每个人的习惯,拥有模糊地带,家人的关系会更和谐。”

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很多爸爸便是在家庭“失衡”重压下,选择了逃避。如果你也正身处于被孩子打破“平衡”的家庭中,不妨看看林爸爸的身上,学习点经验。

前面讲到了很多林爸爸的“平衡术”,其实深究本身,便是尊重与陪伴。

孩子的成长,除了给家庭带来欢乐,还会带来更多的鸡毛蒜皮,林爸爸家也不例外。

孩子在小的时候,母亲担任更多的喂养工作,那父亲就来处理周边家务,这是一种平衡,也是一种陪伴。

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那就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去发挥,有过实践的孩子,能更理性对待父母的建议,这是一种平衡,也是一种尊重。

林爸爸爱旅行,有了孩子之后也没有放弃。从以前的两人世界到四口之家,家庭出游依旧是这个小家延续至今的重要活动。为此,林爸爸甚至还专门给两个女儿开了个微信号,在朋友圈记录她们的成长。

 

其实这些,只要花点心思、不怕麻烦,便可以做到,效果却令人惊喜:每一次出游,都是一次滋养。孩子们欢欣鼓舞,而大人们也终于从琐事中跳出来,可以享受难得的亲密时光。

如今,家里排名时,小女儿总把爸爸排在妈妈的前面,林爸爸很开心:原来,忙碌的爸爸也可以成为一个好爸爸。

在孩子童年时帮她们播下“幸福的种子”,细心栽培,总有一天,孩子也好,大人也好,他们将共同拥有一棵参天的树。

(以上故事均由【樊登读书·新父母】团队采访撰写,是由当事人口述的真实故事,获当事人许可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这一期【樊登读书·新父母】的用户育儿故事就分享到这里,每个爸妈都值得被看见。

你的育儿路上,都经历了什么?如果你也想分享自己的故事,欢迎联系我们。你说,我们听,等你。

欢迎在留言区,将你的精彩讲给我们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