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王心凌面部僵硬?这病曾让她一度面临毁容 医生: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2022-05-28 19: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情话多说一点,想我就多看一眼……” 随着《乘风破浪的姐姐3》的热播,“甜心教主”王心凌频频登上各大社交媒体热搜榜。一首《爱你》,使得“逝去的青春突然攻击我”“爷青回”等呐喊声刷屏网络。

然而,在接受采访时,有细心观众发现王心凌的面部状态不太好,整个脸部线条不太流畅,面部肌肉也有些微僵硬,给人感觉不太自然协调,而她的脸部之所以变成这样其实是很久以前的一场疾病“颜面神经蜂窝性组织炎”所致。今天,天目新闻记者就颜面神经蜂窝性组织炎采访了杭州市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袁丞达。

《乘风破浪第三季》节目截图

2011年,王心凌因拍戏期间,出现了嘴唇破皮、发肿现象,开始她还不在意,为了不拖延拍摄进度,只是用遮瑕膏盖住后继续拍戏。但几天后整个嘴唇甚至半张脸都肿了起来,送医后被确诊为颜面神经蜂窝性组织炎(以下称蜂窝织炎),病情一度严重到接近毁容甚至有生命危险。最后虽然积极治疗一段时间后才康复出院,但也留下了脸部僵硬的后遗症。

相关报道截图

01

警惕身上的小伤口

为什么一个小伤口到最后病情却险些致命?“皮肤是保护我们身体的第一道屏障,但如果有伤口出现就相当于屏障上有一个‘有机可乘’的入口,细菌就能乘虚而入。”杭州市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袁丞达告诉记者,蜂窝织炎是一种发生于皮肤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感染,因为皮下脂肪本身的排列方式有点像蜂窝而得名。

蜂窝织炎/图源:杭州市中医院

蜂窝织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腐生性细菌等引起,少数可由流感杆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厌氧菌等引起,通常由皮肤破损诱发,常继发于外伤,溃疡,其它局限性化脓性感染,可以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最常发生感染的部位是小腿及脚踝。

“一般的皮下蜂窝织炎,开始时发炎部位有轻微的红痛,范围很小,随后红肿的范围很快扩大,疼痛加剧,红肿的边缘和正常的皮肤无明显界限,表皮下有时出现水泡,常并发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少数病例由于细菌毒性较弱或患者抵抗力较强,炎症可以逐渐消退。但大多数在发炎的某些部位会有脓肿形成,慢性的蜂窝织炎还会导致面部僵硬,皮肤呈现硬化萎缩。”

袁丞达强调,蜂窝织炎与通常的局限性的化脓感染不一样,这些致病菌可释放溶血素、链激酶等物质,扩散迅速,可引起体内广泛的组织坏死,此时患者体温升高、全身疲乏,严重时可能引起全身脓性感染和脓毒症,危及生命。

02

小伤口大麻烦,这些人群需小心

1、血液循环差者:肥胖、心血管疾病、肝功能差人群。

2、抵抗力差者:老年人因为皮脂腺功能减退,局部皮肤干燥,都容易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诱发此病。

3、常刺激皮肤者:爱挤面部痘痘、爱穿不合脚鞋子人群。

4、容易有伤口出现:拔牙导致创伤、糖尿病患者、肾脏病患者、赤脚工作者、脚气、脚癣患者。

图源:杭州市中医院

很多人可能觉得蜂窝织炎离自己很远,其实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中招。袁丞达说春夏交替之时,因为气温变化,人体免疫力很容易下降,身上各种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小伤口的是最容易成为蜂窝性组织炎的“爆发地”,尤其是皮肤薄嫩、防御功能不健全的小朋友。“我们皮肤科门诊每年夏天都会接到相关病例,共同点是宝宝被蚊子叮咬后,抓破了皮肤,家人没有及时介入,伤口出现继发性细菌感染,最终导致蜂窝织炎。”

03

防范先从致伤源头开始

袁丞达提醒:预防蜂窝织炎应从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开始,勤修指甲,减少搔抓,避免出现皮肤创伤。当遇到蚊虫咬伤时,应正确清洁伤口、包扎,如果出现慢性伤口需要定期消毒并送医复查。

其次要加强身体锻炼,提高皮肤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日常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清热解毒的食物。使用乳液进行皮肤保湿避免龟裂;穿着合脚的鞋袜,在外行走避免受伤,注意定期修剪脚趾甲避免甲沟炎发生。

合理治疗原发皮肤病,避免感染源头,控制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避免体循环变差,增进自身抵抗力。

此外,家长要在孩子做户外运动时做好护具防护,如果不小心出现皮肤损伤务必做好清洁措施,彻底消毒后敷上纱布与外界细菌隔离,若伤口很深则需要送医就诊。

原标题:《王心凌面部僵硬?这病曾让她一度面临毁容 医生: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