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父母书友故事(五):“县城妈妈用大自然来守护女儿童年”

2022-05-30 18: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时间,耐心,无时无刻的自省和自我成长。这是一些父母守护自己孩子童年的武器。他们放慢了自己外在的脚步,努力守护孩子能够得到当下的快乐和幸福。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liga是一位8岁女孩的妈妈,也是【樊登读书·新父母】资深用户。她喜欢山野,信奉森林里的简单幸福观。她为自己的人生定义了三个重要标签:狂热的大自然爱好者、教育的探索者、健康的终身成长者。

10年前,她执意从成都退回到小县城,带着许多人的不解甚至讥讽。如今她践行着自己的哲学观,日拱一卒,每日学习坚持做笔记,慢慢成为小城里研究家庭教育的kol;她每周末带着女儿回一趟乡下,把老屋刷成绿色,看女儿在大自然里奔跑长大;她教女儿认识生命,从一颗蛋开始,孵化出一只小鸟……

作为一个县城妈妈,她用大自然来守护女儿的童年,用终身学习来坚守自己的内心。

以下故事,来源于liga的口述(以下照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Part1. 从成都退回县城,我选择了一条逆行的路

我大学读的英语专业,当时有机会去日本留学,但我放弃了,毕业后我留在成都做了1年的翻译。大概在2011年,我就觉得自己越来越不喜欢大城市的生活了,很想逃离。虽然很多人觉得成都的节奏很慢,相比北上广,成都的节奏确实慢很多。但是我依然不喜欢在城市里面浪费时间,每天上下班路上,堵车一两个小时。这种感觉对我来说,简直是浪费生命。

那时我和我先生还没有结婚,但是他在成都工作,他非常希望我留在成都。但我始终抵挡不了大自然对我的召唤,想过慢一点的生活。另外我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不想离爸妈太远。于是我就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四川眉山下面的一个小县城仁寿。

很多人不能理解我的选择,甚至有一些讥讽。其实一开始我先生也有一点埋怨我,他认为自己的事业在成都,也有能力在成都定居,成都各方面的环境都更利于孩子的成长。我承认自己有一点另类,毕竟更多的人愿意“往高处走”。

从成都退回县城,我选择了一条逆行的路。为什么要回到一个小县城呢?因为我的童年拥有特别美好的大自然,它一直在滋养着我。我崇尚自然教育,也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我也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拥有这份幸运。你看现在很多小朋友,连自己经常吃的水果、蔬菜,到底是怎么生长的,都没有见过。

我听过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我觉得大自然对人的治愈能力,是很无穷的。我知道我的孩子早晚也会走向更大的世界,在如此快节奏的时代里,我希望我的孩子以后遇到任何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可以被她的童年所治愈,这个治愈的力量除了亲情、友情,也有来自大自然的。

Part2. 在大自然里跑的孩子,一天一个样

2014年,我的女儿出生了。她很爱动,尤其喜欢走路。2岁半,她跟我们一起爬峨眉山。从山底到山顶,一路上几乎都是她自己爬上去的,我们全家人都很震惊,路人也好奇得问个不停。她走得慢,但基本不让我们抱,有时候为了补充体力,会啃一根玉米,一边走一边啃。

后来,女儿上了小学,我们基本一周回一次老家。我的老家在乡下,很多年前我爸妈已经搬出来跟我们一起生活,老家的房子就空了下来。很久没人住,后来厨房的房顶塌了下来,我们就要修整一下。我们去向邻居借了一辆斗车,7岁的女儿推着跟自己差不多大的斗车,帮忙拉砖,没想到干得像模像样。我们还一起重新粉刷了墙壁,在女儿的建议下我们把2楼的房间和客厅的墙壁都刷成了绿色。

渐渐地,女儿越来越喜欢在大自然里疯玩:到田地里拔草、跟着鸡散步、跟爸爸一起摘樱桃、放风筝,甚至还带着蜗牛去遛弯……

去年初冬的一个周末,我们又回到乡下待了两天。周日准备返城的时候,女儿突然提议要走回去,她想挑战一下自己!从老家到县城,全程19.8公里,步行差不多4个小时。

那时已经傍晚6点多了,初冬的夜幕已经落下,如果顺利到家至少得10点多。我有点担心,如实把情况告诉了女儿,问她是否真的要这样做,她却很坚持。

果然,将近4个小时的路程她基本没有休息,也不喊累,只在中途吃了一个烤红薯。除了我和她,还有爸爸、外公与外婆,我们老老小小五口人,就这样从老家走回到县城。一路上很安静,只有一些星星撒在空中,偶尔有车辆疾驰而过。初冬的南方已经有些凉意了,但我们走着走着,身上也燥热起来。

那样一个夜晚,我将终生难忘,我想我的女儿也是。

Part3. 带孩子认识生命,从孵化一只小鸟开始

这些年我一直在摸索着学习家庭教育,但有时跟身边的朋友交流时,大家总说理论学完就忘,遇到实际情况还是束手无策。知易行难。我曾经在【樊登读书·新父母】的爸妈社群里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我是怎样一步步跟着孩子感受生命的喜悦的。

女儿很喜欢小动物,我们家因为养的植物多,总是有小鸟来驻足,她就很想把鸟养在家里。可是野外的小鸟有可能携带病毒,容易引起健康问题。

为了不扫孩子的兴,同时也为了让她更好地了解生命。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告诉女儿,鸟的生命很珍贵,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就随意弃养。为了研究哪些鸟适合养在家里,我们又一起在网上查询资料,最后选定玄风鹦鹉。为了保证健康,我们打算买鸟蛋孵化。女儿兴致很浓,缠着我买书来研究。

这真是一个费劲的大工程。等书的那两天我其实很矛盾,我既期望孩子能把书看完,又暗暗期待她能放弃。毕竟,实在有点麻烦。没想到,书一到女儿一下午就看完了200多页。

购买的鹦鹉蛋也到了,原来它非常脆弱,竟然比鹌鹑蛋还小。我们一共孵化了两只蛋,蛋在的发育过程非常美妙。有时候女儿拿着手电筒照着一粒小小的蛋,我们可以看到幼小生命的纹理。鹦鹉宝宝快出生的时候,女儿提前给它们起好了名字:一只叫Rain,另一只叫Rianbow。因为她知道它们来到这个世界有多么不容易。

学习的过程中,我也获益匪浅,充满感动,孩子真的是我们的老师,如果不是因为女儿,我可能现在还不知道受精蛋才能孵化出生命。其实小时候我也有想养鸟的愿望,但是爸妈不让,自己也不会,现在孩子也帮我实现了小时候的愿望。

Part4. 没有人天生会做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

在朋友眼里,我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前段时间4.23世界阅读日,我又买了不少书,有家庭教育的,也有关于自然教育的。即使活动的折扣力度很大,我还是花了1000多块。

没有人天生会做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毕竟,我不能用原生家庭的祖传秘方来育儿。做了妈妈之后,我常常感觉不懂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难免慌乱,没有章法。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是第一所学校。她得到了父母怎样的教育,受到了家庭怎样的熏陶,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她的人生模样。

养娃之后,我常常在自省中看到自己的问题,也能够看到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我发现我的家人或者说上一代的父母,彼此表达感情的方式都很特别。明明大家是想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和爱,但出于羞涩或者别的原因,我们总是很容易正话反说,或者彼此指责和抱怨。后来我才知道,这在心理学上属于“述情障碍”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现在我跟女儿交流之前,会有意识地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尽量正面有效地去跟女儿沟通,而不是让孩子猜忌。

女儿渐渐长大,她乐观、皮实,喜欢学习。或许在大自然里奔跑着,她的好奇心旺盛,学习能力也不错。老公也越来越认可这种教育理念,每周末一家人带着女儿种菜、放风筝,对他来说也很治愈。

我也在学习中飞速成长。现在获取教育资源真的挺便捷的,即使不在一二线城市,我也可以学最新的知识。2013年我就开始听樊登读书了,两年前【新父母】一推出,我就成了忠实用户。

不仅如此,我还参加了新父母的教练认证,系统地学习科学的育儿理论和方法,成为了新父母的推广大使。在那里,我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既有宝妈也有公司老总,学历既有中学生也有博士。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报考了家庭教育指导师、儿童阅读指导师……

在我带的父母训练营的班级里,有很多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父母,他们普遍都很焦虑,常常有身不由己的感觉,我特别能理解。因为在那里,大家为了生存只能拼命挤压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爱好。我觉得他们的处境比我难,我待在小城市里,慢慢地过自己的节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虽然我的活法在当地来说有点出格,但我可以轻松应对,毕竟我知道我是走在前面的。我在保持学习,并且也有精力去真正地践行。

遇到【樊登读书·新父母】之前,我只是隐约知道自己怎么走、怎么活,但那些认知都是非常个人的、自我的想法,不一定正确。但听了那么多书、学习了那么多育儿课程,很多时候我一边听一边充满感动。在那里,我的认知和想法得到验证,同时我又看到更宽广的世界,这让我更加确信,充满了力量。

对守护孩子童年这样的话题,看起来各种理论流派纷繁复杂,但总结起来也无非就是时间和耐心。父母要想让孩子按照自己天性的节奏成长,那他也必须放慢自己人生的节奏。

时间、耐心,和无时无刻的自省。这大概就是我守护女儿童年的武器吧。

卢梭在经典教育论著《爱弥儿》中,描述在童年时被尽力保持天性的12岁的爱弥儿时说:“爱弥儿12岁以后,进入了成熟的童年阶段。然而他不是牺牲了童年的快乐才达到他目前的完美状态的。恰恰相反,完美和快乐是齐头并进的。他享受了他美好的童年,我们并没有剥夺大自然赋予他的任何东西。”

(以上故事均由【樊登读书·新父母】团队采访撰写,是由当事人口述的真实故事,获当事人许可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这一期【樊登读书·新父母】的用户育儿故事就分享到这里,每个妈妈/爸爸都值得被听见。

你的育儿路上,都经历了什么?

如果你也想分享自己的故事,欢迎联系我们。你说,我们听,等你。

欢迎在留言区,将你的精彩讲给我们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