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常识与大道理|“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蕴含了什么样的为政之道?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上官酒瑞   
2022-05-30 13:31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领导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他在不同场合的报告、演讲、文章、讲话、书信等中,形象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社会生活的常理、哲理,及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的学理、真理,揭示了国家治理的道理、原理,在社会生活“小常识”与国家治理“大道理”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对这些小常识与大道理进行总结归纳、传播普及,是新时代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的题中之义。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四史”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等专栏后,2022年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新时代治国理政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和大家一起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

今天的关键词是:知政失者在草野。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出自东汉哲学家王充的《论衡》,虽然是用来说明“知经误者在诸子”的,但本也具有独特的内涵。其意思是:只有住在屋檐下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房顶漏雨的危害,只有深入民间社会的人,才能真正察知到政令出现的问题。

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治国理政的讲话中,两次引用了这句话,一次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一次是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他运用古人的形象比喻,巧妙地阐明了深刻的治国为政之道。概而言之,这主要包括进行民主决策、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中心这样三方面意义和要求。

党和政府定政策作决策,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直观而言,国家治理就表现为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实施、反馈、监督等,或是各领域的政策链、各方面的政策群。每一项政策都包括决策者、执行者和利益相关者,需要三方面的信息沟通、合作协同以及其他条件要素的有效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政策是有效的、科学的,由谁来评价政策的得失成败呢?一项好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因为各方面条件的变化而不适应,需要进行调整以减少政策的偏差、漏洞、损失,谁最能够知觉到政策问题呢?即便是同样的政策,也要因为时代发展、社会变迁而不断调整,其依据何在呢?要回答这些问题,答案当然是政策相关者,是“在宇下”“在草野”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对政策得失有着切身感受、真实体验。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和政府无论是定政策、促治理,还是作决策、搞改革,都要运用民主的办法,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民主决策机制的意义并指出:“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也只有这样通过民主的方法,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做到兼听则明、防止偏听则暗,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才能保证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

当然,这里的民主主要是指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民主协商,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广泛接受批评和监督,可以广泛达成决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可以广泛畅通各种利益要求和诉求进入决策程序的渠道;可以广泛形成发现和改正失误和错误的机制,有效克服决策中情况不明、自以为是的弊端;可以广泛形成人民群众参与各层次管理和治理的机制;可以广泛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可以克服各项政策和工作共识不高、无以落实的弊端。“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为此,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取向就是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建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

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

在新时代,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在总体上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也是好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冲锋陷阵、忘我奉献,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肯定和拥护。这是主流,必须充分肯定。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一线、新冠疫情斗争前线等,总能看到组织和党员的身影。但同时也要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的情况下,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尤其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比较严重。如果说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已经较好解决了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那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甚至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了新的变种,注入群众诟病的“工作留痕”、“数字形式主义”等。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先后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其中重要要求就是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适应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群众路线的外延和群众共工作的方式方法,也都在不断变化。比如,“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所以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协商民主。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并说:“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这就是适应网络新媒体发展,对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群众工作的新发展。

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王充提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观点,本就反映了中国历史传统中朴素的民本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里有着内在一致的道理。2012年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与记者见面时就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后来,他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果说人民立场历来就是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决定的,那么新时代提出人民中心论,就是对“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等理念原则的新发展。

质言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意涵就是:人民立场,人民主体,人民目的,人民至上,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致,要求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就“中心论”,还要强调:一是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矛盾,前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价值立场,后者是党的工作任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点。二是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主要是从先锋队政党与群众关系而言的,与以人民为中心也是统一的,西方政客和舆论制造“认同政治”,试图把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行不通。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特别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为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尊重人民群众情感,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真正把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社会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准。也只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才能使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能够反映民生、民意和民心,才能确保各项重大决策能够尊重群众意愿、反映群众心声,最终得到群众的普遍理解和支持。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蒋子文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