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勇往“职”前⑥ | 向上生长:四位毕业生的“疫”中记忆

2022-06-01 12: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2年毕业季,1076万高校毕业生“待价而沽”,人数创下新高。同时受新冠疫情、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就业难再度成了每位毕业生需要直面的问题。

“扎堆考公”“大厂劝退”“灵活就业”……不同选择下的他们经历了什么?

湃客号·湃客财经栏目特约优质创作者,推出《勇往“职”前:千万毕业生的疫中求职录》专题,记录下这个特别的就业季。

这是本系列第六篇,我们近距离感受毕业生在疫情中的独家记忆。

系列策划 / 丁珏汭  澎湃新闻高级编辑 

作者 / Brenda

编辑 / 丁珏汭

对2019届之后的大学生来说,在疫情中就业是不可磨灭的记忆。很多人适应了环境的改变,克服重重阻力,顺利地步入职场。但也有一些人,囿于不同困境,于逆风里挣扎和成长,等待着翻盘的可能。

这群疫情下的毕业生,他们有哪些特殊经历?在求职、考研过程中遇到挫折,是如何调整自己,重新出发的?我们采访了四位毕业生,记录了不同选择下不同的心理路径。

一时松懈后,他学会了为自己负责

李辰  24岁 “毕业两年,我才刚刚长大。”

当初的毕业季,李辰不愿多谈。

往年的大四下学期,学校的步行街上会摆满KT板,一场又一场的招聘会抢占着大小礼堂。对于毕业级的学生们来说,笔试、面试、offer是彼此间最为重要的话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少有人掉队。

李辰学校的小路 / 采访者供图

然而2019年年底,受疫情影响,学校的2020春季学期取消了。

在那年毕业的他,除了论文,李辰没有任何硬性的“课业”需要完成。整整三个月,他躺在家里的沙发上,一次又一次地打开“吃鸡”。

李辰当时的游戏截图 / 采访者供图

“生活一直都按部就班,突然有一天按下暂停键,自己不会处理了。”李辰和笔者分享他当时的心情,“疫情的时候不用返校,没有课,所以老师也不会来管你,和校园的连接彻底断了。特别像小时候偶尔停课,我就觉得,等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再学也不迟。”

然而这一次,时间停得有些久。

李辰其实成绩很好,在大学期间也积累了多次实习经历,本想冲刺头部券商。然而一时的松懈和懒散,让他落下了节奏。他在毕业后去了一家私企工作,月薪刚够房租。

李辰第一天上班的午饭 / 受访者供图

“毕业了,没有offer,反应过来真的是当头一棒。我突然就明白了,我和小时候最大的区别,就是我要为自己负责。我不是在给老师、父母做作业。也不是在和别人攀比谁的工作更好。”

李辰说,以前他的动力都来自于外部:同学的眼光,老师的鼓励和父母的期许。所以在和外部的联系减弱后,他丧失了努力的动力,也缺少了自我鞭策的自驱力。

私企入职后,李辰从事着最为基础的工作,每天在只有三个人的办公室里“坐等下班”。然而他并没有一味地“躺平”。求职的失误深深的刺激了他,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因为现在的工作没有太多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也看不到上升的路径,求职的失败也一直在刺激我。痛定思痛,我觉得抗拒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兼职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兼职,在很多毕业生的口中,叫作“搞副业”。

李辰瞄准了新媒体赛道。在他看来,新媒体的很多工作,锻炼的是互联网时代的通用技能,工作形式也适合远程兼职。写文案、运营公众号、媒介投放等工作的门槛都不算太高,可以一试。毕业两年,李辰密切关注着周围的兼职可能:大学期间的实习群、朋友圈、一些需求外包的平台和网站......从第一次运营某公众号,到拥有自己的作品集、能够熟练的承接各种撰稿需求。李辰另辟蹊径,选择了另一种可能。

疫情期间,很多工作岗位开放了远程的可能性,这为求职者提供了不少便利,也促进了公司观念的转变。"现在我接触的一些岗位,公司在远程兼职这个事情上是有商量余地的。"李辰表示。

毕业两年,李辰在"副业"之路上成长了不少,也探索了更多可能。他发现,一份体面的工作固然很好,但身傍一技,也是安身立命不错的选择。

"毕业两年了,感觉现在才刚刚长大。自己能为自己负责,也就不焦虑了。"

放弃意向offer后,他选择回家陪父母

郑凡  25岁 “和卷相比,原来我更恋家。”

在原本的计划下,2022年毕业后,郑凡会去上海的互联网企业工作。

在郑凡的自述里,他是一个独立、有主见、上进心很强的人。他一直期待着毕业离开家,去一线城市打拼;期待进入最具活力的互联网企业;期待和全国各地的同龄人做同事;期待依靠自己在上海扎根。郑凡家所在的城市离上海很近,对于父母来说,儿子去上海也是不错的选择。

然而疫情让这个家庭改变了想法。

2022年寒假,郑凡提前到上海实习,他租在了公司附近的一个小开间。大四下半学期开学后,郑凡面临两个选择:返校或是干脆远程毕业。想到返校后面临的是封闭管理,可能很难出校门。郑凡思来想去,决定远程毕业。“我当时的实习是在互联网的战投岗位,公司和职位都非常好,虽然我已经有意向offer了,但还是想再积累一些工作经验。”

郑凡选择继续他在上海的实习,然而4月1日起,上海进入了封控状态。

郑凡的公司了解他在上海租房实习的情况,依然给他发着工资,他也力所能及地帮同事处理一些琐事。生活上虽然有给力的邻居和社区,但有家难回的孤独感,让他开始思考自己想要的未来。

郑凡在小红书指导下,第一次尝试上海葱油面 / 采访者供图

我从小就和爸妈关系特好,跟朋友似的,大学每周末都回家,宿舍基本就用来放东西。所以我之前才一直想证明自己,想独立。去上海就是觉得,年轻人不能窝在家里,得出去闯荡一下,爸妈也这么鼓励我。”郑凡和笔者分享,“然后这段时间在上海回不去家,一下心态就崩了。发现家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郑凡发现,对他来说,能够踏踏实实的陪伴在父母身边,照顾好父母,其实是他奋斗的根本目的。疫情期间,郑凡的母亲摔伤了胳膊。只能在微信视频里关心,不能帮家里甚至洗个碗的感觉,让郑凡很痛苦。四月底,他放弃了上海的offer,决定回家,给父母帮忙。

郑凡决定跟父母一起干装修 / 采访者供图

“薪酬和发展,肯定短时间内和互联网没法比。但是疫情过后我就觉得,一家人踏踏实实在一起最重要。而且家里成本也低,生活幸福指数可能反而更高一些。”郑凡感叹,“父母在,不远游。也挺好,我认清了自己想要什么。”

顶住挫折,他依然初心未改

沈浩 27岁 “千难万险求职路,永不言弃。”

沈浩在朋友眼里,一直不太顺利。

他2020年本科毕业于一所985大学的经济系,在刷了无数笔试题以后,他卡在了视频面试这一关。笔者眼中,沈浩是一个温和、有亲切感的人,并不社恐,反而相当健谈。然而在视频面试的时候,他总是卡壳。

“不知道怎么回事,自己可能不太适应,对着镜头总是尴尬。再加上网卡,几次面试发挥的都不好,最后也没能去理想的公司。”沈浩有些无奈。

因为没有拿到理想的offer,他决定在家考研。对于普通人家的学生来说,毕业后再考研所负担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你会看见同学都在赚钱,自己还不能帮家里分担压力,真的很难承受考不上的后果。”

然而2021年,选择延迟就业的人比往年更多。当年考研的报名人数达到422万,和2020年的341万相比,一年净增近一百万人。经济学作为热门专业,向来高手云集。这一年的国家线也水涨船高,沈浩黯然落榜。

辗转反侧之下,沈浩父母决定供沈浩留学。他选择了学制最短的英硕,通过远程网课完成学习。

“网课其实是我考虑以后的选择。很多人会觉得网课学不到东西,浪费钱。但对我来说,不需要额外再掏生活成本其实很重要。而且在国内上网课可以做实习,能积累很多经验,还可以避免地域和时差对秋招的影响。”沈浩表示。

沈浩在国内上网课 / 采访者供图

国内上网课期间,沈浩在一所头部投行实习,没有实习工资是“卷中之卷”的金融行业常态。这一年在朋友眼中,他“神出鬼没”。白天发消息永远杳无音信,不再参与群里的闲聊,偶尔某天半夜两三点钟,沈浩会突然冒出来,回复一条很多天以前的问话。

“实习的时候正好在跟一个项目,要上会,天天加班。中间有一个月没有放一天假,没有周末,每天忙到一两点。的确是没空和朋友聊天。”沈浩说。他的实习地点在甲方公司所在的城市,公司提供住宿和差旅。投行的住宿条件很好,他住在当地的一家五星级酒店。而伙食则是去甲方蹭饭,因为项目没有实习生的餐补预算。有些时候,领导也会请客,尽量让实习生少贴钱。

沈浩所住酒店的大堂/采访者供图

工作再加上硕士的课业要求,双重压力和经济负担之下,只要能留用,沈浩依然觉得值。正常的实习一般是三个月一换,但为了能拿到returnoffer,沈浩全身心的跟着项目,工作了半年。然而出结果的那一天,他发现自己落选了。

沈浩emo了一个周末,和朋友通了电话,好好的放松了一下心情。五月的最后一周,他打起精神投入到其他公司的面试上。

“毕业两年,我经历了很多不太顺利的事情,反而觉得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坎。”在沈浩眼中,半年的实习就像一段预备职场经历,他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实操经验,真正了解了目标行业的工作,专业更扎实了。“比本科刚毕业的时候要成长了很多,最近收到了一个视频面试邀请,这次是真的做好准备了。

深思后选择“蛰伏”,她觉得沉淀更重要

姚莹 25岁 “主动沉淀:伏久者,飞必高。”

2022年,本该是姚莹研究生毕业的年份。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她主动选择了转博。她的专业是自动化,在很多人眼里,自动化=码农=高薪。求职季再困难,她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

但姚莹想的更多。她告诉笔者,读博对她来说是一种“战术拖延”。

姚莹的书桌 / 采访者供图 

在姚莹看来,在市场环境好的情况下读博,对于很多最终还要工作的人来说,是一个虽然有用,但未必划算的选择。读博意味着一个人社会化的时间要比同龄人更晚。在同辈可能已经成为职场中流砥柱的三十岁,博士生可能才刚刚毕业,面临着被老同学面试、给老同学打工的尴尬处境。

更何况,即使能够顺利毕业,如果博士期间没有关注到热门领域,或者没有做出足够亮眼的成果。那么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区别,在HR看来,可能就会显得有一些“薛定谔”。

然而,在市场环境较为紧锁的时候,一切恰恰相反,读博变成了一个投入产出比很高的选择。姚莹认为,互联网行业的增速正在逐步放缓。今年工作,可能面临着年包薪酬下降,公司管理更为苛刻,员工的成长和自由空间减少,项目难做等种种现实问题。

"有人说我们这届是最惨毕业季,我觉得是,也不是。因为我坚信,人生一定是起起落落的,大家会赶上很爆发的周期,也会有一些比较低谷的时刻。我们读博会互相用一个词来开玩笑,就是'蛰伏'。选择充实自己,积累更多的知识,其实也是在等待下一个比较好的时机。"

姚莹家楼下 / 采访者供图

姚莹还特别提到了易经中的乾卦,"‘潜龙勿用、见龙在田,而后才有飞龙在天’。这几卦都可以用来代指人生的状态,南怀瑾就提过,其实见龙在田的卦辞是最好的。"

结语:

疫情是很多应届生进入社会后,接触到的第一个,可能也是阶段内最大的压力点。很多人在压力之下,获得了飞速的成长;也有人“躺平”以后,反而实现了自我的探索和对于本心的追求。疫情的考验,同样也为成长扬帆。毕竟有来路,就会有归程。

接纳自己,勇敢付出。永远相信:人生路上,上坡比下坡更舒心。

(本文李辰、郑凡、沈浩、姚莹皆为化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