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天津茱莉亚2.0时代,“接棒者”会带来哪些变化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22-06-07 18:05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5年前,正在冰岛旅游的何为,收到纽约的一封邮件。邮件来自茱莉亚学院,问他是否对天津茱莉亚学院这个海外分校项目感兴趣,如果感兴趣,可以再深入谈一谈。

那时候,何为正在旧金山音乐学院担任小提琴老师,还是弦乐系主任。一封横空飞来的邮件,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他开始和纽约茱莉亚接洽,半年时间里,从旧金山飞了纽约无数次,接触到了茱莉亚的董事会和教师团队,充分了解了纽约茱莉亚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我深深地被这个项目打动了。”何为毅然结束了22年的旧金山生活,和太太一起来到了天津。

2017年,何为开始以艺术总监兼学术院长的身份,与首席执行官也是多年好友的卜怡明(Alexander Brose)一道,带领天津茱莉亚开疆拓土,并在中国落地生根。

5年过去了,5月20日,何为感慨万千,送走了来自8个国家的33名首届研究生。6月底,他的身份也将迎来新的变化,他将上任天津茱莉亚首席执行官兼艺术总监,带领学院在诸多方面蓄力发展,而天津茱莉亚也将正式走进2.0时代。

“天津茱莉亚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2.0时代,希望它能很快开花结果。”未来的天津茱莉亚会有哪些变化,何为又将如何适应新的身份,平衡管理、教学、演出的工作?我们和他聊了聊。

何为

中国古典音乐市场欣欣向荣,吸引国际学生来深造

记者:5月20日,天津茱莉亚举办了首届研究生的毕业典礼,前一晚的音乐会上,你和老师们与学生同台演出,甘当“绿叶”站在学生身后。送走第一批学生,是不是特别感慨?

何为:首届研究生的毕业典礼是我们很多人多年努力的成果,是众所期盼的一个大日子。真到了这一天,有很多感叹,也看到了一些答案。我们在疫情期间开学了,疫情还没结束,他们就毕业了,这对首届学生是非常特殊的。

那场音乐会,虽然大家都很累,但学生和老师们都是百分百地投入,真正迸发出了音乐的激情。音乐会是北京时间晚上七点,纽约时间是早上七点,纽约茱莉亚荣休院长约瑟夫·W.波利希也观看了直播,激动地给我打电话说,学生们的演奏充满激情,风格也非常成熟,跟茱莉亚的演奏水准完全一样。

特别是柴可夫斯基的《弦乐小夜曲》,没有指挥,学生在前排领衔,老师们,包括我,上海四重奏的李伟纲、于翔、李宏刚、尼古拉斯·萨瓦拉斯,还有低音提琴老师张达寻,都在最后一排助阵。

排练时,我们轮流站在指挥的位置上去听整个乐队的平衡,再提出自己的建议,真的像上一堂室内乐大课。去年,李伟纲老师和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作了同一首曲目,他是作为首席带领乐队演出的。这一次,我们全都站在最后一排,把机会留给学生们,让他们去领导整个乐队,磨练非常大。

如果有指挥,这部作品可能两次排练就可以完成。如果老师们站在首席的位置,可能需要四次排练。但在没有指挥、学生领衔的情况下,可能要进行八次排练。虽然花的时间更多,但学生们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整个乐团呈现出来的生命力也是截然不同的,从情绪、风格到艺术感染力,都是可以与听众产生直接对话的,无论你懂不懂音乐。

演出结束后,首席带领大家向观众鞠躬,随后回过头,把掌声献给站在最后一排的老师们,我们反过来,又把掌声献给学生们。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是天津茱莉亚的一种文化,老师和学生彼此尊重、互相欣赏的文化。

记者:首届研究生毕业之后的去向如何,和你之前的预想是否一致?

何为:其实学生从任何一个学位毕业,都是展开另一段学习的开始。这也正是天津茱莉亚倡导的“终身学习”的理念,不管你是进入乐团工作,还是继续读另一个学位,又或者选择自己创业。这和我们常说的“毕业即就业”有所不同。

当然,我们有学生在报考天津茱莉亚时,未来目标就是在职业乐团谋求一个职位,他们在参加乐队课程时针对性非常强,也得到了很多实践演出机会,并且积极地参加各大乐团的面试。

因为疫情,很多乐团的考试都有所延迟甚至取消,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收到了不少好消息。有学生学业还没结束,就收到了国内一线的职业乐团录取,比如中提琴学生郑智秀考入深圳交响乐团、大提琴学生金恩绪考入广州交响乐团,乐团也是等他们毕业后迎接他们入职。我们的学生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室内乐专业的学生,比如MILA四重奏,相对独特。报考天津茱莉亚时,他们四人里有三位是有乐团全职工作的,辞了职来深造。经过两年学习,MILA的进步有目共睹,几乎每场音乐会都是一次蜕变。所以他们对“就业”的认知就不一样了。他们来天津就是想专注于室内乐、专注于四重奏的发展,现在毕业了,他们会参与天津茱莉亚预科的教学,同时继续一起学习、参加比赛,去发展他们作为职业四重奏的事业。

也有学生选择了音乐创业。有几位毕业生共同创建了青心室内乐团,自己既是艺术总监、又是行政总监,自己策划演出季也自己做宣传。这是很有趣的全新尝试。

也有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比如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王紫懿,她决定去德国继续深造,希望能成为一名职业的声乐艺术指导。此外,还有学生在其他高校谋求了教职,比如圆号学生郭威。

毕业生的未来是百花齐放的。他们来到天津茱莉亚,都有不同的目标,但都有同一个理念,就是“终身学习”。能找到他们自己想去的地方,我非常满意。

记者:中国乐团、剧院的发展如今势头猛烈,是不是有些学生特别是外国学生,来到天津茱莉亚就是看中了中国市场的机会?

何为:的确,国内现在的古典音乐市场可以说是欣欣向荣,特别是交响乐团和音乐厅的建设方面。欧美在这方面其实进入了一个饱和期,尤其在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不少案例,有宣布破产的乐团,也有乐团缩减了运营经费,或者把音乐季缩短,甚至把常任指挥变成了全客座模式。这也使得刚毕业的学生以及年轻的音乐家失去了一些机会。在国内我还没有听到这样的消息,相反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乐团。

中国市场的欣欣向荣,自然而然就吸引了国际学生。在欧美的一些经历,让他们更加珍惜在中国的这些机会,不仅是工作的机会,也是专业发展的机会。这在我们招生时就显现出来了,很多国际学生就是因为看到古典音乐在中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希望来到中国、来到天津茱莉亚进行深造。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中国音乐市场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很多发展的空间,比如说室内乐。室内乐的生态在国内还不是很成熟,观众群也比较有限,这也需要天津茱莉亚,以及我们的学生们未来做很多的工作。

首届研究生毕业,何为与毕业生合影

2022学年末庆祝音乐会,何为为学生甘当“绿叶”

不迎合市场,新专业要带来原汁原味的茱莉亚体验

记者:大学预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最近都开设了新的专业,也聘请了新的老师,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何为:大学预科课程开设了两个新专业:古典声乐和古典吉他,它们在纽约茱莉亚都是很成熟的专业了。我们也招聘到了两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女中音歌唱家韩音培、古典吉他演奏家匡俊宏。天津茱莉亚致力于带来“原汁原味的茱莉亚体验”,那从预科的专业设置来说,我们也希望更加丰富、更加完善。我们也看到国内有这两个专业的优秀学生,也拥有非常大的热情,这是超乎我想象的。

研究生课程新开了竖琴专业,这是我们一直想加入的一个专业,特别是配合管弦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在天津茱莉亚管弦乐团的音乐季中,是需要竖琴乐手的,前面两个乐季,因为没有竖琴专业和学生,我们还特邀了竖琴乐手来演出。

我们在跟纽约茱莉亚的竖琴教师南茜·艾伦讨论专业设置时,得到了她很大的支持。南茜·艾伦也是纽约爱乐乐团的竖琴首席。她说,竖琴在一个乐队的发展、在很多音乐作品的呈现上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开始招聘老师,最终找到了竖琴演奏家黄立雅。

开设新专业和招聘老师有着很大的关系,必须要找到合适的老师。所以,我们每个老师的招聘过程都特别长,从发布招聘启事到最终完成一系列的聘用流程,大概需要花半年的时间。所以我们非常高兴,能招到这三位优秀的老师。

此外,从9月开始,还有一些新老师加入常驻教师团队,包括双簧管演奏家刘明嘉。他21岁就成为美国职业乐团中最年轻的双簧管首席,曾任旧金山歌剧院的双簧管首席、美国科尔本音乐学院的双簧管教授。天津茱莉亚非常重视常驻教师团队的建设,他们不仅要认同我们的教学理念,而且必须是好的演奏家,也必须是好的老师。

天津茱莉亚的专业设置,并不是在迎合市场。决定开设哪些专业,还是跟我们的教学理念相结合的。比如,我们希望带来“原汁原味的茱莉亚体验”,预科这两个新专业就是纽约茱莉亚有的;再比如,研究生的新专业也符合我们聚焦于“合奏艺术”的教学理念,竖琴专业的设置就是在完善管弦乐表演的体系。

记者:对于新开设的专业,包括研究生课程的竖琴专业,预科课程的声乐和古典吉他专业,招生数量会如何分配?

何为:天津茱莉亚其实没有招生的名额限制。我们会根据专业配置,来考虑各乐器之间的平衡。比如室内乐表演专业,如果有三个小提琴学生,同时有五个不错的中提琴考生,那我们可能要考虑一下室内乐组合的分组问题,来平衡各个乐器的学生数量。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第三届研究生的招生数量跟前两年应该差不多。受疫情影响,这两年,我们都不能进行全球招生的宣讲,不能通过演出和大师课去展示天津茱莉亚的师资及实力,所以招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记者:研究生之外,大学预科也是你们的一大教学亮点,今年的招生情况怎么样?

何为:预科的招生非常好。即便受到了疫情影响,预科的报名人数还是比去年增加了60%以上。预科的录取工作现在还没有完全完成,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非常大的飞跃。加入新一届的学生后,预科部能达到150人左右。我想,这也是预科办学三年以来得到的认可吧,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我们的大学预科,也对我们的办学理念、教学成果有所认同。

但不得不说,今年受影响最大的也是预科的教学。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周六,他们会从四面八方坐飞机、坐火车来天津上课。疫情之下,最近半年大部分是在上网课。这也是接下来对我们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在与疫情共存的这段时间里,怎么把预科教学办得更理想,让孩子们能够获得我们承诺的那些体验。

何为不仅有管理工作,也奋战在教学一线、演出一线

何为和学生们一起排练

担任首席执行官,动态平衡管理、教学、演出工作

记者:还记得纽约茱莉亚当初找你担任艺术总监的情景吗?

何为:第一次收到纽约茱莉亚的招聘邮件时,我正跟两个朋友在冰岛旅行。那时候,我还在旧金山音乐学院担任小提琴老师,同时是弦乐系主任。我没太理解那封邮件的意图,同行的朋友中有一位是CEO,他告诉我,他们是在问我对天津茱莉亚这个项目是否感兴趣,如果感兴趣,可以再深入谈一谈。

作为一个海外华人音乐家,茱莉亚在中国的这个项目我很早就听说过,我也很有兴趣深入了解,看看具体发展到什么情况了。我开始和纽约茱莉亚不断接触,半年时间里,我从旧金山飞了纽约无数次,也接触到了茱莉亚的董事会和教师团队,充分了解了纽约茱莉亚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我都有同事、有学生是从茱莉亚毕业的,但我从来没有和茱莉亚发生过直接的交流。越了解这个项目,我越觉得它有意义。虽然我并没有在求职的状态,但我深深地被这个项目打动了。这个平台可以把国外的优秀办学理念带到中国,也可以完成一些我自己原本想做的中美交流项目。所以,我毅然结束了22年的旧金山生活,和太太一起来到了天津。

记者:即将接任天津茱莉亚首席执行官,你未来的工作会有什么变化?

何为:我会在6月底正式上任首席执行官兼艺术总监,目前工作交接基本完成了。

2017年,卜怡明(Alexander Brose)和我来到天津,开始进行天津茱莉亚的筹备工作。当时,他担任首席执行官,我是艺术总监兼学术院长。我主要负责向教育部提交学校的审批、完善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推进教师团队的全球招聘,同时帮助卜怡明建立学院的行政团队、管理架构、运营制度等,一切都是从头开始。

刚到天津时,我们一共四个人,校园还是一片荒凉的工地。天津茱莉亚是茱莉亚的第一个海外校园,也是中国第一个表演艺术类并授予美国硕士学位的合作办学机构,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无从借鉴的。我们做的几乎每一件事,都是一次新的尝试,也对天津茱莉亚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那段经历非常宝贵,也为五年后的今天我出任首席执行官兼艺术总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艺术总监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新角色,而首席执行官的各方面工作我也一直都有接触和参与。在卜怡明任职期间,学院建立了很好的机构文化,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完善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扩大外界特别是非专业领域对天津茱莉亚的了解和认知,并且让我们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更加了解并认同学院的教学理念和办学宗旨。

作为天津茱莉亚2.0时代的首席执行官,我希望为天津茱莉亚在中国深耕发展建立起良好的生态和体系。包括寻求合作办学政策上的突破,为学生们创造更多的实践演出机会,增加校际交流以及与其他演出团体的合作,特别是在后疫情时期策划全球招生、演出和教学交流活动。同时,还要启动一些新项目,包括公共教育和继续教育项目,让更多非专业人士在天津茱莉亚受益。

天津茱莉亚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2.0时代,希望它能很快开花结果。

记者:你是一位奋战在教育一线的老师、活跃在演出一线的演奏家,担任首席执行官以后,未来如何平衡管理、教学、演出呢?

何为:其实这两年我的教学和演出工作都有减少,到下一个工作阶段,可能还会有所调整。作为一个职业演奏家,我还是希望能保持持续教学和演出的状态。这不仅对我个人很重要,对学校也很重要。

5月19日晚,我们举行了2022学年末庆祝音乐会,第二天就是首届研究生的毕业典礼。正值期末,非常忙碌,那么忙,我还是决定参加这场音乐会的排练和演出。我和同事们保证每天有两三个小时和学生一起排练。在首届研究生即将离开学校时,能和他们一起经历最后一场音乐会,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

这不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价值,也让我从行政工作中得到一些调整和平衡。在教室里和舞台上,我好像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大脑,每天排练两个小时,反倒让我更加清醒、更有活力。同时,作为一个管理者,走进教学一线和演奏一线,也能让我从专业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在行政工作中去支持和满足艺术和教学需求。

我很喜欢埃隆·马斯克的一句话:“我宁愿去生产一线多看看,也不愿意开太多的会议。”我希望,经常跟老师和学生有专业上的交流,听听管弦乐团的音乐会,看看室内乐的演出,对学校的艺术水准有最及时、最直接的感受。我希望,在首席执行官和艺术总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对艺术水准不断追求的同时,也努力提高整个团队运营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