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走进甘肃,聚焦敦煌文物“高地”建设

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2022-06-11 08:38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2022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文物局确定的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

澎湃新闻获悉,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于6月10日—11日在兰州举行。活动期间,甘肃省150多家文博单位将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展览、文博知识讲座论坛、博物馆研学、文艺演出、文化科技创新等490余项活动。为推动敦煌文物事业“典范”和“高地”建设,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将签署共建敦煌研究院协议。

甘肃,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坐拥不可移动文物16895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32处。博物馆228个,可移动文物42.34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1.74万件(套)。各类纪念馆63个,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83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2536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466件(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8座……

聚焦敦煌文物事业“典范”“高地”建设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6月11日上午将在甘肃省博物馆举行开幕式。活动开幕式上,为推动敦煌文物事业“典范”和“高地”建设,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将签署共建敦煌研究院协议。

莫高窟

莫高窟,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敦煌,一个耀眼的文化坐标。为了这颗明珠,永远熠熠生辉;为了这个坐标,永远屹立不倒。一代又一代莫高人扎根大漠,赓续接力,取得骄人成绩。

莫高窟第148窟数字化采集工作现场

2004年,依托敦煌研究院组建的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成为我国文化遗产领域首批三家科研基地之一。

2008年,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研制成功,敦煌研究院成为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专业委员会依托单位。中国人首次担任该专业委员会主席。

2009年,我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2011年,组建甘肃首个文化遗产领域重点实验室。

2016年,我国首个基于风险理论的石窟监测预警体系建成运行。

2019年,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组建。

2020年,我国首座文化遗产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通过专家验收。

2021年,敦煌研究院积极申报文化遗产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

“多年来,我们一直走在不断探索和求真创新的路上。”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郭青林说。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的足迹已遍至我国16个省区,并开始着眼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大量珍贵文物被抢救并重放光彩。

莫高窟第360窟藻井中的迦陵频伽

敦煌莫高窟曾长期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破坏。残垣断壁、风沙掩埋、崖体坍塌……历史照片显示,莫高窟大量壁画暴露在风吹沙打、日晒雨淋的露天环境中,整体风貌破败不堪。

直到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成立,这一状况才得到初步改善。以常书鸿为代表的第一代莫高窟人,通过清理积沙、修筑围墙、抢救濒临毁坏的壁画彩塑等探索性保护实践,开启了敦煌文物保护事业的新篇章。

“经过70余年艰苦卓绝的探索,敦煌研究院已经由原来的‘保护四人组’发展为200多人,成为全国最大的集研究—设计—施工全链条一体化的文物保护团队。同时,在《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在国家工程中心等研究平台的支撑下,在化学、地质、土木、物理、生物、环境等多学科人才队伍的通力协作下,莫高窟的保护工作进入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重发展的新阶段,并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科学保护和精心管理的典范。”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说。

当前,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中国特色·敦煌经验”文物保护模式已基本形成,并逐步走向国际。团队研究成果逐渐向阿富汗、尼泊尔、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延伸,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

“文物保护,永远在路上。”苏伯民表示,未来,敦煌研究院将持续聚焦“典范”“高地”建设,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基础研究,聚焦国际前沿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大需求,积极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落地,通过多学科交叉汇聚与培养顶尖人才,以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和有效利用为使命,积极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推进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奋力开创新时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物事业平衡协调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举行甘肃省博物馆扩建工程开工奠基仪式

活动开幕式之后,主办方将举行甘肃省博物馆扩建工程开工启动仪式,为工程开工奠基。

为了把更多珍贵文物藏品呈现给观众,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甘肃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甘肃省博物馆扩建工程被列入省级重大项目,于2021年1月批复立项,工程总投资3.5亿元,总建筑面积3.2万㎡,其中地上1.8万㎡,地下1.4万㎡,工程建成后,将大大增强展览展示和科技研究能力,有效拓展公务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建设质量。

甘肃省博物馆全景(甘肃省博物馆供图)

甘肃省博物馆坐落在位于黄河之滨的兰州市,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其前身可以追塑到1939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1950年改为西北人民科学馆,1956年改名为甘肃省博物馆。

据了解,经过数次改扩建工程,目前甘肃省博物馆各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展览大楼建筑总面积2.85万平方米。凭借甘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陇原大地留下的大量珍贵文化遗存,甘肃省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8.6万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702件(组),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独具特色,已经成为甘肃省对外宣传展示甘肃形象的城市“会客厅”。

莫高窟“文物保护”相关活动

甘肃省文物局还介绍称,5月至6月,全省文旅、文物系统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遗产日主题活动。敦煌研究院还将举行“数字敦煌X腾讯互娱 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成立发布会、“云游麦积山 领略东方美学”线上直播讲解,省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论坛、“博物馆之夜”走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历史时空传送门——穿越探墓之旅”等。

“云游麦积山 领略东方美学”线上直播讲解

值得关注的是,在甘肃天水,天水市博物馆联合潍坊市博物馆推出的“ 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专题展”在6月11日对外展出,作为天水市博物馆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之一,展览分为“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淡如我辈成胶漆,狂到狂奴有性情”三部分,共展出文物53套72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件。这次展览通过梳理郑板桥的生平经历,结合其书法绘画精品、作品的石刻或木刻拓片等,从多个方面向观众展示郑板桥勤政爱民、艺术“三绝”的大家风采。包括郑板桥的经典之作之一《难得糊涂》石刻拓片,及《峤壁兰图》《春风十里》书法轴、行书七言联《有子知君》、石刻拓片《修城记》等众多精品佳作。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30日。

(本文综合自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等相关资料。)

    责任编辑:李梅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