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0分钟回顾烧脑WE大会:移民太空、返老还童、量子计算
11月5日,著名宇宙学家霍金提出“人类移民太空”的最新观点再次刷屏,而在这场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腾讯WE大会上,除了霍金之外,还有诸多科学家带来了精彩观点。
譬如前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主任Pete Worden详述了和霍金合作的“突破摄星”计划,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学教授Tony Wyss-Coray告诉大家返老还童也许不再是痴人说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张康正在研究将人类平均寿命延长至150岁,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深入浅出给观众科普什么是量子计算……
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David Wallerstein)在大会上说,我们要有放眼全星球的视角。“我们都希望日子过得很不错,在改变自己的生活之外,改变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但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实时地去关心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
实际上,WE大会从5年前启动到现在,也见证了腾讯在未来科技领域的投资步伐。
2014年,WE大会请来了奇点大学联合创始人Robert Richards,他那时刚创立Moon Express,后来腾讯投资了这家公司,今年5月它成为美国首家拿到“私人登月执照”的公司。
2015年登台的Satellogic,是一家微小卫星的发射公司,腾讯后来也投资了它,今年6月在酒泉用长征4B运载火箭发射了第6颗地球观测卫星,它的目标是300颗。
2016年,Barry Barish来WE大会讲引力波,2017年就因为引力波领域的研究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1月5日,网大为还透露,腾讯投资了一些消费者相关的航天技术公司,比如Lilium jet,这家公司制造快速飞行器,让你可以每晚住在某个农村喂牛睡觉,而白天又在北京的写字楼里上班;还比如一家协助发展中国家保证他们用最少的资源做最大的事儿的公司,以及通过一次验血用人工智能分析出你所有病源和可能遭受的疾病的公司。
在WE大会开始前,澎湃新闻还和这些科学家们聊了一聊。下面来一起回顾这场历时一下午的烧脑大会都有哪些干货:
张康(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要将人类平均寿命延长至150岁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张康的团队,致力于研究在十年之内把癌症的死亡率降低一半,同时要把人类健康的寿命延伸到150岁。
“为什么现在中国的癌症死亡率这么高?是因为我们的诊断太晚了,50%至60%的病人等到有症状、看医生,病情已经在三期、四期,肿瘤已经扩散了,这就注定在这个时期要挽救生命是很难,只能是延续生命,而且他在延续生命过程中代价太高,吃的药只能是在痛苦中延缓。”张康说。
张康说,通过生物标志物,可以更加精准的提早诊断。张康的研究团队在研究“DAN甲基化治疗”,它对癌症的敏感性要远远大于常规的检测方法。
“所有的细胞都有一个生物钟,生物钟是由于DNA甲基化控制的。通过修饰这个生物钟或者是DNA甲基化,我们的实验室已经能够做到年龄逆转,比如让80岁的人,我们一直能把钟拧回零岁,当然我想在座谁也不想再从牙牙学语开始重新过人生。”张康说。
张康团队也找到了加进衰老的因素,这些因素和糖尿病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都有关系。“正因此,我预计我们能够把人的生命延长到150岁到200岁。我们希望他活了200年,但是身体年龄还是在50岁以下,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把所有的老年性的疾病都屏蔽掉。”
当然,假如全人类的平均年龄到了150岁,也可能带来新的伦理问题。
张康告诉澎湃新闻,这时候地球可能就会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咱们有这么多的资源能够支持这么多人吗?家庭结构变了,社会结构变了,这些怎么解?“我也在思考,但是没有想好。”张康说。
Pete Worden(突破摄星执行董事、前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主任):揭秘霍金“突破摄星”计划

因此,霍金在去年推出了“突破摄星”长期研发计划,目标让星际旅行变成现实。
所谓“突破摄星”计划,希望利用邮票大小的纳米太空探测器,以期能以五分之一光速(每秒6万公里)、经过约20年的航行时间抵达半人马座α星,并在到达后再经过约4年的时间向地球传回信息。
纳米太空探测器包括两部分:装有通讯、摄像等设备的“星芯片”和厚度约为几百个原子的太阳帆。
在今年,“突破摄星”与欧洲南方天文台携手合作,进一步探寻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的宜居行星,希望人类已经延续了200万年的火种,能够继续延续下个100万年。
突破摄星执行董事、前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主任Pete Worden在大会现场,分享了“突破摄星”项目新进展。项目组通过行星飞船到太空,收集宇宙信息,寻找生命体。如果可以保证飞船能够用光速的20%的速度持续20年的航行,持续的给地球传回相关的一些信息,2050年左右的时候,就可以收到在整个银河系当中可能有生命的其他的星球上面的一些生命迹象的图片。
另外,在突破项目当中,有一个项目叫做突破聆听项目,目的希望能够寻找外星人可能发给地球的信号的。他介绍,项目把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集结起来,比如西弗吉尼亚州绿岸射电望远镜、澳大利亚帕克斯望远镜,也与英国、南非合作。一年以前,项目组与中科院的国家天文局合作,使用中国FAST望远镜,这是全世界最大的望远镜。
这一方案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但至少在目前,还没有能力制造出飞行速度达五分之一光速的飞行器。
Pete Worden告诉澎湃新闻,接下来在行星飞船主要攻关的难点,其中有一部分是它的激光推进器的部分,在三个月前开始征求相关的一些计划以及方案,目前已经发出了这些计划的邀约,这将最终完成飞船的推进力的部分。
Tony Wyss-Coray(斯坦福大学神经学教授、老年疾病研究专家):返老还童也许不再是痴人说梦

此前2014年,他在年老小鼠和年轻小鼠之间建立了血液循环系统,发现重复输入年轻血浆能够使得老年小鼠的大脑变得年轻。
2016年,首次人类的“换血”实验开始。Tony Wyss-Coray是这项研究的参与者之一。实验由70个平均年龄60岁的大龄人士参加,其中有2个患有轻度的阿尔兹海默症。在9个月的血浆注射中,大龄人士普遍感觉身体比以往更具活力。 2个50多岁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病情也明显好转。其中一个甚至已经被医生允许开车了。
Tony Wyss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现在全世界有数以百万计的阿尔兹海默症的病患、帕金森症的病患,还有其他老年退化型的病患。把他们都加在一起,即便这个机制证明是成功的话,现有的血浆供给也是不够的。
Tony Wyss说,问题就是在于,如果证明这个机制是可行的话,我们要搞清楚下一个问题,在年轻的血浆当中,哪一些成分真正起到了防止老化或者是逆转的这种效果?作为一个科学家,我们用循序渐进用科学的方式,按部就班的验证。
而这些实验结果或者任何一个科学理论其实也都是要与时俱进的,他要通过时间检验的。
还有一些嘉宾的精彩观点如下:
姚期智(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计算专家、图灵奖获得者):我们已进入能看到量子计算机将要做出来的时间段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能看到量子计算机将要做出来的时间段,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最后的一里路,但这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也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最后一里路。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可以结合在一起。我们如果能够把量子计算用到人工智能里面,我们可能会比大自然更聪明。
Pablos Holman(未来学家、解决世界性问题的科技发明家):电脑本身并不代表技术

郝景芳(中国科幻作家、第74届雨果奖获得者):人工智能目前只是一个绝顶的武林高手

Ed Gerstner(国际顶级科学出版集团施普林格·自然中国区科学总监):青年科学家是科学发现领域中最活跃的人

霍金(剑桥大学物理学教授、著名宇宙学家):到2600年,电力消耗将让地球变成“炽热”的火球

网大为(腾讯首席探索官):当你问了问题以后,答案就在不远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