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警惕!回复一条退订短信,却被骗了20余万元!

2022-06-12 20: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十年辛苦钱,一朝痛失无。

这种凉彻心扉的事,

让刚过而立之年的小张很长时间无法接受。

想起那天在慌乱之中不经意的操作,

他后悔不及。

那天,劳累一天的小张,

晚上9点坐上了回家的地铁。

“叮咚、叮咚、叮咚”,

接连到来的三条短信又唤起了小张紧张的神经,

难不成公司有紧急通知?

小张慌忙打开手机。

"

“您订阅的手机报,50元/月,即将扣费,欢迎体验实时便捷信息!”

“需要您的再次确认,如退订,请发送‘取消+验证码’至1008***,三分钟内有效。”

“尊敬的客户,您好,您的USIM卡6位验证码为38**27”。

"

“我从没订过什么手机报呀?还想骗我消费。”小张想也没想,果断把“取消+38**27”发送出去。

本以为躲过了一场手机吸费陷阱的小张,谁知一张更大的诈骗大网已经将他罩住,令他几近窒息。

自验证码发出的那一刻起,小张的噩梦随之而至。

回到家里,小张发现手机无故瘫痪了,无法进行任何操作,任凭他怎样关机重启,始终显示“无SIM卡,无法提供服务”。

起初,小张觉得可能是欠费了,也没怎么慌张,用WIFI给手机充值了100元,但还是没反应,想给客服打电话询问情况,奈何无服务状态下手机拨不出去。

就在小张束手无策之时,手机在无线网络下,接连收到某宝、某度钱包及网银跨行转账提示,每次数额不等,多则好几千,少则几十元。看到自己的血汗钱一笔笔转出去,小张的心在滴血。

就这样,在小张眼皮子底下,有人在另一个终端上操作他的某宝、某度钱包及银行卡账户,生生“抢走”了小张的二十余万元。

“这是我参加工作十年的收入,转瞬之间什么都没有了,卡里一分钱都没给我剩下。”小张欲哭无泪,“这期间我多次尝试联系,无奈操作不了”。

后经调查显示,当晚小张的手机号在外省成功登录某通讯商官方网站,先是订阅手机报,随后在线办理了自助换卡业务。

自输入验证码后即刻换卡成功,新卡生效,旧卡作废。也就是说,相当于更换了机主,手机号落在了别人手里。自此,骗子躲在幕后,肆无忌惮操纵小张的银行账户接连转账,而真正的机主小张蒙在鼓里,全然不知。

“简易的手机密码,加上我个人身份等信息已经泄露,使得骗子成功破解,在外地能轻易登录官方网站自助办理换卡业务,进而行骗”,事后小张反思,“日常各样密码使用频繁,怕混淆记错,我一般都是用身份证后六位当密码,给了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警方小贴士

信息时代,验证码是你需要守住的最后一道“防线”!

验证码动态随机发送,是保证客户资金、信息等安全的屏障,其最终目的就是防止有人恶意破解原始静态密码、阻止其进行不良操作的有效措施。护住验证码的关键性不言而喻。

一是不轻易透漏自己的身份、手机号码、银行账号等关键信息。不要出于好奇或贪图小便宜,在某些测试性格、运势等小程序,或是街头免费送小礼品的活动中,填写自己的敏感身份信息等,以免被犯罪分子伺机利用。

二是原始静态密码设置不可过于简单。这是护住信息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千万不要贪图方便易记,随意简单设置,要设计相对复杂的密码,并妥为保管。

三是遇事三思而后行。越是显得紧急的事,越是要冷静处理。诈骗分子往往先行制造紧张空气使受害人产生压迫感,并通过误导、恐吓等手段,促使其朝诈骗预期前进。

四是手机离奇“瘫痪”要迅速及时处理。正常使用中的手机一般不会出现无故死机等现象,即使有类似情况出现,一般再次开关机即可解决。对突然出现的手机“瘫痪”现象要保持高度警惕,可通过借助周边人迅速对涉及资金账户等进行挂失保全。

记者 马国明

原标题:《警惕!回复一条退订短信,却被骗了20余万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