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柳堂读书记︱略谈康熙初刻本《幽梦影》

冬晖
2017-11-14 15:06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 >
字号

明代中晚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社会风习亦随之发生变化,孕育出一种更加重视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的潮流。表现在思想学术界,主要就是王阳明及其门人弟子的心学,李贽也可算作其中之一;表现在文学领域,俗文学方面就是市民文学(小说、戏曲等)的快速发展,雅文学方面则主要是注重“性灵”的文学思潮,其代表人物有“公安三袁”、竟陵派钟、谭和屠隆等人,他们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小品文,更晚一点的张岱更是将这种文体推向了高峰。这个小品文创作的热潮一直延续到清康熙时期,后来由于文网渐密,知识分子转向经史学术研究,导致“文人之文”向“学者之文”转变,此文风方逐渐消歇。直到清末民国时期,小品文才又再度受到重视。而康熙时期小品文创作的代表作就是号称“千古奇书”的《幽梦影》。

熟悉现代文学史的读者都知道,从二三十年代开始,周作人、施蛰存、林语堂等人就提倡学习晚明及清初的小品文。施蛰存1935年编辑出版了《晚明二十家小品》一书,封面题签即周作人手笔,当时此书销量很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而林语堂更是在他的英文名著《生活的艺术》中专门列出“张潮的警句”一章,并对《幽梦影》大加赞扬:“这是一部文艺的格言集,这一类的集子在中国很多,可没有一部可以和张潮自己所写的比拟。”很多欧美读者就是通过林语堂而知道了《幽梦影》,并把它称为“东方人的智慧书”。

《幽梦影》的作者张潮,字山来,号心斋,安徽歙县人,顺治七年(1650)生。他的父亲张习孔顺治六年中进士,历官刑部郎中、山东提学佥事等职,而且工诗善文,有《诒清堂集》《周易辨志》等多种著作。可以说,张潮虽然家世并不算显赫,也是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张潮受家庭熏陶,自幼即好学,且喜结交文士。从他传世的书信集《友声集》和《尺牍偶存》来看,其交游甚广,有书信来往者超过三百人,当时名士如余怀、冒襄、孔尚任、王晫、石涛等人都与他有较为密切的交往。张潮本人的作品也很多,见诸记载的就有《心斋诗钞》《聊复集》《心斋词》《奚馕寸锦》等二三十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幽梦影》了。

《幽梦影》是一部清言小品文集,共两百一十九则。每则字数少者十余字,多者亦不过一两百字。其文题材广泛、文笔优雅、深蕴理趣,一出版就不胫而走,引起了各地文人的广泛关注。从张潮与友人的来往书信中可以知道,幽梦影成书后并未马上出版,而是先在少数朋友中流传,并得到了一些评语,正式刊刻于康熙三十七年。此后由于各地友人和读者纷纷寄来评语,又在原板片上多次增订重印。但后来由于文坛风习的变化而受到冷落,中间一百多年未经重刻,一直到清代晚期才又被重新出版。这样一部近百年来重又广受欢迎的奇书,却很少有人提到它最初也最重要的康熙原刻两卷本。翻翻现代几种比较权威的书目可以看到,《清史稿·艺文志》著录:“幽梦影一卷,张潮撰”,估计可能是道光刻《昭代丛书》的一卷本。《安徽文献书目》著录:“幽梦影,昭代丛书。”1989年黄山书社出版的《皖人书录》著录张潮著作颇为完善,共计二十余种,但除了几种清末民国翻印本外,也只提到了一个郑振铎《西谛书目》著录过的清刻二卷本,这个没有标明年代的版本我未曾见过,怀疑也未必就是康熙原刻本,而有可能是同治间迟云楼翻刻的二卷本。其他已经出版的多种公藏善本书目也未著录这个康熙本(不排除某些馆未将此书列入善本),只有2002年出版的《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古籍善本卷》中记录了北京文物局藏有一部清初刻本(从所附书影看,就是康熙原刻本)。九十年代以来,各地出版社出版了多种《幽梦影》,绝大部分也都是依照清末翻刻本重新整理的,(例如笔者手边的江苏古籍本,中州古籍本和中华书局的中华经典随笔本)这不能不说是种遗憾。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来这个康熙本的确已经相当罕见,不容易找到。曾在光绪年间翻刻此书的啸园主人葛元煦在《幽梦影》后跋中就提到,“余习闻幽梦影一书,着墨不多,措词极雋,每以未获一读为恨事……”,可见清末时已难得;二来,按照传统的观点,《幽梦影》也不是什么严肃的著作,好像不需要用严格的学术规范去要求。但经过对比,康熙原刻本的确有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与后来的翻刻本有所差别,不能忽视。

上面提到过,《幽梦影》成书后又收到各地寄来的很多读者评语,从而在原版上进行了增补和改订。我寻求多年,有幸陆续得到两部康熙本,就发现几处这样的异文,兹举例说明如下:

首先,这两部书都可确认为出自同一副板片,只有刷印先后之别。一本较初印,版心有“诒清堂”字样,知为张氏自刻本无疑。另一部稍后印,但由纸墨判断,最迟亦不晚于乾隆初期,“诒清堂”三字已铲去,可能是张潮去世后书版易主,得版者重印时所为。 张潮去世之年无明确记载,一般认为在康熙四十七年左右。

再看内文。卷上“文人讲武事”条,较初印本第一条评语为蒋宋微(可能是蒋宋徵之误)所作的“今之诗翁讲诗,亦属道听途说”,后印本则铲去此评语,改为王寿峰的评语了。卷下“才子遇才子”条,较初印本天头有曹冲谷长评语一条,后印本则删去不存。卷下“镜不能自照”条,较初印本第三条评语为吴镜秋所作,后印本则已剜改为蒋宋徵的评语。翻阅几种前述的新整理本,这五条经过修改的评语都未被收录,可能是其所据之底本就没有把各家评语刻全。今按,《幽梦影》的诸家评语绝非可有可无,这种把读者/评者安排在文本之中,互相讨论的方式可算一种创举,它记录了读者与作者之间阅读和讨论的过程,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跟帖”。把不同意见汇集在一起,体现出了作者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评语与正文互动交流,密不可分。希望以后新的整理本能够多参考几个康熙印本,尽可能多地收录诸家评语,对研究康熙时期的文人风尚也有参考价值。

还要顺便提到的是,较初印本有署名为“陈灵羽”的通篇眉批共计百余条,虽然暂时查不到此人的生平事迹,但从评语内容看,不无可取之处。例如卷上第一条:“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其眉批曰:读经如春,太和元气也;读史如秋,褒贬严肃也;读子如冬,意义秘密也;读集如夏,情致全发也。评语亦颇有味。卷上“无善无恶是圣人”一条,其评语曰:“亦善亦恶是英雄。”细思也不无道理。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