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正在复兴的博物学,可用来发掘柔弱缓慢这些被忽略的价值?
近年来,博物学成为出版的热点。国内各大出版社纷纷推出博物学主题的图书,商务印书馆的“博物之旅”和“自然文库”,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博物学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沙发图书馆·博物志”,重庆大学出版社“自然的历史”丛书等。在这些书中,星辰宇宙、花鸟虫鱼化作精美的图片,伴随着娓娓道来的知识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书籍用科学、艺术、文学或哲学的方式讲述自然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生命的人文新视角”。“博物之旅”丛书主编、中央编译局研究员薛晓源在接受采访时说,博物学这门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古老学问,于当下焕发生机,并非偶然。“看似小众的博物学在公众层面的复兴,彰显了深度求知、艺术鉴赏、科技人文融合的多元欲求,就拿博物绘画来说,它对唤起大众的美学鉴赏大有裨益。”
或许正如《博物学家》(The Naturalist,1856)所说,“没有哪一种研究会比博物学研究更迷人……一只昆虫就能激起我们心中情感的涟漪……田野里的花、空中的鸟、海里的鱼、在地球表面缓缓挪动的生物们……它们对人类一视同仁。所有人都可以研究它们的习性,检视它们的特点并欣赏它们的美。”
博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在现代自然科学诞生之前,它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古老方式,涵盖了对动物、植物、矿物、生态系统等所作的宏观层面的观察、描述、分类等,包括当今意义上天文、地质、地理、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生态学、自然文学、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
如今,博物学正在吸引着众多的爱好者与实践者,自2015年11月14日,首届博物学文化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后,博物学在中国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公众参与人数不断增加,新闻出版界、教育界等对博物学也越来越重视。

本次画展展出了国内外博物艺术家的精美作品,包括部分原作。国外部分主要来自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林德利图书馆及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馆藏作品。在这些画作中,可以看到鸟类学绘画在16世纪到20世纪中于技巧及风格上的发展;可以看到不同种类的水果令人垂涎欲滴的记录,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品种已经不复存在了;还可以看到二十多株在多位画家笔下“盛开”的鲜花,在同样的美丽背后每一种的故事都有着不同的精彩。
参展的国外博物艺术家有赛莉亚·刘易斯、詹姆斯·霍普·斯图尔特、约翰·莱瑟姆、威廉·麦克利夫雷等。赛莉亚·刘易斯是英国知名的自然作家和插图画家,曾获得英国皇家水彩画协会2009年大奖和温莎·牛顿学院金奖。著有《海滨自然笔记:在海边发现季节的更迭》《大自然年历》等,下面这幅画是她的作品《春·夏·秋·冬》,作者用不同的场景和风景展现了海滨四季的变化。在惊叹大自然的神奇时,你还会遇见不同的物种。这些不知名的动物、植物以及虫鱼贝类等,总会给你带来别样的惊喜。










博物学的复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实践的平台,正如第二届博物学文化论坛提出的《博物理念宣言》所说,“博物是人类感受、认知和利用大自然的一种古老方式。复兴博物学意在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重申人类从属于大自然这一基本事实。博物过程反思现代性的逻辑,敞开个体感受世界的窗口,努力发掘二分法中常被忽视一侧的价值(如柔弱、缓慢、低矮、小巧等),有助于重塑人类的质朴心灵。”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