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绿会野生生物可持续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海滨博士谈羚牛保护
集思广益,绿会野生生物可持续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海滨博士谈#羚牛保护#
日前,大风和绿会同事就唐家河羚牛保护进行讨论,并欢迎相关专家批评指正。讨论中,王海滨博士发表个人见解,现整理与读者分享。
人们直观认为,唐家河羚牛种群局部过载;但是否真正过载,过载多少,需要科学的数据来证明。而且种群数量、栖息地承载量都是动态的数据,过载的效果也不会全部即时表现出来。因此,要想得出准确结论,很困难。
保护区之前的回函依据是他们自己统计的数据。我们要同保护区探讨问题,也要有自己的数据。目前无论提迁徙通道,还是迁地保护,都有点早。建议先与各方面多接触,再去现场调查后,最后提出具体的保护建议。
建议考虑如此行动:到现场调查,与唐家河保护区及研究机构等进行充分交流,对种群调整、迁徙通道、迁地保护等措施进行深入研究。还应考虑与四川省林业厅等有关部门接触,作为管理机构,它们对今后采取何种保护管理措施发言权很大。
一般来说,大型兽类有效种群要在500头以上,才能保证一定的遗传基因多样性。不过这只是理论估算,对实践指导意义不大。即使不过载,迁地保护和扩大栖息地范围比较正确,是重要的保护措施。
针对唐家河羚牛局部过载,有几种应对措施:
一是保持现状,通过激烈的种内竞争,提高个体质量。
二是采取种群调控措施,如猎杀一部分个体,减少密度,包括纪念品狩猎等。
三是帮助自然迁徙,主要是修复被人为活动截断的迁徙通道。
四是在无法恢复自然迁徙通道的情况下,采取迁地保护措施,但这条最费时费力javascript:void(0);。
以上措施,首先都需要进行研究,了解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对栖息地和伴生物种的影响,从而确定是否过载及过载的程度,进而决定采取针对性措施。
文/Whb 审/绿宣 责编/Angel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