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工人日报:人艺七十“茶”正酽

云外/工人日报
2022-06-19 07:27
有戏 >
字号

人艺七十“茶”正酽。

为迎接院庆70周年,6月6日至12日,北京人艺推出包括经典剧目线上推送及导赏、剧本朗读、院庆纪念晚会实时直播等院庆活动。《阮玲玉》《鸟人》《海鸥》3期剧本朗读;《雷雨》《蔡文姬》《白鹿原》《窝头会馆》等经典剧目网上放送,累计点击人次已超过1.4亿。比70年来走进剧院看剧的总人数多出了7倍。

12日是院庆的正日子,19点30分,院庆版《茶馆》线上线下同时上演,更是吸引高达5000万人次进入直播间观看,“话剧直播天花板”一评成了刷屏弹幕。

时间流转到30年前,1992年7月16日晚,焦版(焦菊隐导演)《茶馆》的“绝唱”,首都剧场内,掌声如潮,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表演大家返台谢幕,几个年轻观众跳上台,献上一条横幅——“戏魂国粹”。

30年前台上老艺术家,已有多位仙逝,接棒的“新”演员也都成了如今的台柱子、老前辈;更新的版本,业已是当下被追捧的经典;“怎样才能买到《茶馆》的票”却依旧是戏迷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无论是台上“戏魂国粹”,还是线上的“天花板”,这样的口碑与评价,70岁的北京人艺当得起;“黄金一代”演员于是之、蓝天野、童超、郑榕、胡宗温、英若诚、黄宗洛当得起;如今挑起大梁的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何冰、吴刚、徐帆、龚丽君、冯远征等人也在为不辜负观众们对经典的期许而竭尽全力。

拥有一代代观众追捧的“底气”,除了依仗台上一代代坚守对戏剧艺术的赤诚热爱、坚守艺术的理想、坚守戏剧的品格、不断磨砺自身的演员,还有剧院都创作本身的重视。著名剧作家、何冀平当年是名工人,时任书记的赵起扬慧眼识英,足足等了她4年,才将圆了大学梦的何冀平调到剧院。

看完她的《天下第一楼》剧本后,老院长曹禺特意从医院回家,和她谈自己对剧本的看法,“我们一直谈到晚上,我是很发怵别人提意见的作者,但是曹禺本身是编剧,他的每一句都落在点上。他曾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写戏是辛苦的,要坚持下去。’”何冀平回忆道。

几天前“七一勋章”获得者、表演艺术家蓝天野于北京溘然长逝。蓝老有句话“不要叫我大师泰斗,称作演员就是对我最高的褒奖”。然而能为一个称职的演员比当明星要难得多。

在《雷雨》的导赏直播中,杨立新亮出了他的宝藏“便签账”,上面不仅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一次演出甚至是排练的日期,还有他为周朴园做的人物年表,甚至连《雷雨》发生时期中国工业的情况、工人的收入等背景资料,他也一一进行了调查。“这种方法不是我自创的,是和人艺老一辈演员一块儿排戏时学来的。”

此次直播的70周年纪念版《茶馆》是1999版老演员的最后一次演出。是告别,也是开端。《茶馆》很快将由新一代再“开张”。观众们用热切的、期待的,甚至崇敬的目光关注着《茶馆》,关注北京人艺,也期许着全国戏剧界、文艺界广大的从业者能带给我们更多的“饕餮盛宴”。

如何对上观众的胃口,如何让观众百吃不厌,北京人艺已经解锁了艺术规律,需要的是更多从业者跟随、践行、奉献。

    责任编辑:周子静
    图片编辑:金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