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拜登出访沙特的另一面:伊核协议年内重新达成几无可能!

2022-06-19 10: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据媒体报道,美国总统拜登即将于7月中旬出访沙特。这是其就任总统以来首次出访中东和沙特。

众所周知,沙特是美国在全球的铁杆盟友之一,也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哼哈二将”之一(另一是以色列)。近半个世纪以来,美沙联盟的核心基石是“石油换安全”。一方面,沙特带领一干石油生产出口国帮助美国维系“石油美元”霸权地位,另一方面,美国帮助沙特稳定其带有“中世纪封建色彩”的王室政权。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民主党总统执政期间,美国和沙特的关系总是搞不好。与上届共和党总统特朗普执政伊始,便于2017年5月份出访沙特不同(也是特朗普彼时就任总统后首次出访),此次拜登出访沙特是其执政近一年半后才安排的,沙特在拜登这届政府外交优先秩序安排上是靠后的。

这也难怪。拜登一向对沙特不感冒,特别是2018年“卡舒吉事件”爆发后,拜登对沙特和沙特王储默罕默德·本·萨勒曼(小萨勒曼)更加“讨厌”,称呼他们为“世界贱民”,这也导致沙特对拜登本人“颇有微词”“不屑一顾”。自从拜登上台执政后,美沙关系一改此前特朗普时期的“亲密无间”,变得“不瘟不火”,甚至“不断冷却”。

(拜登担任副总统时与沙特国王萨勒曼的会面)

今年2月底乌克兰危机爆发后,3月份以来,市场出于对俄罗斯油气“断供”的恐慌,布伦特国际石油期货价格曾一度接近140美元/桶(139.13美元)的近十年最高点。随后三个月,油价虽有回落,甚至降至100美元以下,但最近一个月,油价再次节节攀升,在120美元/桶的高位持续晃荡。同时,美国亨利港LNG交易价格(HH)一改“全球价格洼地”的特点,攀升至8美元/MMbtu以上,甚至接近9美元的历史高点。

居高不下的能源价格害苦了全球老百姓,也导致美国陷入近40年来罕见的高通胀,拜登政府的民意调查支持率也一降再降。尽管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2021年其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全球的15%和25%左右,且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已经通过释放1.8亿桶这一史无前例的巨额战略石油储备,以及要求全美大小油气生产商开足马力增产,来平衡市场、增加供应和平衡油价,以抑制通货膨胀。但日趋严峻的通货膨胀似乎不买账,全美经济似有陷入严重滞涨的风险。

这样的关键节点,拜登不得不放下身段,亲自去趟中东,亲自与沙特王储小萨勒曼“聊聊”,说服沙特这个OPEC的领头羊和GCC(海湾国家合作委员会)主角释放其闲置产能、实质性增加石油产量供应,从而进一步带动阿联酋、科威特和阿尔及利亚等OPEC和GCC其他成员国增加产量。要知道,过去三个月,尽管美国隔空喊话,不断呼吁沙特增加产量,但以沙特为首的中东国家似乎“不为所动”,拒不增产。4月份甚至出现了拜登主动邀约小萨勒曼进行电话连线,却被婉拒的尴尬事情。不得已,事情到了拜登必须亲自出马的时候了。

(维也纳伊核协议谈判现场)

与此同时,伊核协议六方会谈也没闲着。3月份甚至传出伊核协议即将全面恢复的鼓舞人心的消息。理由很简单,为了弥补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减少供应引起的市场失衡,有必要让“捆住手脚”(遭受制裁)的伊朗石油重新回到全球市场。看上去,美国似乎准备放伊朗一马。再说,与伊朗和解、重新签订被特朗普于2018年5月撕毁的伊核协议(JCPOA),于拜登而言是重大的“政治加分项”。

实际上,拜登政府执政以来,伊核协议相关方于2021年4月就开始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谈判,讨论美伊两国恢复履约问题,美国间接参与谈判。截至目前,谈判已进行了八轮,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外界对伊核协议近期恢复的期望值在降低。2月8日在维也纳开启的第8轮谈判草草结束后,各方各回各家,从此无下文。

6月16日的澎湃新闻报道,美国官员在近期的一次“简报会”上表示:若伊核协议谈判失败,不排除加大对伊朗制裁的可能。美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成员梅嫩德斯在简报会后表示:“问题是,(为潜在的协议)敞开大门的做法是否可取。这种做法,能否让美国告诉其他国家,‘我们已经努力过了,但(伊朗)不愿意配合。’”

被寄予厚望的伊核协议谈判,在柳暗花明的关口,再次陷入僵局。

如今,随着拜登即将出访沙特,大概率是美沙将联手合作,重拳干预失衡严重的国际油市。这样的话,伊核协议年内恢复谈判并重新达成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了。

可以用“不死不活”来概括目前的伊核协议谈判。所谓“不死”,就是说美伊双方也没有正式宣布谈判破裂,双方还举着谈判这个大旗。所谓“不活”,就是有几个关键性问题,阻碍着伊核协议谈判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是伊朗要求美国解除对“伊朗革命卫队”的制裁,并将其从支恐名单中去除,而这是美国人不能接受和让步的。另外,据说,伊朗方面在谈判中要求美方设定不能因为新的政府上台而随便退出伊核协议的机制,而这也是美方难以接受的。

二是双方达成协议的政治意愿在下降,与去年相比,双方的意愿下滑厉害。无论伊朗还是美国,均受制于国内政治的考虑,均担心如果让步过度的话,在国内不好交代。均觉得现在达成这个协议对于彼此而言风险大而收益小。在这种评估前提之下,双方都觉得谈不成好的协议,就不达成协议。所以,今年三月份以来,相关各方没有在维也纳恢复谈判。

三是拜登总统即将到来的沙特之行,意味着美国已经将缓解国际能源市场危机的重点放在OPEC国家和海合会国家身上,重中之重是沙特。还意味着,通过重新达成伊核协议、给伊朗松绑、让伊朗原油大规模(预计可达到150万桶/日左右)回归市场,这套方案已经居于次要地位。既然美国和伊朗双方都不急于达成协议,或者说,双方都不愿意做出重大妥协,这种情况下,还不如先缓一缓再说。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重新达成伊核协议是拜登当时的竞选承诺,若能达成,确实能在中期选举时加分。但现在情况变了,如果做出较大让步、硬着头皮达成协议,反而会在国会中失分,反而会变成拜登政府的“失分项”,索性缓一缓。

于沙特而言,既然拜登已经抛出了“橄榄枝”,还得给美国一个面子,以借此缓和双方关系。于是,沙特最近的政策调整似乎变得更加“务实”和“政治正确”。据报道,沙特有意降低了7月份对华石油出口量,毫无疑问,减下来的那一部分预计将会转供到欧洲。这样算是在美国总统到访之前,给美国抛出的“媚眼儿”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清泉能源SpringEnergy”,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联系“清泉能源”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