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周艺术人物|盖里的多伦多塔楼与一对父子的上海“城长”

钱雪儿 畹町
2022-06-20 07:28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曾设计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近日公布了其在多伦多的最新塔楼“形之塔”。多伦多出生的盖里把他对城市旧建筑的感受融入塔楼,使那些元素成为设计的DNA。

在上海,画家丁筱芳、丁阳父子用青绿山水画上海景观;艺术史学者佛朗切斯科·莫瑞纳的《中国风:13世纪到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在美国,艺术家明星邓肯·汉纳70岁辞世。《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一周以来的热点艺术事件与人物。

加拿大多伦多 | 建筑师弗兰克·盖里

超高层新作:多伦多双子塔方案公布

弗兰克·盖里

近日,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公布了其在多伦多的最新塔楼“形之塔”(Forma),该项目是他在加拿大的第一座住宅塔楼作品,同时也将成为弗兰克·盖里所有项目中最高的建筑。自设计之初,该项目就探索了如何通过细致的考量以重新定义建筑所在的城市环境,并着重探索了塔楼在 King Street 和 Duncan Street 两侧的影响。弗兰克·盖里建筑事务所表示,形之塔的设计目标“是将建筑的视觉动态与活力注入到多伦多的天际线中”。

“形之塔”细节效果图

形之塔有着不规则的塔楼形态,每个塔楼的各个体块相互错落、倾斜,因此塔楼之间的空隙也变得充满动态,并随着人们在城市中视角的移动而变化。并且,塔楼复杂的立面纹理及材质进一步地增强了不断变幻的建筑体量感:其立面上的金属材质映射着白天的光线,使得塔楼的立面模样随着阳光而不断变幻。由此,建筑如同流动、蜿蜒的河水,在多伦多天际线上粼粼地闪耀着。

弗兰克·盖里生于多伦多,在这次设计中,他希望形之塔可以让人联想到一些对他成长十分重要的建筑。“我是这座城市的传统主义者,我的记忆中有着多伦多的奥斯古德大厅(Osgoode Hall)、大学道(University Avenue)、国会大厦(the Parliament Buildings)和皇家约克酒店(the Royal York Hotel)。这些建筑组成了我儿时对多伦多的感受,因此我希望这些元素成为我们设计的DNA。”弗兰克·盖里1929年出生,当代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以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雕塑般外观的建筑而著称,著名作品包括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

“世界上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灯光,而每一盏灯也被城市中的种种建筑修饰着。我希望形之塔能够捕捉到多伦多的精粹。它不应该像任何一栋其他建筑。在这里,光线不同,城市的传承不同,因此这栋建筑也应是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同时,我也希望走在街上的人们抬头就可以看到这一巧思。”盖里说道。(整理/钱雪儿)

上海 | 画家丁筱芳、丁阳父子

以青绿山水绘写上海“城·长”

丁筱芳、丁阳父子

丁筱芳和丁阳,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对家乡的感情非常深厚,两代人都先后见证和经历了这座城市的巨变。而同为艺术家的父子二人,也一直都在寻找合适的机会合作一幅表达上海城市精神的作品。

“奋斗·系列展览之《城·长》——人民城市主题艺术展” ,是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指导,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与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联合承办,是 “奋斗·系列展览”第二部献礼之作。展览主题“城长”,寓意着人与城市和谐共生,一同成长的繁荣生机。本次展览共分为《人民城市·上海样本》和《人民城市·千城竞发》两大策展单元,展览将特别邀请一批国内知名艺术家进行主题创作,展出的近百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摄影、装置、新媒体等不同形式,通过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多维度的创作视角和沉浸式的场景体验来全方位呈现人民城市的暖意、惬意、诗意。

据悉,2022年春节伊始,他们受到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的特别邀请,共同创作一幅关于“城长”主题的作品,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在沟通好创作方向之后,丁氏父子迅速进入了创作的状态。

作品《江河恒流·上海恒新》 局部

作品《江河恒流·上海恒新》 局部

此次联手创作已经是丁氏父子二人的第三次合作了。与此前两次不同的是,此次绘制刚好发生在上海疫情爆发之后。在封控之前,父子二人还专门去苏州河一带采风,进行了小稿讨论,分析画面布局,没想到疫情发展太过迅速,采风之后父子二人都被封闭在家中不能外出。正是有了这一集中的时间段,使得整个创作进程加速,让原本计划的时间压缩了许多。

丁筱芳,祖籍浙江绍兴,1957年生于上海,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丁阳,1987年出生于上海,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丁阳说,这次与父亲合作的这件作品,也犹如一次家族文化的接力,是父亲节里献给爸爸的礼物,也是传给儿子最宝贵的财富。(整理/宗和)

上海 | 艺术史学者佛朗切斯科·莫瑞纳

《中国风:13世纪到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出版

不久前,《中国风:13世纪到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中国风:13世纪到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意]佛朗切斯科·莫瑞纳 著   龚之允  钱丹 译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2022

中国风(Chinoiserie)是自13世纪晚期开始就在欧洲出现的一种文化艺术现象,而马可波罗在元大都(北京)受到元世祖忽必烈接见这一事件可以作为中国风尚兴起的一个标志。不过,中国风这一学术术语则要到19世纪才得以确定,被用来形容受到中国或者更宽泛一些的远东文化影响的欧洲艺术潮流。

此次出版的这本书,通过配套的图片与文字为读者勾勒出中国风在欧洲发展历史的轨迹,包括13世纪末到17世纪,中国风在欧洲的诞生和早期发展;以及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晚期欧洲盛行的中国风的发展,涵盖历史、政治、地域和文化多个角度。

中国风并不局限于某一特殊的艺术媒介或特定的时代风格,它是一种广泛的文化艺术诉求,从舞台剧到陶瓷工艺,从哲学到室内装饰,从漆器工艺到音乐,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伴随着欧洲文明而成长。中国风在欧洲的产生与风格发展,对欧洲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该书作者佛朗切斯科·莫瑞纳,1972年出生于意大利波坦察,长期致力于远东与欧洲跨地域文化交流研究。2004年获佛罗伦萨大学艺术史系博士学位,主攻课题为《佛罗伦萨博物馆藏中国和日本漆器》。该书译者龚之允博⼠,现为上海师范⼤学美术史讲师,毕业于英国萨塞克斯⼤学艺术史专业,曾就职于萨塞克斯⼤学现代语⾔系和艺术史系。他的研究⽅向是中⻄绘画交流。另一位译者为钱丹。(整理/宗和)

美国 | 艺术家明星邓肯·汉纳

70岁辞世,曾以怀旧风景画与肖像画著称

邓肯·汉纳,1970年代末. 图片:Marcia Resnick_Getty Images

近日,画家、拼贴艺术家和地下电影明星邓肯·汉纳(Duncan Hannah)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70岁。

汉纳1952年出生于明尼阿波利斯,在一个他渴望逃离的保守家庭中长大。他最初被抽象表现主义吸引,在1970年代初就读于巴德学院,1973年搬到纽约市,1975年在帕森斯设计学院完成学业。那时他已经与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大卫·鲍伊(David Bowie)、布莱恩·费瑞(Bryan Ferry)、卢·里德(Lou Reed)等人有接触。在这期间,他涉足电影工作,尤其是与黛比·哈里(Debbie Harry)一起出现在阿莫斯·坡(Amos Poe)1976年的《迷乐英伦》(Unmade Beds)和1978年的《外国人》(The Foreigner)中。1970年代,他在醉酒和纽约地下音乐圣地CBGB中度过了大部分时光。

《信》1983 邓肯·汉纳

1980年,汉纳开始专注于他的艺术创作,其鲜明、优雅的风格令人想起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或温斯洛·霍默(Winslow Homer)的作品。他的题材多为睡眼朦胧的欧洲电影女星和理想化的地点,如巴黎的街道、摩纳哥大奖赛的赛道或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无论场景是多么的田园,其中都带有强烈的流行文化气息。

虽然身处新兴艺术群体,但是汉纳努力让自己与纽约社交圈保持距离。“我基本上无视艺术先锋,”汉纳在2018年时说道。“我对艺术世界的循规蹈矩感到惊讶。我总觉得这是一群怪人,他们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能达成一致,他们各执一词。而其中有一种僵化真的让我很困惑。”

在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汉纳共举办了70多次个展,并在2011年获选为古根海姆学者(Guggenheim Fellow)。他的作品被芝加哥艺术学院、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院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整理/钱雪儿)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