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孩子1-3岁有“叛逆期”?根本不存在

2022-06-20 16: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对你有帮助的 马蕾孕哺育

家有小神兽,是怎样一种体验?

尤其是家中正有一个1-3岁的小宝宝,相信有很多时刻,是让你无奈,让你抓狂甚至是崩溃的时刻。

当妈的应该都不陌生这样的场景:

睡觉时间到了,孩子还在津津有味地看动画片,你用商量的口气说:“宝贝,该睡觉了,咱们明天再看。”孩子很有可能大声说:不要。也很有可能“哇”地一声就哭了。你可能会一气之下“啪”的一声毫不留情地把电视机关掉,也可能会立马妥协:“好吧好吧,再看一集吧。”

带孩子在公园挖沙子,有小朋友过来想玩孩子手里的小铲子。他看小朋友靠近后立马抱起小铲子,甚至还扬起来一把沙子丢到小朋友身上,弄得你又生气又尴尬,赶紧向对方家长赔礼道歉。然后你可能用训斥的口吻对孩子说:“你太不懂事儿了,你要学会分享知道吗?”

你在客厅工作,孩子在地上爬来爬去,你嫌他弄得身上太脏,就用命令的口气说:“快起来,不是跟你说过很多遍了,不许在地上爬”。可是他好像开启了屏蔽模式,根本不管你在说什么。这时候如果你过去把他强行拖起来,他有可能立马嚎啕大哭,开始撒泼。

类似的场景应该还有很多很多,妈妈们可以对号入座。

总起来讲就是,3岁之前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容易出现「不听话、不顺从、不配合、不分享」的情况。

他们可能变得爱发脾气,一点点小事就能让他瞬间大哭大闹起来;可能会变得特别任性,想要的玩具就得买回家,否则就要撒泼打滚;

对待别的小朋友可能会特别不友好,不懂得分享自己的玩具;甚至是处处跟妈妈对着干,凡事喜欢说“不”

这些也许是身为1-3岁妈妈每天都会遇到的「棘手难题」。

而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大多数妈妈都会采取「强硬」或者「妥协」的两种极端方式来解决。

结果是,问题没有结束,反而愈演愈烈。

这一阶段通常被妈妈称作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了:“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那要怎样?难道还要跟他讲道理不成?那不等于鸡同鸭讲吗?”

说的没错,面对1-3岁年龄阶段的孩子表现出来的种种所谓的“叛逆“行为,最棒的解决方式就是「讲道理」,或者说是「沟通」。

妈妈之所以会认为“鸡同鸭讲”,那是因为你没有了解过儿童发展心理学,了解过后,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叛逆期”根本不存在。

孩子的种种行为只不过是他在不同的大脑发育阶段和身体发育阶段的正常表现而已。

而你也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在面对问题时如何去跟孩子沟通,如何让他心甘情愿地听从你的建议和教导。

今天,我们就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一起来聊一聊如何跟1-3岁年龄段的「孩子沟通」这回事。

1-3岁孩子的典型心理特征

1、自我意识萌芽期:占有欲强烈,都是“我的”

孩子在这个阶段,会逐渐发现,自己和外部世界是不一样的,他能觉察到“你是你,我是我”,已经开始懂得了「拥有」的概念。

在他的心目中,只要认定是他自己的东西,就坚决不允许别人侵犯。

如果他的东西受到一丝一毫的威胁,他都会表现得特别谨慎,甚至会“诉诸武力”。

所以才会出现不允许别的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甚至是出手保护的行为。

所以,如果妈妈大声训斥他“太不懂事了”其实是在扼杀孩子的「自我意识」。

而强制他分享自己的玩具不仅不能让他体会到分享的快乐,相反还会让他觉得妈妈站在了别的小朋友一边,不够在乎他,不够爱他。

这样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宝贝你自己来决定要不要把玩具给小朋友玩。如果你愿意分享的话,那你太棒了!”

当孩子犹豫的时候,适当鼓励他,赞美他,让他潜意识里认识到分享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当然了,如果孩子坚定地说No,妈妈就要尊重孩子的决定,绝对不可以从孩子手里抢走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

你不用担心孩子会永远这么“小气”,“抠门”,过了这个阶段,他就会主动拿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交换,从而获得分享的快乐。

2. 情绪大爆发:凡事喜欢对着干,以自我为中心

随着两三年的成长,孩子的语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们不再满足于别人完全安排他的生活,而是有了「自我」意识。

当妈妈的要求和他自己的想法不同时,他就会变得焦虑,会急于通过反驳和抗议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所以,当妈妈想让孩子关掉电视去睡觉时,他会大声说“不”;想制止孩子在地上爬时,他会装作听不见。

所以,聪明的妈妈不会采取「强硬」的态度和「命令」的方式,而是会用温和的语气跟孩子讲道理。

“妈妈知道你还想再看一集动画片,但是现在已经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了,如果我们不能立刻上床睡觉,就会影响明天的精神状态和心情,你也不想明天没有好心情吧?”然后,关掉电视抱孩子去卧室。

这个时候,即便他有些许委屈,或者哭闹一会,也会很快过去。

即便是碰上了十分倔强的孩子,大哭大闹不止,也不要再去给他打开电视,就让他放肆哭一会,让他明白妈妈的「底线和原则」。

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你的道理会很容易让他接受。

同样,你可以对在地上爬来爬去的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很喜欢在地上爬,但是你看地面很脏,会有细菌跑到你手上,万一再被你吃进肚子里,你就会肚子疼,很难受,所以我们赶快起来”。

看明白了吧?

讲道理其实就是先站在孩子角度表示出尊重,然后再把前因后果跟他说清楚,让他明白为什么妈妈会“反对”他。

这样久了,道理不用妈妈再讲,孩子自己就会明白,从而“乖乖”配合。

3. 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判断能力,非常任性

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手里的东西时一定要“拿”,如果对方不给,孩子就会大哭大闹;当你带孩子逛商场看到他想要的玩具时,就一定要“买”,如果你说家里有很多了,不能再买了,孩子就会撒泼打滚。

类似这样任性的表现,还有很多,其实这是跟他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息息相关的。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从出生到3岁处于无意识吸收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探索环境,同时学习所处文化的语言。

儿童会记住这些经验,但这些经验不能因儿童的使用需求而及时提取。

也就是说,3岁之前的孩子很多时候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而非认知去认识事物,结果会因为「认知偏差」认知偏差而做出任性的举动。

孩子只看到那是他想要的东西,他就要得到,他坚持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就会要求大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

如果大人表现出拒绝的态度,他就会大哭大闹。

这个时候,如果妈妈一味地给他灌输各种道理,他其实是听不进去地的。

不妨尝试转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把他的关注点转移开,让他从任性中解脱出来。

如果孩子不依不饶,那就让他发泄一会自己的情绪。

无论怎样,事后都要再次跟他讲道理。

比如:妈妈知道宝宝很想要那个小哥哥的东西,但是那是他的,不是宝宝的,如果我们拿走了,小哥哥会非常伤心的。

再比如;妈妈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但是这个月我们已经买过新玩具了,小猪佩奇不是在家里吗?下次我们再买这个新玩具回家好不好?

这样的沟通方式多了,孩子会慢慢适应,也会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减少任性行为。

4. 不会正确表达情绪,脾气大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懵懵懂懂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当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会生气,委屈,愤怒,难过等.

但是由于他的心智发育不成熟,再加上语言表达能力欠缺,除了发脾气,哭闹甚至是摔东西之外,他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针对这种情况,妈妈要鼓励和引导孩子把坏情绪说出来。

你可以慢慢告诉他:“孩子,当你觉得自己非常气愤时,你可以跟妈妈说,妈妈,我很生气,因为......”

当你引导的次数多了,孩子就能学会用「语言而非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除此之外,妈妈还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能够发泄情绪的玩具,比如发泄球,挤压猪等。

告诉孩子,等下次不开心的时时候,可以先捏一捏这些玩具,冷静下来以后再和妈妈说话。

但是绝对不能压制孩子的情绪,出现“不许发脾气”,“不许摔东西”之类的命令。

你越压制他,他在内心爆发得就越强烈,你越耐心引导他,他反而会变得越来越缓和。

掌握有效沟通方法的前提

妈妈想要掌握这些温和有效的沟通方法,可以试着这样做:

1. 理解孩子的情绪,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2. 尊重孩子,引导他自己做决定。

3.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而是要学会鼓励,赞美他。

4. 共情于孩子,接受他的负面情绪。

5. 降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

无论怎样,一个大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

当你了解之后,就会很自然的做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换位思考,“共情”于孩子。

然后,一些方法就不会请自来,成功发挥作用。

有一点需要强调,就是妈妈在处理任何问题之前,都要先处理自己的情绪。

要知道,妈妈的情绪对孩子的感染力是最强的,你的情绪越差,孩子就有可能因此变得更抵触。

大吼大叫甚至是动用武力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使自己和孩子受到深深的伤害。

所以,既然我们已经明白孩子的种种令人崩溃的行为只不过是他在必经发育阶段的正常表现而已.

那就不要焦虑,不要愤怒,不要气急败坏,更不要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给孩子。

当你想发脾气时,先做三个“深呼吸”。

写在最后:

生命之初的头三年,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这个时期是塑造孩子性格的关键时期,妈妈们不可忽视。

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走进孩子内心,和孩子站在情感的一头,共同面对他的种种问题,是每个妈妈的必修课。

每个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妈妈会发现:

“叛逆期”?根本不存在。

编辑 | 马蕾孕哺育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