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阮玲玉》亮相首都剧场,徐帆舞台作别“阮玲玉”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2022-06-21 17:10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伴随着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活动的持续升温,精彩不断的纪念演出季也持续引发关注。在《茶馆》演出之后,又一部舞台经典《阮玲玉》与观众如约在剧场见面。6月20日起,这部由刘锦云编剧,林兆华、任鸣、韩清执导的作品,用诗化的语言,流动的舞台,徐帆、濮存昕、孙星、苗驰、李珍等实力派演员的演绎,为观众上演一段传奇演员的戏梦人生。

《阮玲玉》首演于1994年,作为北京人艺舞台上又一部风格鲜明的保留剧目,它不止是在写一个家喻户晓的艺人,更是在写深刻的人性。“我认为写人物应该是写人物的心态,就是撕开他的外壳,写他的灵魂。”北京人艺前院长,编剧刘锦云曾这样说。

全剧行云流水般的讲述和人物命运的冲突,都在让观众在点滴间感受到悲剧的力量和美的永存。尤其全剧最后一段阮玲玉的经典舞台独白,瞬间的层次转换,让观众对舞台上阮玲玉发自内心的呐喊有了更深刻的共鸣,也将美的毁灭升华为对人性的永恒思考。

《阮玲玉》剧照 本文剧照 李春光 摄

“不管多么熟悉,我们仍然要有一种新鲜感,要保有激情”

时至今日,经典已历28年。徐帆、濮存昕两位主演也跨越两版演出至今。28年的舞台塑造,舞台上的是阮玲玉精彩而短暂的一生,舞台下的是演员对角色日复一日的打磨和理解。“青年演员能够跟前辈们一起工作,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以前我们知道要去学,到了这个剧组,看到帆儿姐和濮老师就知道我们要学什么。”该剧导演同时也是剧中小玉扮演者的韩清表示,建院70周年的纪念演出,是致敬也是传承。

知名演员徐帆自1987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便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首演于1994年的《阮玲玉》是她第一部话剧代表作品。当年徐帆27岁,演绎25岁便香消玉殒的阮玲玉,28年间,她更是多次出演这一角色。现年55岁的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此次《阮玲玉》是作为院庆纪念演出季上演,“之于我,这次演出意义重大。这一次,才是我真正完成这个角色。我们得有热情。不管多么熟练,我们都不能懈怠,也不管多么熟悉,我们仍然要有一种新鲜感,要保有激情。”

徐帆动情地表示,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在舞台上出演阮玲玉。“演完这六场,我就不再饰演她了。未来我的演出工作,还要看剧院安排,‘阮玲玉’之后将交给院里年轻的演员。如果有可能,我想告诉28年前的自己,从心里是舍不得她的,从舞台效果上讲又是不得不……未来,我会在台下继续欣赏这个角色。”

剧中唐文山的饰演者濮存昕已经年届七旬,从第一版的穆天培到复排后的唐文山,他曾先后在《阮玲玉》中饰演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在他看来,演员要有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缺一不可。“比如,我这次跟老师排剧中的舞蹈时,会去深入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所处的环境。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生发出人物的样和相。” 如此刻画下,人物是丰富和立体的,“他就像月球,有明也有暗(面)。”

濮存昕表示,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出演《阮玲玉》。他以《葬花吟》中的诗句表达对一代名伶的悼挽。“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阮玲玉》剧照

致敬任鸣导演遗作,散场观众苦候“阮玲玉”

除了演员教科书级别的舞台表现,《阮玲玉》的剧本样式和舞台呈现更是一大亮点。与传统的叙事模式不同,该剧在话剧舞台上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进行隔空对话、时空交替,用“戏中戏”式的串联,打破了真实与想象的空间,重新建立起舞台叙事方式。“形式是虚的,但表演是实的,虚实结合中演员用具体的表演,实现了幕与幕之间的连接,整个舞台就是流动起来的。”导演韩清介绍称。

20日首演当晚,澎湃新闻记者早早进入剧场,提前在剧场外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演出季的展板上,看到了介绍这出大戏历史沿革与名家点评。

“阮玲玉之死无疑是一出悲剧,但编导所追求的,并不是火山爆发式的震撼,也不是压得人透不过气来的沉重,而是美在毁灭中的升华和经过升华之后的永存。它像流着幽冷的清溪,若遇山石,也会随物赋形,也显委曲婉转,却把一种悠悠的情丝,点点滴滴渗入观众的心田。”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何西来写道。

“剃头唱戏吹鼓手。”在阮玲玉成名的时代,电影演员这一职业依旧在世人的潜意识中被认作“贱行”。封建余孽作祟,无良小报记者热衷“桃色事件”“花边新闻”——一代名伶之死,背后实有真凶,正是那窥私的人心欲念和众口铄金。

编剧刘锦云就此写道,“《阮玲玉》《风云无边》这样的戏,是写艺人的,这是我到了北京人艺之后,仔细观察这些艺术家,观察从艺者群体,发现这是一个很有特点的群体,剧院的那些人物在我眼前活动,引起了我创作的兴趣。我当时就非常想写北京人艺的艺人为题材的一个戏。忽然有一天看了一本书叫《阮玲玉》,触动了我。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写阮玲玉,就可以把我对艺术的分析,对艺人的感觉、感情以及遗憾,全部灌输在这个年轻的女子身上。”

刘锦云在当年观看演出后,还曾写下:“她生过天花,倘若因此而落下一张麻脸,也许她能安度一生,而享尽天年,却没有。”

19日晚因病离世的北京人艺院长任鸣,也曾执导过《阮玲玉》。剧院此次在剧场外的展台上,专门辟出展柜陈列《任鸣戏剧集》供观众观摩追思。写到《阮玲玉》这部戏时,书页打开,任鸣写道:“在在创作之初,《阮》剧的舞台布景方案让导演和舞美设计绞尽脑汁,先后拿出六个方案,虽各有特色,仍觉不够理想,以至在演员进入排练场对词,开始排戏了,舞美方案才最终敲定下来:一座巨大的空荡荡的摄影棚,它显得是那么空灵、丰富、勾人遐想,它是一种历史沧桑的象征,岁月的流逝,人世的更替,在这里轮番上演着不同的戏,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不同的悲欢离合,千变万化,尽在其中。”

演出谢幕,徐帆(中)收获全场观众热烈掌声。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图

“明天就要开庭,明天就要对一个强者中的强者,弱者中的弱者进行缺席审判。人们啊,用你们的善心和良知听我说一句话,在这个叫做人世的地方,我活了25年,检点我的所为,一丝一毫无愧于心。我应该是原告,原告。”舞台上,身着婚纱的徐帆兀自一人,似真似幻之际,一方白色的帆布从天而降,既象征大幕落下,又像是她饰演的阮玲玉即将走进白色的坟茔。

“好心的影迷们,你们爱着的阿阮就要去了,在今后无穷的岁月里,我将睡在黑暗的胶片上,躺在冰冷的盒子里。若有机缘,我的容貌能在银幕上重现的时候,那眯眯的眼甜甜的笑,总是对你们的祝福。”在谢幕阶段,徐帆毫无意外收获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值得一提的还有,《阮玲玉》整场演出两个小时,首演散场后,大批观众列队在首都剧场门外,等候徐帆的座驾驶离剧院。观众对演员的追捧与热爱,令人动容。

此轮演出将持续至6月26日,接下来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演出季将继续上演大小剧场、古今中外题材的一系列作品,敬请期待。

展柜陈列《任鸣戏剧集》供观众观摩追思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图

在堆放《阮玲玉》演出别册的桌案上,有观众自发把一束鲜花放在上面。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图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