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环球时报评“丹东袭警案”:用更多事实化解争议

2022-06-23 18: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环球网 ,作者环时锐评

环球网.

世界很精彩!

辽宁丹东一女子与其父亲外出就医,因“黄码”被拦而与执勤民警发生肢体冲突一事引发舆论持续争议。目前当地警方已发布通报,并对当事人做出相应处理。相信警方的通报有其法律依据,但这一事件却引发了网络热议,也提醒有关方面思考,如何更好地兼顾情理法、使执法达到最好社会效果。

这件事目前还有一些细节尚不清楚,而这些细节正是引发争论的关键。比如网传的视频显示,女子称自己有社区开的证明,当天也做了核酸,但为何还是发生了这样的冲突?要知道,“带父就医被拦”很容易在舆论场上激起争议,引发民警的做法是否过于生硬、有失人情的质疑。

与此同时,还有一份网传的社区证明显示,允许女子一人前往指定医院取药。在另外一则媒体报道中,涉事女子承认自己持有48小时核酸通行证和社区证明,但父亲没有开证明。这引起了女子与其父两人共同出行是否合规、其所前往的是不是指定医院、就医事项究竟有没有到必须闯卡那么“急”等疑问。

事情发生以后,丹东方面的通报来得很快,它没有回避舆论的热点,但提供的信息尚未能平息舆论争议。我们认为,官方可以提供更多权威信息,对事情的是非对错、来龙去脉进行梳理还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用客观完整的事实回应舆论质疑。这个过程中,舆论也有必要保持耐心,特别是对将事情“标签化”的倾向应保持警惕。

无论如何,这件事情的发生都令人遗憾,因为它原本大可不必用这种方式“上热搜”。对于如何统筹疫情防控和正常医疗服务,国家卫健委有明确的指导规范,比如要求各地设立“黄码医院”等等。包括丹东自己就有“黄码医院”,对封控区或隔离点的患者如何转运等也有非常细致的规定。在很多地方都有大量实践的情况下,按理说“黄码”人员按照相关规定就医不应该是个问题,警民肢体冲突更是可以避免。

有时出现矛盾也是正常的,很多事情在法律上也不难判定,然而在按照法律法规办事的前提下,如何既严守规定,又让执法更有温度,在解决基层摩擦的同时,不让它留下“心结”,各地的探索和努力没有止境。促进社会不同群体的相互理解,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的发生。就丹东的事情来说,如果涉事父女更加尊重和遵守规则,如果民警用更人性化的方式劝说,或在遵守规定的前提下提供更多协助解决问题,事情也许就是另外一个结局。

据报道,涉事女子称自己会服从大局,也会进行申诉,丹东公安振兴分局工作人员则回应称,申请复议按照正常流程进行即可。相信这一事件,最终会得到合理的解决。与此同时,让公共服务更加便利、执法更加人性化,让公众更加尊重法律、遵守规则,更好执行相关规定,“丹东袭警案”的启示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系《环球时报》锐评,原标题:环球时报评“丹东袭警案”:用更多事实化解争议

了解《环球时报》的三观

原标题:《环球时报评“丹东袭警案”:用更多事实化解争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