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生于1997|香港青年刘学廉:偶像是古天乐,希望以“生命影响生命”

澎湃新闻记者 吴怡
2022-06-28 06:37
来源:澎湃新闻
港台来信 >
字号

【编者按】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1997年出生的“回归宝宝”,如今已成长为“回归青年”。他们与香港特区同龄,与特区同行。

澎湃新闻走近香港“回归青年”,聆听他们对于当下的探索,对于时代的思考。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香港青年刘学廉,他自中学开始就对社会事务感兴趣,20岁开始投身社区工作,目前担任香港工联会社区干事。他25岁的愿望简单又纯粹:“我想继续帮到人,可以服务到街坊。”

以下是他的讲述——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青年刘学廉送上祝福。  视频来源:受访者提供(00:39)
“我与特区同龄”

我是1997年在香港出生的,父母都是香港人。小时候,我跟着父母回内地探亲,当时觉得内地好大,火车站也很大,基本上一个车站就有香港十个车站那么大,除此之外没有太多印象了。

而这几年因为交流或跟朋友游玩,又回到了内地,我觉得深圳很繁荣,很多大型商场甚至靓过香港,很多好吃的。2015年,我也去过清华大学交流了两周,学生老师很亲切、好客,除了上课,他们还带着我出去玩,热情地和我做朋友。我第一次吃小龙虾就是他们带我去的。我们聊一些生活话题,很纯粹地交朋友。

内地发展非常快,香港的年轻人应该多到内地看看,才能对祖国的发展有更加全面的认知。现在说到创科,大家会想到深圳的前海。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多机遇,产业也更加多元完善,香港年轻人到了内地同样可以大展拳脚,大家要珍惜把握机会。

刘学廉(左一)   本文图均为 受访者 供图

6月22日上午,我接受了一家外媒的采访,他们想探讨1997年出生的香港人身份认同问题。我知道这是一个挑战,可能会面对很多尖锐的问题,但是我也想透过外媒告诉世界自己的想法,把香港年轻人的声音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我是这样回答的,我觉得“中国人”和“香港人”的身份是没有冲突和矛盾的,“中国人”是在世界上的公民身份认同,而就一个城市来说,我们同时也会说自己是“香港人”,就像有些人住在上海、在上海出生长大,说自己是“上海人”,出了国也会很自豪跟别人说“我是一个中国人”。  

老实讲,以前我只是觉得“七一”是个放假的日子,后来经历过很多事情后,随着年纪增长,再回过头来看,我才深刻地认识到,“七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生日,是如此重要。

我跟特区同龄,今年25岁。这二十五年来,我们见证了不少喜悦和风雨,知道稳定发展来之不易,亦希望香港变得更加好。我还记得,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升空,2008年北京举办夏季奥运会等等那些难忘的时刻,我们都很自豪“中国人”这个身份,很“proud of”(骄傲)。

“我的偶像是古天乐”

我最钟意的明星是古天乐,他做了很多善事,尤其是帮助了内地很多山区建学校,而且他为人低调,不是很在乎名利。我喜欢这种默默付出让社会变得更好的人,他做到了!

除了在山区建学校,古天乐也非常支持香港电影业的发展。记得他在一个颁奖典礼上说过,他当了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之后,约了很多演艺人员吃饭,了解他们面临的困境。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很想为香港社会做点贡献,解决问题,做出改变的。他赚了钱,也回馈社会,真的做到了“生命影响生命”。

我很喜欢听古天乐讲话,他能够鼓励和启蒙我,告诉我一些做人的道理——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帮助有需要的人。他虽然是香港的明星,但始终牵挂内地山区的孩子。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中国人应该互帮互助。当香港有难的时候,国家无条件支援我们。当我们看到内地有需要时,也透过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内地。

刘学廉为街坊服务

我记得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我们真的是“不分你我”,发挥了携手共同面对困难的精神。当时香港很多学校都发起了捐款,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灾区人民献上一份心意。

这几年疫情期间,中国也向多个国家供应了疫苗和口罩等物资。当别人有难,我们携手合作,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质。

记得2003年的时候,因为“SARS”(非典),我错过了幼稚园毕业礼,那时老师经常跟我们讲,香港不够口罩,内地筹集了很多口罩支援香港。当时我还小,也不太懂。今年香港经历了第五波疫情,我才深刻感受到,祖国真的是心系香港。内地政府和医护人员无私帮助,给我们的感觉是“就算他们自己没有物资,都想着先给我们”,令人感动。

我们很感激医护人员,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的医护人员。我们老是说口罩戴了三年很辛苦,但他们是奋战了三年,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疫。香港能恢复如今的安宁,真的很感谢中央,感谢祖国。

“下一个二十五年会更好”

我从20岁开始投身地区工作,服务社区。本来父母觉得我应该乖乖地在写字楼打份工就好,人工(薪水)高、福利好。但从我的角度看,我不想这样。我想做真正能够改善香港社会的工作,真正成为内地和香港沟通的“桥梁”,令大家变得更加团结。

我现在一方面在香港黄大仙区做地区工作,担任工联会社区干事,另一方面在工联会联合议员办事处当政策研究员,研究青年政策。

青年人比较在乎阶层流动性,他们属于“夹心阶层”,就是夹在基层和中产之间,靠着一份工资保障了一日三餐,但结婚买房成了问题,可能看场电影都要精打细算一下,很难过上优质的生活。我现在还是跟家人挤在一个房子里,三百尺(相当于30左右平方米)住四个人,还没有能力搬出去住。说到阶层流动,我说的也是自己的心声。我期盼新一届香港特区政府班子施政多关注青年议题,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

现在香港的交通变得很方便,经济发展也比以前好了,贫困问题有所改善。但生活节奏快了,人与人之间少了沟通,包容度也会降低。我希望大家可以继续平和地坐下来“倾计”(聊天),香港能够继续发挥互助互爱、刻苦耐劳、守望相助的“狮子山精神”。

我也希望可以继续服务街坊,做社区工作很有趣的一点是,当你帮了街坊的忙,他们就会认识你,大家互相打成一片。你会觉得身边很多朋友,会很开心。虽然做不到很伟大的事情,但我希望服务的社区团结和谐。

刘学廉为社区服务

疫情期间,有些街坊感染新冠肺炎或者防疫物资不够,我和同事第一时间去帮忙,穿着防护服一起为他们送物资,处理生活所需。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当时挺有胆的。

通过跟他们接触,我也扩大了自己的服务对象群。我让他们如果子女有什么学习困难,生活有什么需要的,可以跟我联系。我们真的做到了为民众“贴地”服务。

刘学廉运送防疫物资

虽然香港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需要解决,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香港回归祖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我们有祖国的支持,可以解决很多民生问题,可以让年轻人安居乐业,给予年轻人向上流动的希望。

“一国两制”的构思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我也相信这个方式最适合香港这座城市发展。过去二十五年,我们共同走过了风雨,相信未来,香港可以做到像候任行政长官李家超说的那样“同为香港开新篇”。完善选举制度和落实香港国安法之后,香港真的开了新篇章。我相信,香港在下一个二十五年会更好,五十年之后还有另一个五十年。   

海报设计师 郁斐

 

    责任编辑:钟煜豪
    图片编辑:乐浴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