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巡礼⑥|江西赣州,改革风来满眼春

人民日报江西频道
2022-06-27 21:28
澎湃江西 >
字号

【编者按】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开启了革命老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十年逐梦振兴,十年追赶跨越。赣南老区发展翻开了历史新篇章,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经济发展量质齐升,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老区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为大力营造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的浓厚氛围,我们特开设【今朝更好看——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巡礼】专栏,敬请关注。

赣州是一块充满改革基因的红土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原中央苏区主体和核心区域,赣南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试验田,共产党人的文韬武略在这里试验过、预演过。

上世纪八十年代,省委、省政府决定把赣州地区设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赣州这个比较贫困、封闭的地区,通过政策倾斜,区域性经济改革试验,走上了加速新旧体制转换,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南苏区又成了新时代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同意建设赣州、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批复》等文件,赣州再次吹响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号角。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在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实践中,赣州坚持把改革作为“关键一招”,突出改革谋划和基层实践,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勇于试、大胆干、坚决改,啃下一块块“硬骨头”,化解一个个“老大难”问题。

振兴发展十年来,赣州共召开40次市委深改委(组)会议,出台712个改革文件,谋划实施1438项改革举措,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进一步释放,全面深化改革成效不断凸显,高质量发展的后劲持续增强,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激活发展新动力

按照“边建设、边招聘、边科研、边产出”要求建设的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目前已经有院士团队9个、国家级人才6人、研究员11人、省“双千计划”人才13人。该院落地赣州,填补了江西省无国家级大院大所直属机构的空白,推动赣州稀土、钨稀有金属新材料及应用等主导产业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这是赣州围绕创新发展,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的一大创举。

赣州清醒地认识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是动力之源。赣州牢牢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国字号”重大科创平台落户赣南,赣南师范大学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脐橙工程技术研究和推广的国家级平台,累计获批建设20个国家级、144个省级创新平台载体。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幅居全省前列,总数达1067家。

赣州还大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1+5+N”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现代家居产业集群产值突破2500亿元,稀土钨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获批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国稀土集团挂牌成立,填补了江西无央企总部的空白。深入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2021年全市开发区实现营业收入4486.23亿元,同比增长38.4%。

优化环境提效能

6月20日,赣(州)深(圳)城际高速货运列车“融湾号”班列在赣州国际陆港首发,开启了赣深两地货物运输的高速时代。班列固定车次,中途不编组、不停留,全程运行平均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压缩至6小时,真正实现了货运班列公交化、快捷化,大大助力赣州深度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乘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赣州建成了全国第八个、全国革命老区第一个内陆开放口岸——赣州国际陆港,并不断拓展、发挥港口作为内陆开放口岸的功能和优势,使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爆发式增长。截至目前,赣州国际陆港累计开行班列突破6000列,覆盖中亚五国及欧洲20多个国家,进入全国内陆港“第一方阵”,打造了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助推了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赣州国际陆港的发展壮大,赣州已成为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国际货物集散地。

为了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赣州还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工夫。以打造新时代“第一等”营商环境为目标,赣州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以改革创新为抓手,聚焦简政放权、数字引领,全域化、系统化、集成化推出了一系列突破性、先导性的改革创新举措,打响“干就赣好”品牌。

对标“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要求,如今,赣州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市县两级全覆盖,创新推出惠企政策“线上一网、线下一窗”集中兑现、“市县同权”、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一网通办”数字化等改革措施。市级118项审批事项下沉至各县(市、区)办理,62个高频事项实现“智能审批”“一件事一次办”,333个事项实现“全程网办”,获得广大企业和市民一致好评。

开放的举措、开放的环境,源于开放的思维。赣州争取深圳与赣州建立对口合作机制,加强与广州、东莞、佛山等大湾区城市合作,还常态化选派干部赴粤港澳大湾区等地跟班学习。如今,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加快建设,赣南成为“老区中的特区”,创新创业的环境大踏步接轨先进地区,格力、吉利、富士康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赣州,赣州正加速成为开放高地、创业之州。

普惠民生促振兴

一边是县城医院人满为患、就诊排长队,一边是农村基层卫生院留不住病人、就诊率不高。面对医疗资源不均衡的困境,去年以来,宁都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大刀阔斧打破不同层级医疗单位之间的“壁垒”,力促“优质医疗服务下沉、百姓医疗体验提升”,实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医。

改革为民,改革便民,改革利民。十年来,围绕共享发展,赣州始终将改革目光锁定群众“急难愁盼”,从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入手,做到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抓实抓细社会民生领域改革,通过改革带给人民群众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炎炎夏日,在会昌县白鹅乡的万亩森林竹海之中,全国为数不多、在县一级设立的高等职业院校——和君职业学院内书声朗朗。这是赣州打造区域教育中心的一个突破。目前,赣州普通高等学校增至11所(5所本科、6所专科),总数列全省第二。瞄准教育领域改革,赣州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健全“双减”政策落实机制,扎实推进城乡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前两年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赣南科技学院、和君职业学院开办招生,结束了赣州没有市属本科和民办高职院校的历史;赣州职校等“三校”管理体制改革落地实施,赣南职业教育高地加快打造。

瞄准医疗领域改革,赣州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医保部门市以下垂直管理,创新“全托管+一体化”模式;依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作为输出医院,合作共建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南方医院结合赣州学科需求,首批选派了80余名临床专家等进驻赣州市人民医院,并设立以侯凡凡院士为代表的8个国家级专家“名医工作室”。老区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城市的优质医疗服务。

赣州不断健全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扎实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连续七届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连续五届夺得“长安杯”,老区人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推动下,赣州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水平与全国、全省差距加快缩小。GDP在2021年突破4000亿元、达4169.37亿元,是2011年的3.12倍,在全国城市排位由第108位跃升至第65位,十年前进43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九年领跑全省、增长2.1倍,城乡居民收入提前三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

原标题:《「今朝更好看——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巡礼」(六):江西赣州,改革风来满眼春》

    责任编辑:张沛瑶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