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渡澜:我想写人对平静的渴望与人类记忆的顽固|新锐访谈

2022-06-29 12: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 青年作家:渡澜

《傻子乌尼戈消失了》是青年作家渡澜的第一本小说集,在这本书出版前,她就已经因独特的写作成为备受期待的文学新人。

11个故事,根植于自然,茂然生长在草原的风里,跃动着丰沛的生命力。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但这句话显然不适合形容渡澜,因为没有人能将写出这般肆意汪洋般的想象故事的人与现实里说着“嘴巴很笨”的内向作家对应上,她害怕自己说不明白,所以选择少说甚至不说。

但在这份“内向少言”的采访中,她保留了对写作与自我的诚实。

作者: 渡澜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01

青年作家渡澜出生于1999年,今年刚刚大学毕业,采访之际,她正在做离开校园的最后准备。于她而言,在毕业前出版了一本小说集《傻子乌尼戈消失了》,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如她所说:“我相信这几篇小说会因为在同一本书中而发生一些奇妙的变化,变得更加大胆且真实。”

然而在写作之初,她从未想过这一天,从中学时用笔记本写小说和诗歌,传给同学们读一读,她只是纯粹热爱,在遇到写作老师安宁之前,她甚至没有想过发表。即便小说集出版后,收获了多方好评,她现在也约稿不断,不过她好像也没有把“成为一名作家”当做未来计划中要好好完成的事,她讲求的似乎只是一切顺其自然。“对自己诚实,保持本心,并用本心来创作和生活。”

她成长于内蒙古一个名叫库伦镇的地方,库伦在蒙古语里有着“庭院”的意思,说到家乡,总是让人欢欣的事,她说:“我的家乡也的确是个如庭院般美丽的地方,周围是寺庙,生活节奏很缓慢,这里荞麦很好吃。”她曾就读的学校位于偏僻的乡下,“早上晨练时,我们和马一起奔跑。”父母热爱读书,小时候她总是听妈妈讲她创作的童话故事。渡澜从小受蒙语和汉语教学,直言自己喜欢汉字与汉语书籍,可以“将一张家用电器的说明书,从头读到尾”,这份喜爱让她尝试用汉语写作。

《傻子乌尼戈消失了》包含的十一个故事,根植于自然,茂然生长在草原的风里,跃动着丰沛的生命力。在这本小说集中,渡澜虚拟了自然之子、畸零族裔乌尼戈,庞大陋异却充满温柔宽宥之力的多足怪物莫德勒图,亦人亦兽不为世所容的初生儿嘎乐……这些“异类”们是她笔下共同的主人公,他们大多是完全虚构的,灵感来源各种各样:《傻子乌尼戈消失了》来源于学校里的喜鹊,在初稿里,乌尼戈是抱着喜鹊登场的,后来写着写着,这段剧情就跑到后面去了;《三丹姐姐的羽毛》是看了一本书,里面的人用樟脑丸储藏羽毛;《圆形和三角形》是在手机上看到一个视频,里面有个片段,一个很漂亮的房子里晒蘑菇,然后讲解员说:“香菇干了之后, 有强烈的香味”,她感觉这句话好美,便记在了本子上……渡澜的小说最不缺的便是爆发式的想象力,她笔下的世界如初生的混沌,是纯粹的,万物有灵的,最终迎向广博的宽容和自由。

评论家杨庆祥认为渡澜目前全部的作品都可视作是一种“变形记”——在气质和境界上更接近奥维德而不是卡夫卡。她以一种毫不造作的方式让笔下的人与物享有了平等的权利。他这样阐释道:渡澜有一颗极端自由之心,她编织的是她的童话,在这个童话里,人的死亡不过是一次长长的呼吸,如果你听到了这呼吸,她虽死犹生。

作家本人表示自己想通过作品传达的是人对平静的渴望与人类记忆的顽固,“我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应该试着寻找自己内在的力量,以获得不可思议的平静。没有什么东西会消失,死去的生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而“自然启迪我们的觉知。”

“渡澜的文字令人惊讶:蓬勃与衰败混杂、坚硬和鲜活并存。”小说家林白形容自己的阅读感受。此处有必要为读者简要罗列几个例句:《昧火》中写道“雪片的噪声飘向角落,喃喃细语,秒针一般微弱的声响,不是寒冷,而是这些声响令我颤抖。”《美好的一天》里写道:“药片们长年累月在这里打仗,蹄子猛踢,它们永远无法得到任何银行的信任。只有头孢是安静的,它们偶尔会举办有计划的庆祝活动,大多数时间都在哈鲁娜的痛苦上安然入睡。”她的语言里有孩童的天真,也有成人世界的残酷与暴力。

渡澜提到了对她影响较大的作家布鲁诺·舒尔茨,她坦率地说有试着模仿他,比如《威风老虎》这篇小说。“高考结束的暑假读的,是在一个世界短篇小说合集里读到的,舒尔茨的《鸟》。很惊奇,也很喜欢。”渡澜认为在最佳的状态里小说的语言是隐身的,作者也是。但她有时候还是忍不住会跳出来,提醒道:“我恳求你们莫要深入故事的最深处,千万不要因此陷入可怕的人类沉思之中。”

而密集的通感与繁多的意象使用又是她的另一个文本特征,评论家谢尚发认为她心思细腻,作品充满了敏锐的情绪与富有诗意的意境,在不经意间对日常俗世的点化中,铭刻着她从容且自然的态度。“这是一种极度自由的写作,也是抗拒阅读与反类型化思维的写作。”这一点同时也是造成读者对她的小说好恶分明的原因之一,如果未能合理且节制地使用,就容易造成阅读障碍,对此,渡澜表示她仍在寻找其中的平衡。

02

她形容自己是个“有些懒散的、胆小的、被动的人”,在采访中反复说着:“我嘴巴笨,不太擅长聊天”,因此不太喜欢接受采访,怕说不明白,她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享受独处,但是我实际上是个需要陪伴的人。”与她在创作上交流最多的是她的写作课老师,同样是作家的安宁,她讲述了与渡澜相识、相交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她眼中眼泪也有,欢乐也有,总之是无奈又快乐。因为她时常要学会接受“我跟她说10件事,她可能会拒绝我9次。”

她在写作课上提交的第一篇作业是小说集中的《谅宥》,几乎读完第一段,安宁便被其中的才华所打动,她甚至激动到用“天才少女”来称呼她,“可能再过十年,我也不会再认识她这样的学生了。我说她‘天才’,不是说指向赞美或夸耀,而是说她天生拥有的一种东西,就是作家所需要的那种天赋。”这之后,她陆续让渡澜写了好几篇小说,并将它们推荐给了《青年作家》等文学期刊,而因为渡澜对文学期刊处于完全不了解的状态,安宁又不得不担任起“科普”工作,告诉她有哪些文学杂志是好的期刊,这份杂志有怎样的历史,哪些期刊没必要去投……“但她从来不主动投稿,和我的一次共同采访也拒绝,就连出书,也是我操心的。她本身没什么功利心,也不懂人情世故,有时候我是真的无奈。”

她曾与渡澜的妈妈见面,她妈妈跟安宁说:“渡澜是个很倔强的孩子。”当时安宁就笑着说:“我早就体会到了。”有一次安宁录了一段教学视频并发表在了社交平台上,渡澜知道后希望她删除,安宁则认为这是课堂教学,如果不想说可以不说,说出来表示愿意面向公众。“一个作家也是要面对公众的,难道你要把所有不喜欢的报道或者照片全部让别人删除?你需要的只是在写作上敏感,在生活上更大条一些。”她这样回复渡澜。渡澜则说:“老师,不删除也是你的权利。”

她俩有时候就在这样一种“针尖对麦芒”的状态下相处着,安宁认为青年出名的她,有很多东西是需要慢慢消化的,不然很容易被打击掉。“虽然我跟她交流这么长时间,但是我还是不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她不怎么对其他人敞开,很独立。”随着彼此了解的加深,两人争执后,通常互相冷静,之后又继续回来相爱相杀,“她有时候甜言蜜语,或很爽快地答应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都是一边惊讶她竟然答应了,一边觉得开心。”安宁逐渐找到了两人相处的舒服状态,“我觉得这也是命运,我俩都是野马,很难驯服。现在她拒绝的话,我已经习惯了。”

《文学新星渡澜的璀璨光芒》是安宁为渡澜写的唯一一篇评论,里面提到了她小说中的男性气质,“她是小小的女孩,心里却住着一个强大的猛兽一样的男人。”在安宁看来,渡澜小说真正打动她的,还是奇诡想象力重重包裹下的故事内核。她有强烈的主题意识,也即每一个故事,她都要呈现带有哲学意味的主题思考。“她的小说主题涉及生与死及死亡的各种方式。残酷、暴力被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融合,小说的生死观念是很开阔的。我想她这种‘无为而治’的生命状态,与她的成长环境、蒙古族文化以及家族信奉佛教等都有关系。”

安宁提到曾在课堂上设置“一千零一夜”版块,希望通过每一个学生真实人生经历的分享,互相汲取写作的素材和灵感。而回归到传统的现实主义题材,渡澜提交的小说就很平淡,安宁在那时候就发现她擅长写的是这类近似魔幻和童话夹杂的成人童话故事,但“一种题材也可以包容所有主题,她的小说里绝对有现实。”不过,她也看到一些评论,指出小说语言或其他方面问题,她认为问题肯定存在,“但我觉得一个作家的写作是漫长的,是需要作家自己慢慢吸收成长的,时间有时候是答案。”

“我的房客乌尼戈,在一个鼬鼠满世界跑的春季消失了。虽说他消失了,但我几乎每日都可从他身边路过。只要我愿意让自己的思绪驰骋在一条回忆的轨道上,他便无处不在。”这是渡澜在《傻子乌尼戈消失了》中写下的第一句话,在她的小说里,还自创了一个原则:“KISS”原则——“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这或许可以理解为她看待世界的某种方式。渡澜即将去读研,从前幻想过做编剧、公务员、游戏策划师,这次为自己选择的方向是创意写作,这也许便是属于年轻人的特权,放肆而大胆地生活。

小说选读

(《傻子乌尼戈消失了》节选)

我的房客乌尼戈,在一个鼬鼠满世界跑的春季消失了。虽说他消失了,但我几乎每日都可从他身边路过。只要我愿意让自己的思绪驰骋在一条回忆的轨道上,他便无处不在。

他是在一个断电的夏夜来到我家的。那时,我和我的厨娘——柳泽真由娜仰躺在沙发上聊天。产下她的是一只来自日本的,个头很大,非常可怕的雌性黑乌鸦。给她取名字的是大阪卫生管理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他可能是《14岁的妈妈》的忠实观众。这位来自大阪的英俊小伙儿因为误食了一块儿菌面厚实板硬,菌秆上有菌轮的不知名的蘑菇而死亡。柳泽真由娜因为此事伤透了心。

当了我家的厨娘后,每次烹饪蘑菇她都会用葱在蘑菇盖上擦一下。虽说她现在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人类的姿态——三十岁左右的,头发稀少的女性。但她依旧保留着乌鸦的一些糟糕的习性——她总是在聊天中薅我的胡子。正因如此我们的谈话总是被我“哎哟哎哟”的痛呼声打断。我们起先并没有发现乌尼戈,直到柳泽真由娜在聊天的途中熟睡并被惊醒。她直挺挺地坐起来,将嘴唇凑到我耳边,她轻声说话时,嘴巴里传出蝲蛄的味道:“我们家里多出了一个人。”

我被吓出了一身冷汗,环顾了一下漆黑的客厅:“是谁?他在哪里?”

“我不知道,”她说,“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在厨房洗菜。”

“这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梦。”我反驳她。

“不不,你等我说完。我先洗了芹菜和葱,然后我洗了土豆,最后我洗完了西红柿。我把最后一个西红柿装进篮子里,然后我想,我该醒来了。可怕的事情就在这时发生了!”

“是什么事情?”我惊恐地问。

“我的梦变成了一张素描纸。纸上布满了沁出血珠的细密伤口。”

“真可怕,”我问她,“那你为什么说家里多出了一个人?”

她几乎已经再也无半分力气,只蜷伏在沙发上一径喘息:“我们应该点个蜡烛,他也许藏在餐桌下面,或是柜子里。”我感到不可思议,没有相信她的话。柳泽真由娜只得起来,手中攥着家里最硬的杯子,缓缓走向储藏蜡烛的小木柜。她一直在颤颤发抖,我不禁开始心疼她。我虚弱地呼喊她的名字:“你找到蜡烛了吗?”我在黑暗中摸索着走向她。人与人的相遇总是那么的神奇。乌尼戈穿了一件灰茶色和利久色相间的衬衣躺在地上,他和地板的花纹一模一样,像一只变色龙。我并没有发现他,踩着他的额头走了过去。然后我牵着柳泽真由娜的手踩着他的肚皮走回沙发。她点燃了蜡烛,烛光盈满客厅。柳泽真由娜突然回头,惊讶地盯着地板:“看!一个漂亮男孩!”

地板上躺着的乌尼戈睁着他的大眼睛,额头上和肚皮上满是我们的脚印。他是个十四五岁的男孩,浑身散发出孩子与少女的气息,整个脸颊瘪陷出两个坑,里面落满斑斑点点的雀屎。他竟有着无限接近自然的美,躺在地板上像一株柔软的植物,毫无违和感。我神经紧绷,他是一个全然的陌生人,他是在极其唐突的情况下来到我家的。我坚信拥有自然美的孩童需受控制,于是我用一根红麻做的绳子将他拴在了餐桌上。他发出了类似白鸽的“咕咕”声以及布里亚特语里“道路”这个词的读音。我尝试与他交谈,他冲我的嘴巴吐了口水。我并未气恼,甚至有些亢奋,可不多久又开始颓丧于自己的亢奋。当柳泽真由娜靠近他时,他表现得异常温顺,甚至用鼻尖顶她胸前的阿拉善玛瑙项链。他似乎使柳泽真由娜联想起了那些灰绿色的、布有褐色细斑的乌鸦蛋。柳泽真由娜的眼中柔柔泛起薄雾,她眯着眼,拍他的背,揉自己的乳房,仿佛一腔母爱无处发泄。

我轻声问柳泽真由娜:“是这位漂亮男孩划伤你的素描纸的吗?”

“不是的,”他竟然开口说话了,乌尼戈说,“是门。”

“什么门?”

“大门,摇晃的大门。”

“大门为什么在摇晃?”

“我是从大门下面钻进来的,大门就开始摇晃。”

“你的意思是摇晃的门划伤了素描纸?”

“纸是门,伤口是生锈。”他说着陌生的谚语,用青涩热情的声音回答我,透出罕见的文雅气息,“门让我提醒你们,它生锈了,它需要油。”他用手掌轻拍桌腿,发出啪啪的声音。听见这声音,我才想起来他是谁。我见过他——在走不到尽头的,一束光就可以将它照亮的马路上,他挥着一个坏掉的红色球拍,击打着树叶,不断地发出啪啪的声音。乌尼戈是在新镇长上任时来到我们镇上的“傻子流浪汉”。他总是在街头流浪,同镇民们说着莫名其妙的话,遭人厌弃。我没有第一时间认出他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年龄并不是固定的,我只能通过他发出的某种声音认出他。

“你叫什么名字?”我问他。

“乌尼戈。”

……

原标题:《渡澜:我想写人对平静的渴望与人类记忆的顽固|新锐访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