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成为“工具人”,有多少身不由己?

2022-06-29 19: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看理想节目 理想国imaginist

近几年常听到“工具人”的说法,意思就是人在庞大的社会机器中变成一根螺丝钉,随着齿轮的转动而转动,似乎个人做出的决定,并不足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在与他人、与世界的连结中,总不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马克斯·韦伯在他的研究中区分了个人行为与社会行为,当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出个人选择的同时,也在受到社会的裹挟,有时我们甚至宁愿牺牲自己的部分自由,由社会集体来代替我们进行选择。今天分享看理想音频节目《认识现代社会的真相:韦伯60讲》中的一期,主讲人杨照将带领我们从韦伯的意义之网中进入,洞察个人行为与社会行动的多重面向。

社会学的视野:分别个人行为与社会行动

主讲人 杨照

来自看理想节目

《认识现代社会的真相:韦伯60讲》

01.

“意义之网”与社会行动的结构

对于韦伯生平的认识跟理解,大家大概可以知道在他早慧的学术追求的过程当中,很早就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殊的洞见,其实也就是这个条件,使得他可以建立起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学,或者是历史社会学的传统,那就是重视价值系统——或者是大家应该已经开始熟悉了用韦伯他喜欢用的语言来说,那叫做“意义之网”。

人是活在价值系统当中,我们也是透过价值系统而和其他人形成了社会的组织,如果看到了一个社会的组织,对韦伯来说,我们就应该要假定,也就要努力地去察知这背后有一个什么样的价值系统,把所有的这些人联系在一起。那倒过来,如果我们要了解人跟人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而形成了社会,而有了社会行动,我们也就不能够忽略这中间价值系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发挥的功能。也就在这里另外形成了什么叫做社会学的一种视野。

社会学很关键的一件事情就是提醒我们,要去分辨个人的行为和社会行动的差异。个人行为和社会行动有什么样的差异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例如说你每天日常的生活,甚至你可以去思考一个特殊的事件,你有办法去分辨,在你自己的生活当中,哪一些是属于个人性的,哪一些是属于社会性的,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分辨呢?

其实这也就是前面为大家提过的,韦伯的学说在英美世界一个非常重要的翻译者以及转述者,那就是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所继承,进而在美国推广的。我们用塔尔科特·帕森斯他所自己创造出来的术语,也许你可以更进一步地来了解这中间的意义是什么。塔尔科特·帕森斯把他自己这一套理论,称之为叫做社会行动的结构。他甚至还进一步把原来英文里面的structure,也就是“结构”这个词——原来是一个名词,他把它动词化,进而创造了一个新的词structuration,意为“形成结构”,或者是“动态形成过程当中的结构”。

这个观念就是要我们看到社会行动是结构性的,也就是它并不是个别单一的,这里有一个,那里有一个。或者说分成各自不同的门类,它们会彼此复杂地连结在一起,彼此连结而有了结构。所以我们要了解社会行动,不能停留于对于表面上的个别单一的行动的记录或者分析,而是你要把所有的这些行动摆在一起,接下来去查看这些行动是如何连结在一起。连结在一起,这就是一个结构,而这个结构一直不断在形成,甚至一直不断在变化当中。可是不可能没有这样的一个结构,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结构,人跟人之间就不可能形成一个社会,进而产生社会活动或社会行动。

02.

我们摆脱不了价值判断

也摆脱不了系统安排

我们如果要了解社会行动的结构,我们可以找到的一个焦点,使得所有的这些社会行动连结在一起的方式跟力量,那就是价值系统。这都还是用抽象的方式来跟大家解释。让我更进一步的,我们也许可以从自己的现实当中去反思、去体认价值系统的存在。我们先了解价值,是非好坏的判断,当然是随时都存在,而且对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非常重要。

我们在生活当中,光是每一天你几点钟起床,你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起床,起床了之后你要如何安排这一天的活动,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在做哪一件事情的时候怎么做。我希望大家可以察知,或者是你试着去理解,其实每天你称之为正常地活着,都要做非常非常多的决定,更不用说在非常状态下。例如,你离开了正常的生活去旅行,因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没有一个现成的轨道,你更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必须要面对许多的决定。用这种方法来理解我们自己的生活,你应该就能够意识到,其实我们每一天都做了非常多的选择和决定。

包括你每天早上是7点15分起床还是8点20分起床,这就是一个选择,这就是一个自由。起床了之后你先吃早餐还是你先做瑜伽,这也是一个选择。我们每一天都面对很多很多的选择,但是从另一面来说,有这么多的选择,也就意味着你根本就逃不掉,你的选择背后定有一种价值观念在主导你如何选择。你为什么觉得这样是对的,那样是错的,或者是你为什么觉得这样比那样要来得更好,这就叫做价值。你不可能摆脱价值过你的生活,连半小时、一小时其实都不可能。这是价值系统的“价值”这一部分。

但是叫做价值系统,也同时提醒我们还有那一面,另一面是“系统性”的,不是个别的,意味着你所做的决定——7点15分起床,起床了之后先吃早餐,吃完早餐之后你出去散步,散完步之后你去搭公交车——每一个行为的决定背后都有你的价值观,你为什么这样选择。可是这些行为从你起床开始,也许一直到晚上12点半你去上床睡觉,又连结在一起,这是一种系统性,也就意味着你不是,也不可能只是决定几点钟起床。

所以大家应该也可以这样体会到这个系统的存在,以及这个系统的无所不在。然而这个系统还有另外一层的意义,我们也必须要体会,就是这个系统不只是你所做的决定会彼此连接,更进一步的是你所做的决定,有很多是跟别人有关系的,或者是跟别人的行动有关系的。

比如说当你开始检讨的时候,你为什么7点15分起床,而不是8点20分起床?那就是因为你跟家人要一起吃早餐,你跟家人一起吃早餐,这就是一个家人的决定影响了你的决定。比如,你的弟弟有他的价值选择,因为他吃完早餐之后立刻要去搭地铁,他必须要赶上班。他赶上班的时间也不是他自己决定的,非常明确的是因为,如果他没有在9点20分之前到达他的办公室,他就会被扣工资。

所以你可以看到,那是你弟弟的组织社会性的价值观影响到你弟弟,更进一步,由你弟弟透过你的家庭组织而影响到你,所以在这里就产生了个别行动跟社会活动之间的差异。所以更进一步的,我希望大家可以去思考一下,或者尽量努力地去分辨一下,比如说有这么样一天,在这一天当中,你有多少是你自由依照个人的意愿,是完全出于个人的价值所做的选择?

但是又有多少是你被放在这样一个社会性当中,是这个社会或者是连带的组织性替你选择,让你无从选择,或者是让你不需要选择的。用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清楚地体会到塔尔科特·帕森斯所说的,什么叫做社会行动的结构。要形成社会行动,就是在这种结构当中。这个结构已经在那里,你必须参与这个结构,但同时,所有的人的参与也就构成了这个结构的structuration,它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一种存在。

03.

为什么我们甘愿放弃一部分自我选择?

我希望大家借由这个机会去观察、去思考你自己的生活,去分辨出来有多少部分,你是依循着更大更严密的集体系统,而不是个人行为,这两者之间的比例如何。更进一步的,就可以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会用这种方法过着社会生活,参与在这个结构当中,其实相当程度也就是等于你放弃了,或你被剥夺了许许多多依照你自己的价值观去进行选择的自由。

你为什么这样做呢?你为什么要这样放弃自由?你得到了什么?你得到了很多,正因为这样,你就去除了这个焦虑。这个焦虑是什么?你要做这么多的决定,如果不是这些社会行动的结构先帮你找好了所有的答案,让你别无选择,你真正自由活着的时候,那还不是真正的自由,但是对比刚刚提到的例子,去旅行的时候,尤其是自由行,你有这么多决定要做。所以为什么大部分的人去到一个真正陌生,第一次去的地方,不会选择自由行,而是宁可参加旅行团,这就从个人的行为变成了一个社会的行动。

在这个社会的行动当中,比如明天早上几点钟在大堂集合,在集合之前你到哪里去吃早餐,在吃早餐的过程当中,你应该做些什么样的准备,这些都是不用决定的。这跟你自由行的时候,每一样事情都必须自己先想过,自己先决定就产生了巨大的差别。一个人想要依照自己的价值去做决定,就必须要承担这样心理的压力,而你进入到现成的社会结构当中,绝大部分的决定是由社会集体组织先大幅地减少了其中的选项,甚至有时候减少到,在你的心目当中,根本不需要反应——你以为这就是唯一的方法或者是唯一的选项。

04.

我们都是意义之网上的“蜘蛛”

却不是网的织就者

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韦伯格外重视宗教的作用,因为对韦伯来说,宗教就是最清楚的社会集体价值系统。宗教的意义相当程度上也就是提供了成套的意义之网,让人可以在其中安居。所谓安居就是减少了焦虑,不需要做这么多的决定。

像我们在讲什么叫做意义之网,我希望到现在大家已经可以非常清楚地体现它的象征性来源,如果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性的宗教当中,人就会活得像一只织好了网之后的蜘蛛一样,它就在那个网的中间,停留在那里,它哪里也不用去,而且它哪里也不会想要去,它就在那个网的中间活着。它所做的事情是什么?当有其他的昆虫被捕住了,它才离开中心,去到这个网子范围的东北角、西南角,或者是左边、右边,去做它本能上要做的事情,去把这个猎物抓回来吃掉。它的所有的活动不会离开这个网。而宗教,或者是推演来说广义的价值系统对每一个人来说就是形成了这样一个网。我们每一个人都像网中的这只蜘蛛一样。

只是一来,每一个人的网也许有比较宽一点的,有比较窄一点的,有比较密一点的,有比较松一点的。二来,你其实也就活在这样的一个意义之网当中,但你没有察觉,你也找不到这个网到底在哪里。

倪匡曾经写过一篇介于推理跟科幻非常有趣的小说,很短的一个小说。这篇小说形容有一个研究蜜蜂的专家自杀了,本来所有的迹象都显现他是自杀的,没有任何他杀的嫌疑。可是经过了探究、追查,后来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奇特的他杀案件,只是杀人凶手的凶器是什么?是一连串的卡片,而且是对照的卡片。

一边的卡片是这位专家研究者他自己做的卡片,那是调查蜜蜂行为所做出来的每一只不一样的蜜蜂,在它的一生当中,飞行过所有的路线和范围的图像。所以这是一条一条非常非常复杂,但最后又是非常固定的蜜蜂的行动记录。另外一批卡片是这个凶手他记录这位蜜蜂专家每一天的行动,所画出来的类似的路线图,两相对照。

“两相对照”(的卡片)为什么会变成凶器呢?两相对照就是在提醒这位蜜蜂研究专家,使得他产生了深刻的忧郁症,以至于他不想继续活下去。他就发现这么多年来他努力地研究蜜蜂的行为,因而在这个领域里面得到了他的成就,得到了他的名声。但意义在哪里?最后他的生活跟完全是出于本能的蜜蜂的生活,几乎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凶手用这种方式刺激了他,让他突然之间回想起来,自己30年来根本就不是作为像是一个人一样而活着,他跟他所研究的对象蜜蜂在这上面没有任何的差别,因而万念俱灰,发现自己浪费了这30年,根本没有作为一个人好好地活着,所以他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当然这中间有夸大的部分,但是它所显现出来的意义其实还是相当惊人的。

这也提醒我们,作为一个人,个人的部分跟集体的部分,有的时候它会用非常奇特的比例而组成。我们作为个人的部分,我们自己自由意志所做的决定,它的比例到底有多高?被这个社会所决定,因而你没有自由,你就是依循着已经安排好的路线去做固定的事情,这个成分又有多高呢?韦伯非常关心这件事,因为这就是社会其中最重要的特质之一。

不过从这里又延续出两个大的问题,仍然用刚刚的意义之网跟蜘蛛的象征来作为比拟,那就是我们已经在这个网当中变成了那只蜘蛛。可是这个网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呢?我们知道蜘蛛怎么把这个网给织起来,但是个人的社会意义之网、价值系统却不是如此——当我们活着的过程当中,这个网已经存在了。

所以我们要去认知、去体会、去追溯这个意义之网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那就有了它的历史性。所以韦伯就很认真地去探究宗教的发展,在这里形成了他的历史社会学,或者是为什么他的社会学当中,历史的成分如此浓厚。

第二个重大的问题是,意义之网如何在我们个人以及集体的层次运作,尤其是当我们原来是在一种非自觉的情况下,活在这个意义之网中。现在因为有韦伯,因为有历史社会学,提醒你有这么一回事,告诉你你活在意义之网的这个事实。当我们了解了社会学,我们自己个体的生活会有些什么变化?还有,集体上在有韦伯社会学之前和有韦伯社会学之后,一个社会在意义之网上运作又会产生什么连带的变化吗?这些都是非常重要、非常有趣的问题,由韦伯提出了初步的答案,但也只是一个为了启发我们更进一步去思索,去探讨的线索。

原标题:《成为“工具人”,有多少身不由己?》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