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三角议事厅|合力修复提升长三角区域现代产业基础

宋宏
2022-06-30 11:2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2022年5月,正当长三角区域各省市奋力防控克服疫情、加快恢复经济民生之际,安徽省印发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重大项目推进工作方案》(下称《方案》)。这一时间巧合绝非偶然,而是体现了安徽省在此异常特殊时期应对疫情给长三角区域经济带来深广冲击和全新挑战的主动意识与积极作为。安徽的《方案》表明,该省在“十四五”期间组织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626个,总投资达26722.68亿元。其中,已有部分项目正在建设,一两年内将有大批项目投入实际运营。这对于疫情后长三角区域经济恢复振兴、保持长三角经济稳增长基本盘和打造国家重要增长集群势头无疑富有非同小可的意义与作用。

疫情中暴露出的长三角现代产业基础三大痛点

疫情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其中突出的是暴露了长三角区域现代产业基础的一系列痛点,痛感最强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部分外资公司将其在集成电路、新型汽车、重要零配件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制造机构迁出,形成一系列长三角区域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来源的空白,急需通过自主创新关键技术转移转化来替代和弥补。其二,物流体系和秩序遭受冲击尤烈,从货源、货柜、车船到通道、接驳、装卸,传统的人工化、微观化的组织调度大都失灵,特别是相关信息不对称不畅达,无法应对特殊情形下的大物流需要。其三,产业链阻断现象严重,尤其是疫情长时间持续导致既有供应链和部分供应商缺失,可以预期在疫情后必然要进行产业链修复的再调整、再接链、再布局。从现代产业体系维度考量,这些痛点总体上具有从技术到生产到流通的系统性风险的特征。对其疗伤修复不仅需要时间,而且更需要依靠现代产业基础设施的支撑,依靠长三角区域各省市更加紧密的互补互助与联动合作。

修复提升长三角区域现代产业基础的安徽努力

安徽省的《方案》关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全领域内容,其中令人关注的是,与当下长三角区域经济恢复振兴现实迫切需要契合、针对长三角区域产业基础的痛点,安徽部署了一大批重大项目。

在区域现代产业关键技术来源替代方面,安徽组织实施59个项目,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的关键和核心技术,推进相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推动先进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此举旨在长三角区域创新链的强链,进一步加大关键和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力度,开拓区域现代产业关键技术的可靠来源。从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观察,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等关键技术都是沪苏浙皖主攻的科技创新重点领域,且有着创新链上的分工协同。因此,要着重应对疫情后区域科创资源、创新链环节等发生的巨大变化,更加自觉积极地推进提升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深化关键技术的系统化分工协作,加强创新链的衔接补缺,发挥长三角区域内的国家科学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科创走廊、创新带和创新型城市等创新策源功能,有效激励联合攻关,加快克服技术痛点,为疫情后长三角经济恢复振兴提供可靠有效的科技支撑。

在现代交通物流体系建设方面,安徽着力抢抓国家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窗口期”,组织实施项目205个。包括加快沿江高铁、宁马城际、徐州至淮北至阜阳高速公路、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改扩建、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长三角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芜湖数据中心集群等建设,持续优化综合立体交通物流体系,加快建设数字长三角。实施这些项目,不仅可以进一步延展长三角区域向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战略纵深地区的辐射,加密长三角区域内部的快速通道网络,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交通干线上建设一批物流枢纽及其数字经济枢纽。

值得强调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把产业推进到信息时代,其底层逻辑就是产业活动数字化、信息化,从产业要素配置到产业运行过程的组织、筹划、调节、控制和监测等,越来越多地依靠和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科技产业革命加速了这一产业基础现代化进程,大规模、泛在化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日益广泛地运用于产业活动及其管理,由此催生出产业服务性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模式。

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是依托云、网、端等网络基础设施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工具的新经济模式,其主要业务包括经济活动数字化、撮合交易、传输内容和管理流程。中国数字平台经济在近些年发展迅速,如阿里、腾讯、京东等等,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方式。但是,此次疫情所暴露的现代产业基础痛点,也反映出现有的数字平台对产业、物流服务的功能存在不足,当产业、物流活动发生急剧动荡变化时,数据搜集、处理和运用都跟不上形势,也表明了现代产业基础的薄弱。

可以肯定,疫情后的长三角区域经济恢复将不可能都是原样复原,而必将是更加依赖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的逻辑,整合重组科技、产业、物流及其要素流动。亟待相关数据信息深度更新及其宽领域、精准化服务。安徽在这批重大项目安排上,把现代交通物流体系与数字经济平台枢纽融合一体建设,应该说是适应了现代产业基础发展趋势,有利于用新技术新模式促进长三角区域交通物流体系康复与重生。

在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优化空间布局方面,安徽组织实施项目231个,主要是开发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等重点区域板块,实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绿色农业等项目。不难看到,这些项目包含了沪苏浙与皖北城市结对合作帮扶、长江经济带的长三角-中部产业走廊、合肥-南京都市圈“双圈融合”等区域战略安排,是长三角中心区产业布局的进一步扩展。

疫情后长三角区域产业链再调整、再接链强链,内在地具有优化布局的趋势和要求,而优化布局正需要开拓空间战略纵深。中国新发展格局特别是内循环主体要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为依托和动力,超大规模市场具有资源分布广、要素丰裕度高、生产能力强和消费潜力大等特征,是从生产、流通、分配到消费的循环系统。这种市场形成体现在空间区域布局上,还具有大纵深、广覆盖、多链接的特征,这就是空间上的战略纵深。

根据现代产业布局靠近市场、靠近创新策源和区域板块集聚等空间分布规律,疫情后长三角产业复苏将有一个转型、疏解、重聚、结网的过程,这就需要开拓空间战略纵深、给出广阔的回旋空间来优化产业布局。在此意义上,安徽开发这些重点区域板块是为长三角区域产业体系及其产业链的调整再造提供空间战略纵深和腹地。

当下攻坚克难尤其需要区域一体化合力

针对疫情中暴露出的长三角区域现代产业基础三大痛点,要加大项目投资补短板。长三角一市三省应统筹好现代产业基础布局,发挥好各自“十四五”时期确定的重大项目工程的牵引带动作用,聚焦现代产业基础重点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重大项目储备,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实施,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收效一批的良性循环。尤其应加紧对疫情后长三角区域现代产业基础再造提升进行统筹规划,协调一市三省相关项目之间内在创新链、产业链、物流供应链关系,加强项目的互补、衔接和配套,以求构造深度一体化、区域整体性的现代产业基础系统。 

修复提升长三角区域现代产业基础,无疑需要扩大相关投资。在此过程中,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应以建设统一大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顺应市场需求,对长三角区域投资环境加以整体协同优化,激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区域现代产业基础项目投资,并以合资、参股、基金、众筹等市场化方式扩大加密投资合作。应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稳妥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应建立健全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不仅要帮助市场主体纾解眼前之困,也要打消其后顾之忧,助其为长远发展积蓄力量,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条件。应注重把握国家财政金融的相关政策窗口,选准投资领域和项目,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消除痛点短板、推进迭代升级的重点,提高现代产业基础项目投资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作者宋宏系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责任编辑:吴英燕
    图片编辑:沈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