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城市志|赣南十年腾飞,老区振兴样板

澎湃评论员 与归
2022-07-02 10:2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提起赣南,很多人都能想到苏轼《郁孤台》,这是一片风景秀美之地。

6月28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座谈会。 央广网 图

6月28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座谈会在江西赣州召开。会议强调,赣南要奋力打造现代产业聚集区、改革开放引领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区、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区、传承红色基因样板区。

聚集、引领、示范、典范、先行、样板,结合赣南最近十年的飞跃式发展,当地确实有这样的基础和底气。

十年埋头苦干,赣南变了样

说起经济,很多人对赣南的印象,还停留在革命老区的标签里,似乎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殊不知,最近十年,赣南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先看最直接的数据。2021年,赣州、吉安、抚州三市GDP占全省比重28.6%,而江西共有11个地级市。具体来看,赣州、吉安、抚州三市2021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2011年的2.7、2.7、2.5倍;赣南苏区范围的所有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全部实现十年翻番。

其中,赣州市GDP总量突破4000亿元,是2011年的3.12倍,不仅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还名列第65位,较2011年前移43位。产业方面,赣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37.6%、31.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4500亿元,是2011年的2.47倍。

经济数据的翻倍,当然会作用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2011年,赣州市的贫困发生率还高达26.71%,18个县(市、区)中有11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村数量达到1023个。

如今,在赣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既高于江西全省年均增长水平,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或许更能直接反映这种“超水平”发展:2021年,赣州、吉安、抚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别比2011年提高11、9、7个百分点。

在井冈山腹地的神山村,村民左香云还记得一句十余年前的顺口溜,“神山是个穷地方,有女莫嫁神山郎,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房 ……”她拿出了自己十多年前的结婚照片,映入眼帘的是破旧的土屋。如今,神山村不仅小洋楼遍地,还成了旅游景点,拥有200亩高山茶园、百亩黄桃产业基地。

可以说,赣南这十年的发展怎么样,当地居民是直接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最有感触,也最有发言权。

特色产业集群助力赣南腾飞

整整十年前,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拉开了赣南大地经济腾飞的序幕。

在政策支持下,赣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产业发展,迅速打开了局面。

以交通为例,“要想富,先修路”,赣南经济这十年的飞跃史,深刻体现了这一点。2021年,赣州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559公里,比2011年净增749公里,增加92%;铁路营运里程突破923公里,比2011年净增551公里,增加148%。

去年12月10日,赣深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将赣州至深圳的最快旅行时间由5小时32分压缩至1小时49分;赣州黄金机场也升格为国际空港,吉安井冈山机场改扩建完成;抚州电厂一期、赣州西500千伏、樟吉赣成品油管道、峡江水利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也陆续建成。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与提升,都为赣州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有了交通,资源才能出去,资金才能进来,产业才能兴旺。

截至2021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省级产业集群已经达到56个,营业收入超1.6万亿元,占全省的50%,千亿产业达6个。其中,赣州南康现代家居产业,跃升为2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吉安电子信息产业,年营业收入接近2000亿元,产值约占全省三分之一;抚州新增3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总量达到7个。

从这些成功案例也可以看出,赣南飞速发展的秘诀之一,便是特色产业集群。

随着产业集群的完善和升级,赣南苏区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6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后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一个内陆区域,逐渐成为开放高地。

2021年,赣州综合保税区实现外贸进出口120.28亿元,迈上百亿元台阶,是2020年外贸进出口总量的3.8倍;赣州国际陆港开行班列突破6000列,覆盖中亚5国及欧洲20多个国家。赣州积极“走出去”,融入大湾区,乃至走向世界、出口海外的干劲,势不可挡。

正是有了这个基础,国务院在2021年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支持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持赣州振兴发展纳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

今年3月,中央又批复同意建设赣州、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这片红土地开始担负起“打造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样板”的重任。

对接大湾区,赣州要做桥头堡

赣南飞速发展的另一秘诀,是不甘落后,努力向发达地区学习。从地理位置来看,赣南再向南,便是粤港澳大湾区,这让其成为大湾区地理意义上的腹地。那么,如何将这种地理意义转变为发展优势?

近年来,江西着力将赣州打造为对接融入大湾区的桥头堡,出台全面对接融入大湾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等专项行动方案。比如,推出450项“免申即享”或“即申即享”惠企政策,行政审批局和“一枚印章管审批”市县两级全覆盖,尽可能地在经济政策和行政模式上与大湾区接轨。

也正是基于这些服务性质的政策,赣州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惠州等地签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90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跨省通办、一次办成”。

如今,赣州市本级90%以上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政府及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从106个、60个工作日压缩至75个、45个工作日,审批时限达到大湾区营商环境指标水平。

当然,优良的营商环境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打造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成的,不仅要学其形,还学其神。它需要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市民的积极行动。

如在赣州经开区,机关干部以“首席服务员”“科技特派员”“上市辅导员”等不同身份挂点企业,为企业提供精细、专业的政务服务。有了“服务员”的诚恳心态和务实精神,自然能够助力企业,获得青睐。以赣州同兴达三期金凤梅园厂区为例,该厂区2021年投用,从一片洼地到一个企业园区仅用了不到200天。

赣州还提出,每月1~25日为企业“安静生产期”,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原则上不得随意入园对企业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在2021年营商环境考评中,赣州市综合成绩进入全省第一方阵。2021年,在疫情影响下,赣州老区依然新增15万多户市场主体,同比增长42%。

当大企业、现代化生产理念和模式被引进后,不只是给工业生产带来巨变,这种“经营气质”也会影响其他行业、带动更多的创业者。

闻名全国的赣南脐橙,其产业和品牌的形成,就经历了农户散种到村民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的过程。当地不仅按照“山顶戴帽、山脊隔离、山腰种果、山脚穿裙、园路绿化”的生态模式建果园,还鼓励村民进行百香果、枇杷、油茶等农作物的多元化种植,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

十年发展变迁,赣南苏区又站上了新起点。下一个十年,赣南人民将继续砥砺前行,在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上创造新的奇迹。

海报设计 祝碧晨

    责任编辑:王磊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