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陈永正眼中的岭南文化: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2022-07-02 19: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6月29日,中山大学教授,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陈永正先生莅临楠枫书院,带来“岭南文化新讲”第十二场讲座,以岭南历史上两位大诗人陈献章、梁鼎芬为例,探析岭南文化守正与开新辩证统一的优秀传统。文史学者、资深媒体人罗韬先生担任讲座主持嘉宾。

明代的陈献章与清代的梁鼎芬,是岭南诗坛上的两面旗帜。他们的诗作享誉大江南北,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两位大诗人的作品,都经陈永正教授整理出版或即将出版。 回顾他们的学术贡献和文化成就,对我们认识岭南文化有深刻的启示,对于广东当前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

《陈献章诗编年笺校》

陈永正笺校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

罗韬先生介绍,陈永正教授作为诗人,身居岭南,诗名满天下; 作为学者,是中国诠释学的奠基人,此外《全粤诗》《岭南文学史》等著作对岭南文学的研究整理贡献巨大; 作为书法家,曾担任全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和广东省书协主席。

《诗注要义》

陈永正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出版

可以说,陈永正教授对于古典文化、岭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杰出的贡献,是讲述岭南文脉与诗道传统的不二人选。

讲座现场

谈岭南文化:守正与开新辩证统一

陈永正教授从岭南文化的守正与开新谈起。他谈到,现在讨论岭南文化,常常强调其创新的一面,其实岭南文化守正的一面同样熠熠生辉。文化要发展,但也要有根,守正守的就是文化的根基。二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

追根溯源,岭南人是自秦代以来历代的南下移民和岭南原住民融合而成的。移民有一个特点,就是要记住自己从哪里来,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广东大地上祠堂遍布,光是广州市海珠区,大大小小的祠堂就有几十座,这就是岭南人“根”的意识。

陈永正教授说,诗、书、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个代表性门类,岭南文化的这一精神,亦可见于岭南的诗、书、画当中。

陈永正教授

岭南诗歌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长期坚持使用唐音。从唐代的张九龄到明末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直到清代黎简、梁鼎芬,始终一脉相承。雅正而博大的唐音,使岭南诗一直保存了一份盛唐的气息。清代洪亮吉评价岭南三大家有“雄直之气”,这也正是岭南诗歌最鲜明的特色。清代黎简融合了李贺、韩愈和杜甫的诗风,同时又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再看岭南书法与岭南绘画,从岭南第一位有全国影响力的书法家陈白沙,到清代的李文田、康有为等,从苏六朋、苏仁山到居廉、居巢,再到民国年间的广东国画研究会,始终是立足传统而求新变。

陈永正教授谈到,无论诗歌、书法还是绘画,创新都是必然的追求,但是所有新变都应该立足于传统。如书法,日本称作“书道”,韩国称作“书艺”,其实“法”才是“艺”与“道”的基础,如果没有守正的“法”,那“艺”与“道”便是无源之水。所以书法一定要从临帖开始,从一点一横一竖学起,把基础打好,再来追求新变。如康有为将真草隶篆融为一体创造出“康体”,这种才是真正的创新。没有植根于深厚的文化传统,强求变革就是一种伪变革。坚持守正与开新的辩证统一,中国的文脉就永远都不会断。

陈永正教授

“当然,传统文化当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但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不是由几个人说了算的。只有把传统保存下来,交由时间来检验、社会来检验,我们才能得到答案。”陈永正教授说。

谈陈白沙:“诗以载道”的践行者

对于陈献章的历史地位,普遍的观点认为,他是明代心学的奠基人,开阳明心学之先河。陈永正教授说,这个说法没有错,但不足以评价白沙先生的成就。

陈献章像

陈白沙的心学其实非常简单,他没有用长篇大论来阐述心学,也没有传习录、静心录一类的东西。他的贡献更多是在于“以诗立教”。中国古代强调“诗教”,孔子讲“诗以载道”,“不学诗,无以言”。陈白沙把“诗教”继承了下来,成为岭南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学者。“在我心目当中,陈白沙是一个诗人,是诗歌教育者,是‘诗教’最有力的推行者”,陈永正教授说。

与朱熹、王阳明等人不同,陈白沙教书育人,不是坐在课堂里一本正经地讲学。他家在广东新会,四方学子前来求学,他就带着学生聊天、喝酒、赏花、泛舟海上,在吟诗唱和之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陈白沙以自己为教,以诗歌为教,一举一动都是学生的榜样,真正是“为人师表”。他最得意的几位学生,如湛若水、梁储、林光、张诩等人,都成为了名重一时的诗人。

正如岭南文化守正开新相统一的特点,陈白沙的诗很传统,但是也很新。

在讲座现场,陈永正先生展示了古老的粤语吟诵艺术,为观众吟诵陈白沙的诗作。

“一样春风几样花,乾坤分付各生涯。如今著我沧江上,只有秋香扑钓槎。”(《和林子逢至白沙》)

“江云欲变三秋色,江水初交十日秋。凉夜一蓑摇艇去,满身明月大江流。”(《偶得示诸生》)

陈永正先生展示粤语吟诵(“楠枫书院”视频号可观看全场回放)

陈永正教授说,一首好诗应有三重意。一是言内意,即字面意思。二是言外意,也就是所谓的“诗教”。第三还有一个“象外意”,诗歌都有意象,意象就会引起联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理解。

《和林子逢至白沙》《偶得示诸生》等诗,有丰富的象外之意,是真正的好诗,是第一流的诗。特别是《偶得示诸生》“凉夜一蓑摇艇去,满身明月大江流”两句,阐发“以静应变”、“万化自然”的哲学观念,但又撇开说理,用意象传达出内心旷远豁达的意境。

再如《制布裘成偶题寄黎雪青》一诗:

“海布剪黄云,岭绵装白雪。制为道人衣,方直无周折。吾老不出门,躬耕慕冀缺。黄昏披此裘,坐望梅村月。美人遗我酒,小酌三杯烈。半酣发浩歌,声光真朗彻。是身如虚空,乐矣生灭灭。”

处处可见天机,时时体现天心,理趣与诗情浑然一体。

所以梁启超评价陈白沙,“心境与自然契合,一点不费劲”“常常脱离尘俗,与大自然一致,其自处永远是一种鸢飞鱼跃、光风霁月之景象,可见其人格之高尚,感化力之伟大矣”。

陈白沙的心学诗,对于宋代理学家的诗歌是一种革新,这种革新是前无古人,后也无来者的。

陈白沙的书法,亦是从“守正”开始。他年轻时参加科举,像其他读书人一样攀升仕途。那个阶段留下的碑文,每个字都是端端正正的工楷。

但后来令陈白沙书法声名远播的,却是他创造的茅龙书法。疏野苍劲,挥洒自如,陈白沙用书法表现自己的哲学思想,表现内心鸢飞鱼跃、自得自然的境界。

因此,陈白沙的书法不能用一般书法的标准去评判。很多人看陈白沙的书法,第一眼就会说“这么难看”。如果不了解陈白沙的内心境界,就不可能真正体悟陈白沙的书法。

陈永正教授展示茅龙笔与茅龙笔书法

谈梁鼎芬:“宋骨唐面”的崭新诗风

梁鼎芬是清末维新派的重要成员。作为张之洞最重要的幕僚,他对岭南与两湖的文化教育事业都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同时他还是一位享誉大江南北的诗人,称得上“诗名满天下”。

梁鼎芬像

梁鼎芬的诗,延续了岭南诗使用唐音的传统。但与其他人的“学唐”不同,梁鼎芬的诗风被称作“宋骨唐面”,继承了唐代优美的语言,风格上面有笔力,有清刚的一面,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他的书法也是如此,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灵活多变,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可以说,不论是陈白沙,还是梁鼎芬,他们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守正与开新辩证统一的成果,都是岭南文化优秀传统的结晶。

讲座现场

谈治学:目录学何以重要

罗韬先生谈到,岭南学术有一个传统,就是很重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张维屏到陈澧,一直到陈垣先生,一代代学者都强调读书必须先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开始读。

陈永正教授师承自陈垣之子陈约先生,在陈约先生的提点下,从旧书摊淘来了一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陈永正教授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非常重要的一套书,它不光是目录学,而且还是提要。即使没有看过原著,但看过提要就知道它的内容。做学问的人把这套书认认真真看完,一辈子都大有裨益。

陈永正教授为楠枫书院题字

陈永正教授为楠枫书院题字:诗教温柔敦厚,乐教广博易良,诗乐相通,今人知者鲜矣

说起岭南文化,人们常常强调一个关键词——敢为天下先,其开拓进取、积极创新的精神为人津津乐道。其实,文化在传承中发展,成功的创新背后必然离不开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正是守正与开新的辩证统一,缔造了一个厚重辉煌的岭南文化。

-End-

作者丨吴启东

摄影丨Ratty、李元清

编辑丨谭鑫

审核丨王茜

原标题:《陈永正眼中的岭南文化: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