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圳生前预遗嘱首次立法!安乐死要来了吗?

2022-07-05 11: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人生最后一刻,你会拒绝“插管”等抢救手段吗?这可能是你平时不会去思考,但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近日,#深圳立法尊重病人临终决定权#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生前预嘱”第一次被写进了条例中。这意味着2023年1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后,深圳居民的“生前预嘱”将受法律保护。

深圳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瞬间触发全网热议。

01

大多数网友对此表示支持

认为人的生命应该由自己决定

对于生前预嘱合法化,大部分网友持有支持态度。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研究报告显示,37.29%的老年人在痛苦状态下离世,在65至79岁和80至89岁中高龄老年群体中,痛苦离世的老年人均多于安详离世的老年人。中国老年人距离高质量死亡的目标尚有相当大的距离。

从死亡准备方面看,80.78%的老年人去世前不会明确告诉家人,表明大部分的老年人及其家属无法提前进行死亡预案。

另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避讳死亡的影响,家属往往会选择对生命终末期的患者隐瞒病情甚至认为放弃无畏治疗内心会有负罪感。

著名作家巴金还不止一次地说:“我是为你们而活”,“长寿是对我的折磨”。

生前预嘱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减少了医疗浪费,缓解了家属的自责,也让老人的离世从“生死两相憾”变成“生死两相安”。

02

少数网友担忧“生前预嘱”

是否为患者本人意愿

很多网友担忧,生前预嘱政策一旦放开,如何确保是患者本人的真实意愿?

生前预嘱是指患者在意识清楚、具有决定及表达能力时,预先对失去表达能力时想要进行的医疗救治手段的一种提前指示。

尤其当各种导管插进患者身体后,患者说话交流的机会丧失,想表达想法几乎不可能,即使因过度抢救导致患者十分痛苦,也只能被动忍受,直到生命结束。

有了生前预嘱则不同,临终抢救是否采取插管、心肺复苏等创伤性抢救措施,是否使用生命支持系统等,患者可事先做好安排。

生前预嘱具有法律效力,不担心医生和家属会随意更改。

03

生前预嘱是为安乐死试水?

 

生前预嘱与安乐死无关,所采医疗方式用的不同。

生前预嘱中是不采取任何主动促进死亡或缩短生命时限的措施,对没有任何恢复希望的临终患者或植物人停止使用呼吸机和心肺复苏术等治疗手段,其目的是减轻肉体痛苦使其处于安详状态的一种“等死”。

而安乐死则是通过注射药物等措施帮助患者安详地结束生命,是积极的、主动的行为,带有协从性质的“助死”,目的是为了结束进入临终状态患者的痛苦。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刘贵芳提出,生是人的权利,死也应该是人的一种权利,安乐死承认了病人选择死亡的权利。

“法律不应回避安乐死。”刘贵芳建议,有关部门早日出台政策,推动安乐死合法化在我国变成现实,惠及更多的不治之症患者。

总之,对于生命的讨论,从来都很难用二元选择的“要”或“不要”去评判。

就像网友说的一样,生前预嘱现在也许只是提供一个新的选择,但关于“何如尊重生命”这件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跟死亡“握手言和”,让临终不再悲伤,还值得人类社会继续探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