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现场|北京时代美术馆:打开一扇扇“感知边缘”的窗口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22-07-07 18:57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7月6日至9月12日,“WAVELENGTH:感知边缘”当代艺术展于北京时代美术馆展出。12位/组国际艺术家及艺术家团队,以“感知”(感觉与知觉)为主题,呈现艺术作品。展览以“生命”、“心灵”、“物质”及“世界”四个不同的主题出发,探索感觉与知觉在不同视角下的变化和外部条件对感知的影响。

这个展览在经历后疫情时代有更为特殊的意义。艺术家们运用多种艺术媒介,操纵着光与影、声与形,制造着一种虚拟的浪漫。这些作品也调动着观众的所有感官,为观众打开一扇扇通往“感知边缘”之外的窗口。

伊朗艺术家希琳·阿布蒂尼拉德的研究重点是概念艺术及其与时装设计重叠的方式。自2012年以来,艺术家一直在用动态图像探索自我和身份的概念,在她的表演艺术项目和视频中,她越来越被大自然作为中心主题所吸引。2013年,她开始利用自然图像创作大地艺术、装置项目和公共艺术。

在名为潮汐#2的作品中,投影播放着波斯湾海边浪潮的景象,展厅中铺满了厚厚的沙子以喻示沙滩,伊朗艺术家希琳受到波斯诗人“内沙布尔的阿塔尔”的启发。阿塔尔在著作《百鸟朝凤》中介绍了神秘主义的七重境界:追求之谷、热爱之谷、认知之谷、禁欲之谷、团结之谷、敬畏之谷、困惑之谷,并最终达到万事皆空的寂灭之境。阿塔尔以隐喻的方式设置了七扇木门,它们被掩埋在沙子中,并逐渐浮出地面。每扇门中的镜子都在反射着波斯湾景象和站在门前的观察者的影像。这些门对应着阿塔尔诗中的七重山谷,它们象征着人类欲望的七个阶段,以及跨越这些阶段所需要的特质。

《潮汐#2》

《潮汐#2》

Studio Swine(“超宽跨学科新探索者” Super Wide Interdisciplinary New Explorers)是由来自日本的Azusa Murakami和来自英国的Alexander Groves于2011年成立的集体。他们的作品跨越雕塑、装置和电影领域,将诗歌和研究融合到体验中。工作室对每件作品都利用其文化、历史和经济景观的资源和本土美学、艺术和建筑方面的专业培训,将情感叙事与空间意识联系起来。

展厅中时不时充满了气泡,以象征地球生命最初是在“气泡”中形成的这种观点。这些气泡后来演变成细胞,数十亿年的细胞生命活动改变了地球的大气层,将地球的岩石变为土壤,将原始环境变为复杂的生态系统,并进化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命。标题“细胞中的细胞”化用了文学家纳博科夫的作品《微暗的火》中的一 句话(原文:cells interlinked within cells interlinked within cells,细胞与细胞内的细胞互相连通),形容的是地球生命“黎明”的这一刻。

《细胞中的细胞》

艺术家马雷奥·罗德里格斯善于运用光,并通过艺术装置将光线具象化。其作品“传送门”也是对大自然的致敬。作品中的裂隙就像是自然的“伤口”,模拟着自然世界中出现的图案,如地质裂缝、河流、静脉、疤痕、射线、根茎、神经连接等。而一个个裂隙间的过渡则仿佛在治愈这些“伤口”。裂隙的两侧互相呼应,构成一种“似即若离”的关系,如同传送门一样打开了一个虚无的新空间。

马雷奥·罗德里格斯作品

本次展览的很多位艺术家在玩转光影的艺术,大卫·斯普里格斯的艺术作品总是位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的空间中。立体主义者在一幅图像中从多个角度同时绘制 物体而产生立体感。而实际上,它们正迎合了人们感知与理解世界的方式。人们在脑海中将这些不同角度的视野融合,以感知物体如何存在于立体的空间中。

评论家们认为,“斯普里格斯的作品引导我们的视线去追随那些不存在的事物,并引领我们的脚步跟随那些我们开始看见的星群而移动。我们跟随着感知形成的过程而移动,从而体验到物体变化为时空的动态过程。我们不止是在简单地观察,我们被观察的体验而感动,并随之移动。我们只看到轮廓,但却感知到颜色;我们只看到线条,但却感知到节奏。随着我们的观察,作品就此形成。可塑的动态活动以表现事物意象的星群的出现而展现。”

大卫·斯普里格斯作品

马西米利亚诺·莫罗的作品同样关注变化与平衡。在艺术作品“升腾的黄色,上升的曲线,红色的回声”中,艺术家操纵阴影以产生 新的视觉平衡。莫罗以其独特的方法来消除阴影中的黑色,并用饱和的颜色代替它,以此将原本空洞的阴影变为新的独立元素。

《升腾的黄色,上升的曲线,红色的回声》

《升腾的黄色,上升的曲线,红色的回声》

艺术家奥利维耶·哈希是法国视觉艺术家,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将客观现实、时间、空间和物质呈现为一系列无形的信息概念。他专注于对现实及其表现的体验,以及对空间的感知,创作的作品鼓励观众质疑他或表达他自己对真实事物的解释。

奥利维耶·哈希作品

另一件操纵光影的作品《五颗行星》中,五个旋转的迪斯科球将投射在它们身上的光反射到展览的墙壁和地板上,展现为太阳系中五个行星的名称。他们的光反射在整个空间中,人置身其中天旋地转。

作品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张力的关系也是《WAVELENGTH:感知边缘》营造的“艺术现场”所重点关注的,观众的感知和反应是环境中的关键要素。观众在艺术现场获得沉浸式观展体验的同时,也会接收到不同个体之间的体验与互动、情绪与解读对艺术的语境与表象所产生的影响,观众对作品的感知也将因此发生改变。

《五颗行星》

在另一个更为宽大明亮的展厅中,有英国艺术家亚历克斯·钦内克的超大型装置。艺术家以巨大的不锈钢拉链打开了美术馆的建筑结构,以戏谑的方式让观众想象隐藏在美术馆墙内的世界,光从钢齿的开口中倾泻而出,让观众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想象。艺术家钦内克以创作有趣的公共艺术作品而为人所知,他将艺术、建筑与工程相结合,营造出壮观和超现实的效果。

英国艺术家亚历克斯·钦内克的超大型装置

这个展厅中也盘亘着由废弃的眼镜镜片组成的幕墙。数以千计回收利用的聚碳酸酯眼镜片像洒落的流水一样闪闪发光。观众的身影会随着移动而扭曲、闪烁,并被镜片的光学特性所改变。装置中的镜片是“人类世”的产物,它们取自广州眼镜工厂的残次品和国际狮子会加拿大卡尔加里眼镜回收中心的废弃眼镜。这件名为“我们之间,一汪大海”的作品表现了“联结”与“分离”之间的节点。眼镜仿佛一个个微弱的幽灵,为拥有它的每个个体打开专属的世界之窗。当他们透过这些窗口观察世界时,我们共享的现实也被分离成成千上万个不同的视角。

由废弃的眼镜镜片组成的幕墙

这个展厅中还有一件立陶宛艺术家的名为“法式离场”的作品。在这个沉浸式的艺术装置中,一团羽毛般的“草云”笼罩着展览空间。被倒挂在天花板上的“草云”让观众仿佛置身云端,飘浮在天空之上。这种短生的、干燥的植物与下方的观众相对而视,以让观众重新审视“告别”的概念和情绪。

人类的告别可能会发生在派对的结束,也可能是一种更深刻的体验,比如分手或死亡。这些长茎干草散发出柔和的光芒,象征着有机生命的循环和人类摆脱自身束缚的愿景——尤其是在面临衰老和死亡时。艺术家试图更多地关注观众从此处离开前最后几秒钟脑海中回荡的想法,艺术家猜测很多观众在离开前只是在想如“日落时的麦田”这种平凡的日常事物。

立陶宛艺术家的作品《法式离场》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