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开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看什么?

2022-07-09 15: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18年5月28日,在香港西九文化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行了盛大的动土仪式。

2020年11月18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主体竣工。

2022年7月2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

在2015年9月故宫博物院与香港博物馆合作的想法提出来7年之后的7月,香港博物馆盛大开馆。

选址香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文化投资区域——西九文化区。如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先生所说:“700万中外居民和每年来港的2000万外国旅客将有机会通过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香港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化理解,扩展中外人民友谊。”

香港故宫博物馆楼高七层,共有九个展厅。设计师严迅奇介绍:博物馆引用了紫禁城中轴线的概念,又结合香港向上发展的现代都市风格,中轴线向上延伸,引导着访客向上参观。

地面大堂中庭参照紫禁城屋顶琉璃瓦设计的金色天花,门钉则从传统的金属门钉改变成了玻璃,白天在不同角度阳光的反射下,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在闭馆之后,依然有光从玻璃砖中渗透,给予延续生命之感。

此次香港文化博物馆开馆,将展示九百多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不少都是首次于香港公开展出。部分藏品更是从未对外公开展出。

开馆之际,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九个展厅将分为特别展览和专题展览两大部分。

特别展览

国之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

八号展厅

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丰富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其中包含这静态宋元的稀世孤本。他们系统的反应出了古代中国书画的发展历程,也将中国书画的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本区域挑选了三十五件晋、唐、宋、元书画作品,从多角度展示他们传承至今的故事价值。

展览共分三期,每期展示十件左右的作品。

洛神赋图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云髻峨峨,修眉联娟”、“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曹植在《洛神赋》中构筑出美丽动人的洛神形象。顾恺之则以次为创作背景,使洛水女神的形象跃然纸上。

此画描绘了曹植在洛水之滨与洛水女神相逢的场景。

雨后帖

《雨后帖》,是传“书圣”王羲之的所书的一通信札,帖后有元代邓文原、明代董其昌的题跋。今专家鉴定认为,此贴并非王羲之亲手书原迹。从此帖的墨色浓淡变化观察,与运笔的启收、顿挫转折的徐疾和用力相吻合,无勾摹痕迹,因此判断此帖应是古代临本,书写年代在北宋至南宋绍兴以前。我们可以从此贴中窥见宋人对晋代王羲之墨迹的诠释理解。

雨后帖 董其昌跋

驰骋天下——马文化艺术

九号展厅

中国古代帝王不乏爱马、好马之人。历朝历代关于马文化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香港的马文化历史悠久,赛马文化渗透到香港的各个角落。

此次展览展现了一百多件来自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的文物。包含了绘画、雕塑、陶瓷等。以此展示马在历史、艺术、军事、政治上扮演的角色及蕴藏的文化含义。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所绘人骑图卷

这幅画简直是“章总”(乾隆)的标准杰作

画中展现一朱衣男子头戴管帽腰系玉带,骑马徐行。男子微有髭须,左手牵缰,右手持鞭,右脚轻踩马镫,神态优雅自足。马匹健硕,左前蹄微微抬起,有如行进之姿。

画作左上留有作者款识:“元贞丙申岁作,子昂。”“画固难,识画尤难。吾好画马,盖得之于天,故颇尽其能事。若此图,自谓不愧唐人。世有识者,许渠具眼。大德己亥子昂重题。”

整幅画作的布局、人物形象与马匹画法,皆受唐画影响。

赵孟頫说自己少年时便喜欢画马,43岁时画的这幅《人骑图》尽显唐代风貌。用铁线描及游丝描勾勒出的骏马人物形象,颇具唐人韩干画风。他为此也颇为得意。卷末自题云:“自少年便爱画马,尔来得见韩千真迹三卷,乃始得其意云。”

咱就是说,赵孟頫这题跋颇有一种,对自己的画非常满意,能与偶像比肩的感觉~

此画上钤印众多,有“赵氏子昂”、“澄怀观道”等赵子昂私印,也有“宜子孙”、“古稀天子”“三希堂精鉴玺”等著名清宫藏印。引首有乾隆帝书“深得稳意”四字。

预紫禁万象——建筑典藏与文化传承

一号展厅

众所周知,乾隆的爱好除了作诗之外,还有就是给各类喜爱的书画盖章,因此得名“章总”。那么,“章总”的章是怎么来的呢?

在“章总”乾隆之前,国家御宝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对这些御宝进行了重新的归纳整理,将御宝总数定在了25方,并划定了每方印章的使用范围。其中“大清受命之宝”位列第一。

大清受命之宝

大清受命之宝,通高12cm,印面14×14cm。据《交泰殿宝谱》所记为“以章皇序”之用,即表明清王朝受天之命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又据乾隆帝《交泰殿宝谱序后》,此宝原是太宗皇太极以来“先代相承,传为世守”的旧物,故乾隆十三年(1748)诏改玺印中的满文本字为满文篆书时,该宝得以保持原貌。其材质洁白温润,盘龙纽线条简洁流畅,技艺纯熟,彰显出清前期玉石雕刻的高超技艺。

预紫禁一日——清代宫廷生活

二号展厅

“北京城内有个大圈圈,大圈圈里面有个小圈圈,小圈圈里面有个黄圈圈。”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君主与妃子的居所,留有大量两代皇族的生活痕迹。二号展厅通过紫禁城里所藏的文物,为观众勾画出清代的宫廷生活。让观众透过展览,了解紫禁城的清晨至夜晚,窥探宫内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轴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轴由宫廷画师郎世宁、沈源、周鲲、丁观鹏等合绘。此画由中西画家共同绘制,擅长人物肖像的郎世宁绘制乾隆画像,沈源等人绘制小童、房舍、树木等。

乾隆帝注重承袭前朝典制,每每遇到汉族传统节日,都要求皇宫中举行相关的庆祝活动。岁朝即元旦,这幅中西合璧的画作,描绘出皇家岁朝喜庆祥和的气氛,图中绘出皇帝与皇族子弟在庭院内燃放炮竹,祈求平安、庆祝岁朝的热闹场景。也体现出了乾隆与诸皇子之间的亲情。

凝土为器——故宫博物馆珍藏陶瓷

三号展厅

从新石器时代质朴的彩陶与黑陶诞生伊始,陶器就已经开始被使用。陶瓷的烧制技艺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不断进步,器物的种类与央视也在不断变化。作为历代统治者与平民皆广泛使用的瓷器,反应出不同阶层人们的不用生活所用。

故宫博物院继承明、清两代所藏历代瓷器, 此次展出的一百五十多件藏品,是历代瓷器精品,也是中国陶瓷史的缩影。

河北曲阳定窑是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原为民窑的定窑从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瓷器。其窑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白瓷著称。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

定窑白釉孩儿枕

此次展出的定窑白釉孩儿枕,枕作孩儿伏卧于榻上状,以孩儿背作枕面。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翘。身穿长袍,外罩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榻为长圆形,四面开光,正面开光内印螭龙纹,背面开光内光素,两侧开光内印如意云头纹,开光之间亦以如意云头纹为饰。通体施牙白色釉,底素胎无釉,有两个通气孔。

定窑匠师塑造出天真浪漫的孩儿形象。孩童眉清目秀,眼睛圆而有神,神情悠闲得意。整件作品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成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名品。

龙颜凤姿——清代帝后肖像

四号展厅

清代皇室遵循传统儒家文化,提倡孝道与祭拜祖先。宫廷人物肖像中即有一类专用于祭祀典仪,风格雍容华贵、庄严肃穆,记录了皇室成员的面容、气质,以及彰显其身份地位的服饰。

本展展出的几代帝后之朝服像,代表清宫最高规格人物肖像的艺术成就,其样式变迁、画面元素的象徵意义,以及供奉建筑与祭祀仪轨,均与宫廷历史文化紧密联系。白描画稿的陈列亦体现肖像画的创作与修复过程。

《雍正朝服像》

此幅画面上雍正皇帝身着明黄色彩云金龙夏朝服,头戴夏朝冠,顶贯珠三重,冠前饰金佛。胸前佩戴东珠朝珠,其上间系绿松石纪念三串,腰系朝带,足蹬石青色朝靴,这是雍正皇帝参加盛大典礼时的服饰。此图用笔工整精致,色彩华丽鲜艳,人物神态端庄威严,是宫廷画家精心创作的皇帝肖像画。从“冠上无梁”(“梁”为清帝朝冠顶座左右两侧的n形装饰,雍正晚期出现)的装饰风格看,当属雍正早期的绘画作品。

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清代满族统治者传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把“衣作绣,锦为缘”、“续衽钩边”和“朝服祭服,襞积(朝袍腰部叠褶处称襞积)无数”这些中国古代服饰的传统形制与带有满民族风格的“披肩领”和“马蹄袖”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彰显了其“马上得天下”的辉煌历史,同时亦注重到实用性,并最终使其制度化,成为中国古代服饰制度改革中的典型范例。

器惟求新——当代设计对话艺术

五号展厅

设计:把一种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计划,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

从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到古蜀三星堆再到乾隆款彩色玻璃旋纹撇口瓶。中国历代的工匠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有意味的器具,有些器物放在千百年之后的今天,也毫不违和。走在博物馆里,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有过思考:是时尚的轮回,还是外星文明的降临?为什么历代的工匠能有如此高超的工艺与设计。

本次展览通过精选故宫博物院一百余件工艺瑰宝,以设计、制作及使用三个角度解读中国传统工艺的艺术价值。

展会亦与香港优秀的设计师合作,展示传统工艺对当代设计理念和文化生活的影响。

乾隆款搅玻璃撇口瓶

瓶喇叭状圆口,口沿外撇,颈直且较长,阔腹下敛,类鹅卵形,高圈足,底部外撇。足底阴刻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瓶口沿和足部套碧绿色玻璃,颈、腹部饰白、蓝、红三色相间的条带纹,通体螺旋缠绕,其颜色的相间规律为白、红、白、蓝。

搅玻璃工艺是乾隆时期创造的一种新的玻璃装饰工艺,其工艺过程比较复杂,类似于拧丝。在玻璃器上最早出现款识的时间是清康熙年间,直到清末,大量的清宫造办处玻璃厂作品常有年款,但是款识分布方式多为双直行、单直行,并加圈栏。这件作品的刻款方式却比较特殊,呈单字分别处于四个方向。

此瓶颜色纯正,质地洁净,造型雅致,纹饰流畅活泼,如行云流水,为本来静止的器物注入了勃勃生机,是不可多得的清代玻璃珍品。(Ps:大家有没有觉得像理发店门口的旋转灯?)

同赏共乐——穿越香港收藏史

六号展厅

近代以来,香港作为东方的一座明珠,有着繁荣的国际贸易基础,经济发达。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逐渐有香港的私人藏家通过公共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巡回展览等多渠道、形式展(炫)示(耀)自己的收藏品。

本次展览,通过一百多件作品,讲述一个多世纪以来香港各界的中国艺术收藏故事,描绘出香港文博的发展过程,并以此向一直为香港及海外观众弘扬中华文化精髓的收藏家、学者、博物馆工作者及其他各界有心人士致意。

赵孟頫(传)望江南净土词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元代赵孟頫精通书画,开创元代书风。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虞集称其:“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其得晋唐书法之大成,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古今无界——故宫文化再诠释

七号展厅

除了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手段,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还担负着以新手法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

此次展览邀请到了六位跨界艺术家,用各自独特的视角,结合现当代的手段,诠释演绎故宫文化,使古老的文化,与时代相碰撞,与香港视角相碰撞,展现出新时代背景下,红墙黄瓦下的丰富的中国文化。

《庆》 梁基爵 声音装置

作为故宫博物院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合作项目,除了博物馆基础的文化交流功能,故宫博物院还承担着让香港年轻人了解国家文化历史的责任。

香港故宫文化艺术馆馆长吴志华希望:“文物能够反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给予人永恒的艺术美感,还能够增强公众的历史自觉,提升文化自信。”

通过现代展览的手段与表现形式,使文物展览与科技相结合,通过立体全面的展现形式,展示国家历史人文,他期待香港故宫能够承担起鼓励年轻人增强国家文化认同感的使命,从而让更多的年轻人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全景图

本文图片及部分文字资料来源于 故宫博物院官网 及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官网

原标题:《新开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看什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