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滑县一中:传统文化进校园,千余名学生近距离接触泥塑、烙画、绢艺

2022-07-10 09: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2年7月9日,河南省滑县第一高级中学,千余名学生与优秀的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

当日,河南省滑县第一高级中学举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泥塑艺术家、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师郭自敏先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氏绢艺”传承人秦小慧女士,中国烙画艺术家协会会员、民间艺术家宋士江先生,知名滑州烙画艺人张亚飞,为师生带来了一件一件精美的“非遗”瑰宝,并现场讲授艺术创作过程。

滑县一中校长祝民学、副校长侯青敏,知名摄影家瑞视觉、滑县时代影视、滑县好日子婚庆兄弟影视和学校一千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滑县一中团委副书记靳瑞博做精彩解说,办公室、总务处、无忧中心等处室组织开展并参与了现场服务。

校长祝民学说,中华文明诞生于黄河中下游,我们滑县就处于黄河中下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展示了源远流长的生产生活风俗,彰显着特色鲜明的民族文脉。将来同学们会奔赴全球各地,但是请你记住乡愁,记住你们的根,保护和传承好家乡深厚的传统文化,讲好家乡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据了解,截止到2020年11月,滑县共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73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4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13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0项,县级非遗保护项目136项。

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郭自敏先生师从泥塑大师泥猴张,并把泥塑艺术发扬光大,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深厚的民间艺术文化。

“郭氏泥塑”现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浚县山上的泥咕咕大家都知道,就是泥塑的一种。

2006 年 5 月 20 日,泥咕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余名学生在郭自敏的指导下,零距离感受泥塑艺术的魅力。

一位同学在大师指导下制作了一只猴子,颇富神韵。

“秦氏绢艺”始创于明崇祯年间,兴盛于清朝中期,历经四百多年的文化洗礼和秦家代代艺人的发展和创新。“秦氏绢艺”均为手工制作,做工细腻,始终保持不变质、不褪色、不变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作品“帼帼白菜”堪称华夏一绝、国之瑰宝。“秦氏绢艺”系家族传承,已传至第 13 代,秦小慧女士为秦氏绢艺第13代传人。

“秦氏绢艺”表现内容宽泛,仕女人物,花鸟昆虫,果蔬等尤以“白菜蛔帼”为其代表作,名扬海内外,在国际工艺品市场有较高知名度。2006年,“秦氏绢艺”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名女学生与“秦氏绢艺”——瓢虫零距离接触,濡染非遗之美。

烙画又称火笔画,中国传统艺术珍品,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

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宋士江先生虽然是聋人,但是烙画艺术精湛,形态各异的老虎烙画等优秀的作品,栩栩如生。

上图为一名学生拿起烙铁,感受烙画的艺术魅力。

艺术大师们走进滑县一中,为师生送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文化盛宴,让同学们零距离感受艺术之美,体验劳动之美,濡染非遗之美,推动了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增强了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