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呼唤民营经济的新春天

姚美雄/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兼职教授
2017-12-11 14:1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民营经济提供了中国80%以上的社会就业。图为2014年11月25日,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新店镇,工作人员在一家健身器材有限公司车间忙碌。当地聚集着四十多家健身器材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正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
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然而,发展起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当前,严重少子老龄化等问题将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将给实现现代化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在人口结构健全情况下实现的,可是,我国要在自身变老和全球变老背景下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其挑战将前所未有。这就需要全面激发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活力和动力,才能确保实现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民营经济应成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在推动经济发展、人口脱贫致富、调整经济结构、繁荣城乡市场、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创新、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民营经济每年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缴纳了50%以上的税收,占到60%以上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80%以上的社会就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

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站在新的发展历史起点上,十九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提高,对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做了清晰的说明和积极的肯定,为新时代民营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民营经济将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再次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十九大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央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无疑,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定海神针。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说,民营经济也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需要比翼双飞。随着现代化进程推进,民营经济将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向主力军演变。

十九大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表明了中央的一贯立场,及时回应了社会重大关切,也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指出了光明前景。这对坚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一心一意发展企业的信心,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是第一次提出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十九大强调“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当前,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过去,在党的历次重要会议和文件中,都用“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来表述,这次报告中直接使用“民营企业”的概念,并明确表示了坚定的支持态度,表明中央对民营企业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更加明确的肯定,这将激励我国广大民营企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三是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

十九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保护产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有恒产者有恒心,要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近年来,在一部分民营企业家中弥漫着一种“小富即安,大富难安”的情绪,这背后有深层的隐忧。一方面,作为新生力量,在改革开放以来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民营经济或多或少存在不规范之处。另一方面,产权保护不到位,利用公权力侵害私有产权等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影响了民营企业家的投资积极性和安全感,也影响了经济增长。

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的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的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明确了平等保护、全面保护、依法保护、共同参与、标本兼治等原则,要求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产权保护,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

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是完善产权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重中之重。十九大再次强调完善产权制度,在根基上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强心剂和源动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制度环境。

四是明确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十九大要求,“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企业家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一种特殊的要素资源,是促进创新发展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企业家精神是当代中国和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保护企业家,激发企业家精神,有利于引导并矫正社会预期,增强企业家信心,推进改革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十八大以来,中央十分关心企业家队伍成长和作用发挥,高度重视企业家精神培育。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政策举措和制度安排,把民营企业家作为企业家队伍的重要方面,对做好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十九大再次强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对全社会正确认识和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纳税人、尊重创新创业者的良好环境,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五是提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十九大要求:“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在生产经营中,不能充分享受与公有制企业相同的平等公平待遇,一直是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民间投资一直面临“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这“三重门”困扰。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大进步,将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供更大空间,是一项牵一发动全身的重要改革。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打破行政性垄断和防止市场垄断,有利于构建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市场环境,将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必将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投入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热情,更好地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

六是首次提出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

十九大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创新驱动已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目前,由于人口结构严重失调,我国劳动力优势开始丧失,且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只有大力推动创新,才能提高效率,应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

我国民营企业90%以上是中小微企业。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逐渐递减,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产品竞争日趋激烈,依靠技术创新实现提质增效升级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九大提出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将引导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将价值链向研发、标准制定、销售服务等方面拓展,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有效促进企业发展。

七是强调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来

十九大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注重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但一段时间以来,许多金融资本“脱实向虚”,并未投入实体经济,只在体外自我循环,以钱生钱,乃至于制造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影响了企业家干实体和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第二大经济体,创新是强国之魂,实体是国民经济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十九大强调,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对引导广大民营企业保持定力,坚守实体经济,培育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八是提出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十九大要求,“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政商关系一直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政商关系出现了一些时代性和历史性的问题,尤其是民营企业。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法治经济,这就必然要求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明确官员与企业家的身份定位,在此基础上营造公平有序的法治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构建健康的政商关系,既是对民营企业的规定,也是对民营企业的保护。只有在“亲”“清”的政商关系中,民营企业才能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积极高效有效地展开。构建新型的政商关系,对于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对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与发展民营经济相关政策和改革力度加大背道而行的是,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却出现较大滑坡。相较于2014年之前的民间投资增速接近20%甚至20%以上的速度,这两年的民间投资增速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降,最低时增速下降到2.1%,远低于国有投资和全社会平均投资增速。今年1至10月,民间投资虽好于去年同期,但也仅同比增长5.8%。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只有客观准确把握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当前造成民营经济发展困境的因素,既有短期的,又有长期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严重少子老龄化

严重少子老龄化是造成民营经济发展困境的中长期因素。当前世界经济低迷与全球老龄化加深密切相关。少子老龄化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从供给方面看,少子化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2012年至2016年,我国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1900万人。劳动力供给持续下降带来劳动成本迅速上涨,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困难。2012至2015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年均上涨10%左右,农民工工资年均涨幅在15%左右,劳动者的工资上涨速度大大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当前企业投资缺乏动力,不少外资企业近年来撤离中国转向东南亚,与国内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有直接的关系。但这只是人口危机全面爆发前的冰山一角,2020年后,劳动力尤其青年劳动力将出现急剧减少,到2030年,青年劳动力将比2010年减少1.04亿人,下降幅度达32%。

从需求方面看,青年人口减少会降低社会整体的消费能力并影响内需。青年是社会消费的主体,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相对较弱,一旦青年人口比重下降,就会降低整个社会消费能力,导致内需不足进一步加剧,很多产业就会萎缩,极大影响社会经济转型。另外,全球老龄化进一步加深、全球变老、外需疲软长期化也弱化了国际需求。2008年至2016年,全球贸易增速由年均11%下降为-0.2%,导致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弱化。国内国际需求同步收缩,以中低端为主的民营经济必然首先受影响。当前,产能过剩除了与投资失衡,也与青年人口见顶下降减少密切相关。

此外,人口危机弱化社会创新能力,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 ,令社会养老面临巨大压力,养老负担将大幅增加,最终将导致社会总储蓄减少,总投资下降,弱化经济增长动力。

二是房地产泡沫等资产泡沫的挤出效应

经过十多年的大幅度上涨,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泡沫。房地产泡沫造成实体经济空洞化,呈现巨大的“虹吸效应”,将社会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主要生产要素都吸引到房地产行业,造成房地产“一枝独秀”。房地产只是服务业一个子行业,然而,近年,房地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近四分之一,占服务业投资总额比重近一半;全国信贷资金近三成及影子银行资金四分之三流向房地产。

较高的房价不仅提高了生产经营的商务成本,也增加了居住成本,从而推高了劳工工资,导致“中国制造”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不断被削弱。劳动力短缺造成用工成本刚性上涨,叠加高房价推升企业的商务成本,双重夹击之下,实体经济出现不少困难,引发了资本“脱实向虚”风潮,孕育着金融风险。

三是所有制歧视

长期来,所有制歧视始终是影响民营经济发展重要因素。社会普遍存在所有制歧视现象,无论政府管理还是涉及企业的许多政策甚至社会舆论,几乎都打上了所有制烙印,每家企业头上都有一个所有制标签,在市场中形成了一条很深的所有制鸿沟。

“两个毫不动摇”解决了民间资本投资和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地位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早已发布极其重要的《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但现实中仍然有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不同所有制企业在政策待遇上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执行过程也难以获得一视同仁的待遇。如,利用公权力侵害私有产权、违法查封扣押冻结民营企业财产等现象仍有发生。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资金信贷支持等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歧视,存在着“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天花板”等发展障碍。

加上宏观调控每当扩展的时候主要扩展国有部门,一旦紧缩首先打击民营经济,导致一些民营企业家仍然有“预期不明”“心有余悸”的感觉,民间投资出现的方向不明、意愿不强、动力不足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所有制歧视之所以长期存在,既有所有制理论认识错误的根源,也有政治认识不清晰的根源。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部门把相关资金投向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即使投资失败也不用承担政治风险,而如果投向非公有制企业,一旦投资失败可能面临严重的政治风险。为了规避政治风险,政府官员自然愿意把资金投向公有制企业。

四是融资难、融资贵。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阻碍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绊脚石。民营企业普遍遭遇贷款门槛高、信贷手续繁、办理增信难、资金时间匹配差、贷款稳定性弱,以及银行贷款利率高、第三方服务费用高、银行续贷成本高、民间融资成本高等问题。

银行贷款是民营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但国内银行贷款往往只考虑硬性风险,都要求有形资产抵押。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本缺乏、资产规模小、持续经营能力弱等问题,当市场出现变化时,抗风险能力较差。高风险客观上造成中小企业以及像互联网这类轻资产的企业很难贷到款。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份额占全部信贷的75%以上,服务对象主要锁定在数量上占少数的国有经济和大型企业,而对数量巨大的中小企业,则会采取种种限制条款与防范措施,“惜贷”、“畏贷”现象严重。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在此情形下,保增长变成保投资,增长优先变成投资优先、大项目优先、大企业优先。为了保增长,部分国有企业对资金价格不敏感,不计成本地扩大再生产,拓展其他业务,不仅造成产能过剩,挤占其他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机会,还造成许多资金低效率使用。大量的中小企业只好将贷款需求向民间借贷转移,导致借贷成本大幅上升。

五是税费成本高

我国税收以间接税为主,税收收入主要来自企业,企业承担了90%以上的各种税费,个人承担的各类税费占比不足10%。因而,企业税费负担较重。据有关研究部门测算,从税收上看,主要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环节。在收费上主要包括教育费附加、水资源费、社会保险费等,据估算,通常交1元税,就要交0.5元至0.7元的费。目前中小企业的实际税负已超过30%。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甚至处于亏损状况仍要纳税缴费,而且逐年增加。高税费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进入新时代,加快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首先,彻底消除所有制歧视

所有制歧视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造成不同所有制不能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以及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总根源,也是造成民营经济发展存在“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的根源,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进展缓慢的根源。只有彻底消除所有制歧视,才能真正夯实各种所有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应尽快清理和修改带有所有制歧视的法律法规,要像对待国有企业那样对待民营企业,切实确保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舆论报道中也应一视同仁,避免贴“所有制标签”。

其次,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加快推进产权保护走向制度化、法治化,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的财产权不可侵犯。坚持全面保护,不仅保护物权、债权、股权,而且保护知识产权及其他各种无形财产权。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活力之源,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也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应当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的财产权、创新权益和企业经营权,更好地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稳定企业家长期预期,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家队伍。

第三,大刀阔斧推进市场化进程

市场化与中国发展进步息息相关,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市场化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加快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抓紧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市场垄断,尤其要加快破除服务业的行业垄断和行业壁垒,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平等、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投向服务业。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实现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获得和使用金融资源。加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快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步伐。进一步简政放权,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市场监管体制。

第四,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既有利于为民营企业发展拓展空间,也能充分发挥国企创新优势,是不同所有制经济的扬长避短、良性互动、互利双赢,能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发展,提升中国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在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要切实保护各类投资者的权利,特别是建立国有资本和民有资本之间的权利平等机制,即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也要防止侵害民营资本权益。

第五,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近年来,减税越来越成为各国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的政策导向。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需要在税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要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实质性降低企业制度成本。大力整治各种涉企乱收费,公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规范中介服务收费标准。要加快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通过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形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第六,有效抑制房地产泡沫等资产泡沫

当前,民间投资锐减,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过高和税费重、经济低迷、信心不足有关之外,主要与房地产泡沫对实体经济挤出效应密切相关。是泡沫终究会破灭,是泡沫越早破灭越好。泡沫破灭越早,对整体经济的冲击就越小。不能有效抑制房地产等资产泡沫,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创新驱动都将难以落到实处。

当前应壮士断腕,尽快挤压泡沫,实现房地产市场软着陆。有效抑制房地产泡沫等资产泡沫,是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基本前提。只有有效抑制房地产泡沫等资产泡沫,才能切实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新和发展实体经济。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