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硕博人才涌进县城背后:年薪30万,依然把“人才引进”当跳板

红星新闻
2022-07-13 09:38
直击现场 >
字号

安璐璐准备面试的草稿纸

“人才引进就是一个跳板。”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张瑶已经下定决心离开好不容易挤进的体制。2020年,她从互联网大厂辞职,报名老家华南某沿海县级小城市的人才引进计划,期待自己可以过上不一样的生活,然而在一年以后,张瑶却计划再次改换赛道,从“围城”中走出来。

张瑶说,她选择出来的原因有很多:没有落实的补贴,加班,复杂的人情世故和交际应酬。但在她身边,更多放弃人才计划事业编的人,则是因为找到了更好的去处——考公,获得更加稳定的公务员编制。

夹在体制外和公务员之间,县城人才引进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能够提供事业编制以及不错的薪资,但要承担和公务员一样的工作量,又没有和公务员同等的上升空间。

刚刚国考“上岸”的安璐璐,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薪资更高的人才引进岗位,对于做出选择的原因,她说得很直白:“人才引进只是作为一个备选,如果公考能上岸的话,还是会选择考公这条路”。

县城重金求才

2022年5月,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上了热搜,该县一次性引进24名国内知名大学毕业生,其中有4名博士、19名硕士,唯一的本科毕业生来自浙江大学,而这些名校学生们应聘的岗位,则主要是县级事业单位和乡镇、街道的基层工作。

近年来,基层岗位的高学历人才“内卷”并不罕见,稍早之前的2022年2月,广东省河源市下属和平县发布了本年度引进高学历人才公告,计划引进82名毕业生,随后慕名而来通过资格审核的700余人中,博士有31名,硕士700多名,其余均为名校本科生,这些学生大多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也有来自美国、英国名校的留学生。

通过人才引进计划进入体制内的张瑶回忆,在她报名的2020年,这种趋势就已经显露出了端倪。进入单位以后,她听同事们谈起过当时的情况,招聘中高层次人才的公告一经发出,简历就汹涌而来,都是清华北大复旦等院校的硕博毕业生,“导致简历筛得很痛苦”。

“高材生”大量涌入背后,除了事业编相对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这些县城或县级市人才引进政策给出的高收入。

根据遂昌县2022年的引进政策,符合首次新引进到遂昌工作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高考第一分数段录取的全日制本科生,可享受45万元政策奖励,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则为75万元。从细则来看,遂昌县奖励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等的45万元中,包括一次性房票补贴30万元;生活津贴3万元/年,可享受5年;而对于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以上两项奖励数额分别为50万元和5万元/年,享受5年。

实际上,这个数额并不算大。广东省陆丰市是个县级市,其人社局一位负责人才引进的工作人员,向红星新闻介绍了该市的人才引进政策:

按照《陆丰市人才计划》规定,引进正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给予岗位补贴、安家费、房票补贴共150万元;引进副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给予岗位补贴、安家费、房票补贴共60万元;引进高级技师给予岗位补贴、安家费共35万元;引进全日制博士给予生活补贴、安家费、房票补贴共150万元;引进全日制硕士给予生活补贴、安家费、房票补贴共35万元。

用补贴吸引、留住高级人才,只是三四线城市以及县城人才争夺战中通行的策略。

国考前,安璐璐在海边为自己画的加油画

待遇并非最优选项

收入虽然是影响人才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但在公务员编制面前,收入也可以让步。

安璐璐在国考上岸前,曾经参与过多次不同城市的人才引进报名,最近的一次,她已经通过了广州某区的人才引进计划面试。当时对方许诺给她的待遇,是综合各种补贴后,一年总包30-35万的薪资待遇,另外,单位还会为引进人才提供两年的保障房住宿。

安璐璐毕业于上海某知名院校的经管类专业,身边有不少研究生同学都选择了报名参加各地的人才引进计划。去年7月秋招开始时,她和身边的同学们就已经开始一边投简历,一边备战考公,至于人才引进计划,只是在备战的过程中穿插进行的保底措施。

据安璐璐了解,在她身边通过人才引进选拔的同学当中,几乎绝大部分都拒绝了人才引进,最终前往互联网企业或金融行业,像她一样一心一意进体制,最后通过考公上岸的也有,但并不算多。

相比人才引进计划给出的待遇,安璐璐选择的税务局岗位,一年收入只有20万元左右,对她而言是“可以接受的水平”。至于她身边那些进入企业的同学,最高的拿到了50万元的offer,最低的也在20-30万元之间浮动。

但在安璐璐眼里,公务员编制足以弥补收入上的不足。人才引进的那家单位曾给出过承诺,说三年以后,可以根据工作表现将国企编制转为公务员编制,可安璐璐觉得,这种承诺始终存在不可知的风险,“编制上面的话,现在实打实的肯定会比未来承诺的要更好一些”。

承诺没有全部兑现,也是张瑶产生离职念头的原因之一。在进入单位工作一年后,她发现当初公告上写的补贴和待遇几乎全都没有实现。比如承诺的职级、薪酬全面缩水,这让张瑶有了“打碎牙也只能往肚子里吞”的感觉,“没处说理去”。

更让张瑶感觉不舒服的地方在于,身边那些非人才引进途径进来的同事,都认为她刚进入单位就享受着极“高”的待遇,经常有意无意向她表达着“羡慕”。

体制内职场文化难适应

错误的认知,往往来自信息不对等。

在进入体制以前,张瑶曾经对体制内抱有过很多遐想。彼时,她在一间知名互联网企业工作,从事的职业虽然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密切相关,但正是这种过强的关联,快速透支着她的热情,“上班在追热点,下了班也在追热点,上班的节奏和思考方式会影响下班时候的状态,也不能很纯粹地作为一个消费娱乐的观众去欣赏了”。

张瑶迫切希望找到一份能让自己从这种状态中抽身的工作,让兴趣爱好与谋生手段相剥离,对于这份新工作,她的期待是稳定,时间上相对宽松一些,可以心安理得地纯粹享受生活。进入体制,在当时的张瑶看来,是距离这个目标最近的选择之一。

从这个角度上看,人才引进计划确实是最优解:待遇还算可观,相较于公务员考试,招聘的流程又比较简单,笔试和面试的难度更低,很多地方甚至没有笔试,只需要面试。

但相较于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公务员考试,人才引进政策选拔后的岗位分配,具有更多不可控因素,在最终结果公布前,候选人只知道自己会进入的单位,但很难准确知晓自己会面对的岗位和工作内容。

进入单位前,张瑶觉得这种“开盲盒”的模式并不是问题,“在哪个单位工作都一样,只要进来了就好”。但随着实际工作开展,她越发感觉到幻灭,以及对体制内职场文化的不适应。

首当其冲的是加班问题,张瑶过去以为体制内的工作都是朝八晚五,周末双休,但进来后发现也有很多急活,也需要平时和周末加班,甚至有一些部门常态性加班,灯经常亮到晚上11点以后都不熄。

而更让她感觉难以适应的,则是体制内过于密切的“人际关系”。张瑶不是单身,同事们很关心她什么时候和男朋友结婚,每次张瑶尴尬地回应说自己还在考虑,不想太早结婚,一些上了年纪的同事立刻现身说法,劝诫她“老大不小了,该考虑结婚的事了”。

复杂的“办公室政治”,也让张瑶疲于应付。这些鸡零狗碎的事,比工作本身更能消耗她的精神,“可能在哪儿都有的情况,但在这里是比较容易看到的”。

以年为单位策划“逃离”

和在社会企业之间的跳槽不同,进入体制以后,离开的阻力会大上许多。

张瑶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贴子,发贴的网友自述了一次失败的“逃离”。这位女生拿到心仪的企业offer,便直接向自己的领导递上辞职信,在和领导的谈话中,对方先是试图挽留,发现谈不拢就卡了她的离职流程。

更让这位女生感到无措的是,她的父母在知道这件事后不仅不支持,还开始对她施压,要求她撤回辞职申请。无奈选择继续留下后,她面对着领导的小鞋,以及同事们的风言风语,同事们说,这个女生是为了刷存在感才故意搞这么一出。

看过这个贴子,原本一心想换个环境的张瑶,不得不对自己的离职计划做出长远的打算,“如果我要提辞职,可能也会面临着这些事情”。

在她看来,离职这件事的周期或许需要按年计算,除了寻觅下一份工作留出退路,她还需要找到合适的理由提前安抚父母,以及做好领导的思想工作,预备足够长的过渡交接期,等单位找好能替自己的人再走。

张瑶的高中同学陈淼,则提前预见到可能存在的阻力,在和张瑶同一批入选老家华南某沿海县级小城市的人才引进计划以后,她直接选择了放弃,“人生不要那么早进到一个你很难摆脱的地方”。

陈淼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着文化行业,经历过私企、国企,目前在一间非营利性机构工作。在她看来,在体制外跳来跳去的压力没有那么大,她还可以在35岁的“最后底线”之前做出更多的职业尝试,但一旦进入体制,跳出来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就会很高,“所有人都觉得你有毛病,会对你投去质疑的眼光。”

陈淼参加人才引进面试时,当地提供的饮食

到现在,陈淼还清楚记得那年参加选拔的情况,2020年12月底,她回到老家准备面试,发现和自己同批入选的近700名候选人里,自己熟悉的高中同班同学就有5个,剩下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认识的本地人。

在面试现场“偶遇”后,陈淼和老同学们相约着喝过奶茶,又一起在熟悉的街道上散了步,除了放弃互联网行业回老家的张瑶,陈淼还对另一位同学选择人才引进计划的原因印象深刻——这位同学已经是当地某区级单位的公务员,他想通过这次机会,踏上进入市一级的门槛。

直到离开老家,再次回到繁忙的一线城市,陈淼才逐渐意识到,人才引进政策可能存在的缺陷,“你可以想明白有哪些人会去报人才引进并且留下来的,很大一部分是本地人,外地人选择来这种小地方是要做很多考量的”。

值得借鉴的陆丰模式

如何让人才留下来安心工作,是执行人才引进政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针对这个问题,作为县级市的广东陆丰市,在“抢人大战”中收获颇丰,并形成了一套值得借鉴的方法。

根据陆丰市人社局给出的数据,自2020年至2022年,陆丰市引进相关人才1257人,其中教师583人,医护人员348人,其他市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09人,乡镇所属事业单位217人。在引进的人才队伍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达到127人,占比超过10%,这些行业人才主要服务于教育行业、医疗行业、政府机关单位以及企事业单位。

除了发放补贴,为了留住人才,陆丰市还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对于新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配偶愿意在当地就业的,可由用人单位或组织、人社部门按照“对口对应”原则安置。在未就业之前,用人单位可参照当地上一年度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为其发放最长不超过1年的生活补贴。随迁的在义务教育阶段或学龄前子女,无论其户籍是否迁入陆丰,均可享受本市户籍学生同等待遇,由教育部门按照相关政策安排就读公办学校或幼儿园。

据陆丰市人社局工作人员称,在人才引进方面,他们总结出了近年来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一方面,中高级职称人才、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难以引进;另一方面,涉及农业、水务、畜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事业单位人才,在每次的招考工作中招收效果都不理想;另外,偏远及交通不利的事业单位报考人员较少,且部分人员因单位生活条件差而选择放弃,或是调离。

针对上述问题,陆丰市也积极制定了进一步措施:

加大人才引进招聘工作的力度,通过线上、线下开展招聘活动,进一步促进线上线下信息匹配对接,打造“多渠道”、“多维度”的人才引进服务体系;

与高校强强联合,公费定向培养中小学教师试点工作及订单定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工作,鼓励高校优秀大学毕业生返陆就业;

对高精尖缺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及愿意扎根服务基层的人才适当放宽招聘条件限制,开辟“绿色通道”,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

在人才政策的不断优化下,这两年来,陆丰市引进的中高层人才中,留在当地安心工作的占了绝大多数。陆丰市人社局工作人员表示,接下来他们还将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100名,引进大学毕业生6000名。

体制不该只是“避风港”

刚刚进入体制的安璐璐,觉得如今这股“宇宙尽头是体制”的浪潮背后,是年轻人群体性的焦虑。

而张瑶则觉得,大环境没有那么严峻,这种对体制内过度的向往和追捧,实际上是舆论塑造出来的一种异化。

在她身边,有不少一毕业就进入体制这个“避风港”的更年轻的同事,他们出于大环境的影响,放弃了做更多尝试的机会,“可以理解他们,但我希望自己有勇气跳出这种竞争,这种功利性的路径当中,如果那个时候还是觉得想从政,想要做一些公共的事业,为老百姓做出一些贡献,我觉得没问题。”

萌生了离开体制想法以后,张瑶觉得自己总有一天会回到体制内,她希望到那时候,自己能在工作中发现更多的意义感和价值。

对于把体制内当作避风港、金饭碗的逻辑,陈淼非常厌恶,在她看来,如果进入体制的人是为了钱和铁饭碗去坐上人民的公仆位置,“社会是不会好的”。

在拒绝人才引进的机会以后,陈淼把进入体制列进了人生规划当中,最近,她在关注乡村振兴议题,也认识了一些进入乡村基层工作的朋友。

在陈淼看来,前往云南、贵州这些地区,到真正的基层去做一些实事,或许是进入体制更好的选择,“保持理想主义是最难的,我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但我希望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一些”。

(原标题:《硕博涌进县城人才引进计划背后:年薪30万,依然被当作“备胎”》)

    责任编辑:汤宇兵
    图片编辑:金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