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云南:把法治的种子播撒在云岭大地

2022-07-14 15: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司法厅紧紧围绕云南发展的“三个定位”,深入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依法治理相结合,创新普法形式,丰富普法载体,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活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让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进机关、入学校、下厂矿、到乡村,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普法宣传更“接地气”, 服务群众更“聚人气”,普治并举“大普法”格局初步构建,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不断深化,广大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全社会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逐步形成,为平安云南、法治云南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云南省各地各部门广泛深入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活动,让这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飞入寻常百姓家。

点、线、面结合

打好边境民族地区普法组合拳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有8个州(市)25个县(市)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少数民族人口有1500多万,约为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有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针对这一实际,云南省司法行政部门在长期的普法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套“管面、穿线、联点”的边境民族地区普法模式,破解云南边境民族地区普法难题。

“管面”即以“用民族干部宣讲法治、用民族语言传播法治、用民族文字诠释法治、用民族节庆展示法治、用民族文化体现法治”的“五用工作法”为基本方式,强健边境民族地区普法筋骨,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干部地熟、人熟、语言通的优势,培养了一批以乡(镇)、村(社区)少数民族干部为主的基层普法队伍,全省11539个村(社区)聘任了专职法律顾问,并全力推进全省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在41个佛寺的僧侣中聘请了200余名普法志愿者,组成“僧侣普法队”,向信教群众宣传法律知识,特色鲜明,效果明显。

“穿线”即以开展“法治宣传边关行”集中示范活动为载体,畅通边境民族地区普法网络。由云南省司法厅和省侨联直接主办并推动全省8个边境州(市)联合开展集中宣传示范活动,各边境县(市)也联动组织相关宣传活动,通过开展现场普法宣传、法治培训、走村入户法治宣讲、法律咨询等形式,在边境一线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学法用法热潮,受众面年均达到百万人次以上。

“联点”即以开展“法治宣传固边防”活动为延伸,激活边境民族地区普法末梢。2019年,云南省司法厅联合云南边防检查总站创新开展“法治宣传固边防”活动,依托边防派出所、边境乡镇司法所、抵边警务室、“国门”司法所,扩大边境普法工作覆盖面,开展法律宣传咨询服务,化解矛盾纠纷,打造边境普法宣传教育实践基地26个,有力提高了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瑞丽边检站民警在地处“一寨两国”的德宏州瑞丽市姐相乡银井村普法。

从“一家独唱”到“全员合唱”

普法责任制全面推进

2022年3月,环保、国土、建设、司法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宣传小分队又一次来到大理上关镇、双廊镇各村(社区)和洱海边的客栈、餐饮等经营户家中,结合近年来洱海保护的典型案例,向环海群众开展以案释法,这已经是大理市为深化全民参与洱海保护治理,连续第五年开展以“法律十进”为载体的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了,洱海周边已基本形成主动、和谐、善治的保护治理格局。

洱海保护治理格局之变,源于法治理念之变,与云南多年来持续推动的普法责任制工作密不可分。

2014年,云南省司法厅在总结楚雄州大姚县“双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探索的基础上,将楚雄州作为“双普法”工作试点地区,推动“双普法”责任制试点。2015年开始,在试点基础上,在全省推广国家机关“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整合法治宣传教育资源,扩大普法依法治理覆盖面,促进执法与普法工作的有机结合,提高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质量和水平。

2017年,云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实施意见,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省普法办配套出台了16条工作措施,明确了国家机关落实普法责任制的具体操作方法,进一步压实普法责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八五”普法以来,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基础上,云南进一步健全完善普法责任制,推行“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推动普法有效融入立法、执法、司法环节以及各类公共管理服务中,普法责任主体明确、普法资源有效整合的“大普法”格局基本建立。

2019年12月4日是第六个国家宪法日。在宪法宣传活动现场,群众积极参与,与宪法同框。

融法治于文化

法治宣传教育既“有形”又“走心”

多年来,云南不断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将法律送到群众身边、让法治理念走入群众心里。目前,云南全省共建成各级各类法治教育基地(中心)580个,打造法治文化长廊450个、法治文化广场(公园)400个,建成法治小广场、法治文化墙、法治图书角等村级法治文化设施13490个。其中,针对未成年人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131个,结合群众休闲娱乐建成的法治文化广场(公园)实现了县级全覆盖。

红河州元阳县开展民法典进乡村活动。

“八五”普法以来,云南省启动实施“边疆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扶持行动”,结合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规划,先后争取各级转移支付资金向边境地区下达“沿边行政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扶持项目”374个,全省“村(社区)法治宣传教育文化场所示范点建设项目”176个、“乡镇(街道)法治文化阵地省级示范项目”50个。不久的将来,一条串联边境沿线的“边疆法治文化长廊”将建成,为筑牢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打下更加坚实的法治基础。

云南全省活跃在乡村社区、田间地头的法治文艺宣传队有5000余支,以歌舞、小品等形式展现普法内容,把生动的文化艺术与枯燥的法律条文有机结合起来,将法治宣传与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寓教于乐。德宏州芒市民族文化工作队开展“文化进万家”;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曼达村的女子普法文艺演出队远近闻名;临沧市组织开展“法治电影进边境”活动,深入边境村寨播放“双语”法治电影千余场……广大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感受法治,在陶冶情操中敬畏法律,在潜移默化中崇尚法治。

2018年12月1日,云南省司法厅在挂钩扶贫点普洱市景东县瓦窑村开展“大榕树法治讲坛”助力脱贫攻坚活动。以“淳乡风、美乡村、乐村民”为载体,瓦窑村成功创建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走好普法新路子

构建全媒体时代普法新格局

在镇康司法行政快手官方号的互动后台,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网友的法律咨询。镇康县司法局工作人员总是认真答复网友的每一个问题。2020年以来,镇康县司法局利用微信、微博、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普法工作,推广具有镇康特色的“阿数瑟”普法产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创作的“阿数瑟”疫情防控宣传歌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新媒体平台播放量达到590余万次。经过近2年的运营,仅快手官方号积累起了100万粉丝,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数瑟”镇康普法宣传模式。

云南省司法行政系统大胆探索多媒体平台齐联动的宣传方法,走好全媒体时代普法群众路线。

2015年9月,云南省司法厅、云南省普法办联合《云南日报》、云南广播电视台等“七大平台”共同开设普法教育新平台——“以案释法”多平台普法专栏,以真实具体的案例、通俗简洁的语言,通过分析案情、解析法律等方式进行普法教育。至今,云南电视台已制播节目535期,《云南日报》刊发专栏文章416期,《云南法制报》专版释法380版。在此栏目的带动下,各州(市)均在主流媒体开设1个以上以案释法栏目。

至“七五”普法结束,云南省共开办普法电视专栏312个、报刊专栏1329个,初步形成了一批社会效益突出、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普法品牌。省司法厅、省普法办连续多次组织“法治云南 普法故事”纪实摄影大赛、普法公益广告大赛、法治“三微”大赛,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

“住酒店、五必须,未成年人要问清;黄赌毒、要远离,一朝失足悔终生”,昭通市《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手册》微信版刷屏了广大群众朋友圈,2天就有47.36万人点击阅读。“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动法治宣传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发展,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云南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说道。目前,全省已建成以云南普法网和“云南普法”微信公众号为龙头,各类普法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216个新媒体普法平台为延伸,1321个政务类法治栏目微信、微博为补充的新媒体普法宣传矩阵。其中,“云南普法”微信公众号粉丝数突破220万。

“八五”普法以来,云南省司法厅、云南省普法办“互联网+法治宣传”再上新台阶,依托“云南普法”微信公众号、“七彩云端”APP、云南网等省内新媒体平台,打造了“云南普法”在线有奖答题活动品牌,接连推出“宪法在你身边”“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反有组织犯罪法”4个主题在线专项有奖答题活动。目前,该系列活动以其覆盖面广、群众知晓率高、社会实践效果好、社会反响好等特点,成为云南全民普法的特色品牌。自2021年组织开展活动以来,已累计吸引超3900万人次参与答题,“掌上学法”已成时尚。

原标题:《云南:把法治的种子播撒在云岭大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